智己被迫喊冤求助“相關部門”,小米粉絲是不是要笑趴了|熱財經

11日中午,智己汽車發布舉報信稱,智己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就2024年4月9日起遭受有組織的網絡暴力和流量霸凌,直接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和商業名譽的惡性事件,進行實名舉報。

傳統車企和新興者的對決

智己汽車稱,在公開曝光了大量有組織的網絡暴力和流量霸凌後,智己汽車的官方直播間、官方賬號評論區、經銷商門店的直播間以及各大網絡平台依然持續遭受着各種騷擾行為,給公司的正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決定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公開舉報。

舉報信指出,“該等有組織的網絡暴力毫無底線、手段卑劣,操縱輿論、顛倒黑白,抹黑否定了企業多年的技術創新成果,有違基本的誠實信用準則和正當競爭的市場準則,更將嚴重打擊中國汽車行業自主創新的輿論環境和價值導向。”

從時間上看,智己汽車的是最早的肇事者,然後如今成了受害者。在發布會上處處去比對小米,好處撈不到,惹得一身蟻。在以往,為了闖出來,只要能引發關注,哪怕是荒唐錯誤的,也能娛樂化的收割一大波的流量。即使沒有太多流量,至少聲量是打出來了。可是這次智己擠兌的是小米,是千萬粉絲眼中的精神食糧,於是就闖禍了。

從高一點的角度看,這就是傳統車企和新興車企之間的對決,智己是相對落敗了。

傳統車企品牌護城河非常弱

這個事件中,小米粉絲的潑天能量,讓智己重重地栽了下來,任何稍微中立的、同情智己的聲音,都被掩蓋。小米粉絲或許驚喜於有這樣一波讓愛豆獲得有道德制高點的免費傳播,恰好是智己貢獻了。

很明顯,傳統車企是深度委屈了,哪怕它號稱自己做的是最好最新的新能源車。智己從“加害者”變“受害方”之後,求助的是“國家相關部門”,問題是,這個部門是什麼?有什麼部門會管理一家國企和一家民企之間的口水戰?依靠部門而不是依靠司法途徑、技術途徑解決問題的思維,再次暴露了企業背後的體制基因和行政依賴。

流量比產品更重要,粉絲比車主更重要,人設比出身更重要,這三樣,新勢力都深諳此道,深度佔據。對產品的精神信仰層面,就是一個品牌的護城河。有了護城河,產品的短板問題,都變得不致命,輿論想插進來掀翻企業變得很困難。然而,對建造護城河,傳統企業包括造新能源的傳統企業,大多數是毫無建樹、形象老舊的。

企業是什麼最終還是看人設

汽車業界由此就會總結規律,今後小米不能惹!而特斯拉大概是可以繼續被對標(擠兌)的,人家遠在美國發火箭造星鏈,兩大車型也已經穩居頭部,馬斯克人設已經高高飄揚,國人口水既不載舟也不能覆舟。但是如果擠兌國內的頭部,比如比亞迪和吉利、長城之類,是有相當風險的,因為用戶量很大。如果要擠兌新勢力三雄,也會遭遇類似小米這樣的結果,因為出身互聯網的車企太懂得人設之重要,玩轉流量,調動千萬粉絲,全都靠人設。

當車企競爭從產品服務競爭,迅速“升級”到人格競爭,那麼董事長直播帶貨,就成了顯而易見的考場。任何老闆在屏幕前的不適應、不互動,都會迅速被判定為傳統落後企業。粉絲通過直播間來考察一個車企老總,進而給他們的產品打分。這一系列操作,早已經遠離汽車產品的本質十萬八千里,恰恰也是國際車企在華處處落後而不自知的直接原因。

文|記者 戚耀琪

圖|智己汽車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