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腦補小米SU7面世全過程,一代神車就此誕生。

3月28日晚,小米SU7正式發布,看了一眼發布會,我在心裡腦補了一下雷總一路走來的艱辛,大概就是如下這麼一個過程。

2019年9月1日,我們成立了小米汽車公司。其實很早之前,我們就準確的判斷出了新能源汽車將會是未來汽車行業的主流,這是一個趨勢。為什麼當時沒有立即立項造車呢?是因為我們公司從誕生開始,就沒有研發創新的基因,那時候造車成本太高了,就算重金砸進去,也不一定把車造出來,許家印賈躍亭這兩位先驅者的失敗,就是血淋淋的現實。

而時間來到了2019年,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鏈已經開始成熟了,我堅信要不了幾年會更加成熟,這樣我們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試錯成本。跟當年決定做手機一樣,當產業鏈相當成熟的時候,你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資金,把零配件買回來,找代工廠加工組裝就行了,對外就可以說是我們自己研發的,這一點對於我們這種買辦公司來說重關重要,所以我們決定2019年9月1日註冊汽車公司,我們幾萬人的團隊,開始一邊研究ppt,一邊觀察整個行業的動向,以便做到進退自如。

接下來第一步就是汽車命名的問題了。我們定位於大中型純電轎車,然而過去十幾年,SUV在國內大行其道,我們就想在命名的時候,怎麼在不改變我們初衷的前提下,又能蹭到SUV的熱度呢?我們調研了幾乎市場上所有車型的命名方式,絞盡腦汁的想了好幾個月,也沒想到一個令人滿意的名字。

就在我們焦頭爛額時,一個同事還在讀幼兒園小班的兒子給了我們啟發,既然想蹭SUV的熱度,那乾脆把字母V逆時針旋轉90度,不就得到數字7了嘛,這樣就會得到SU7。我們猛地一拍大腿,果然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字母加數字,符合主流命名方式,一舉兩得。於是,我們首款車型就正式命名為SU7。

第二步就是汽車外觀了。這個問題就跟找女朋友一樣,長的好看才會心動,繼而才有可能行動,所以外觀一定要漂亮。我們對比了市場上幾乎所有的轎車外觀,還對一百萬人群進行了調查問卷後驚人的發現,超過99%的受訪者喜歡保時捷的外觀,然而最終這99%的人群中,僅僅只有不超過1%的受訪者買得起保時捷。我們當時就決定,我們要一定造一款人人都能買得起的保時捷,而這款車就是我們的SU7,這樣外觀也定下來了。

第三步就是採購零部件,找代工廠組裝整車了,當然對外肯定說得是我們自己新建的超級工廠了,這些都簡單,畢竟能用錢擺平的事那就不叫事,我們身後那些股東,哪一個會差錢?

僅僅是長的像保時捷,消費者也不一定會買單,眾泰不就是例子嘛,這一點我們心裡清楚,所以我們得有所不同,得用細節上的高大上打動消費者,而這才是我們最拿手的地方,畢竟我們過去在手機上就是這麼乾的,什麼奧氏體304不鏽鋼,雷達鍋蓋。

經過我們團隊幾萬人的研究總結後,我們覺得可以從以下細節入手,用用上一些高大上的詞彙去描述出來,一定會讓消費者趨之若鶩。

1,半隱藏式門把手。我們發現幾乎所有的新能源汽車都採用隱藏式門把手,這樣做固然可以減少風阻,達到省油的效果,然而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當遇上極端雨雪天氣,氣溫下降時,隱藏式門把手完全不能打開,這給很多車主帶來了煩惱,那怎麼解決呢?給我們運送辦公作品的貨拉拉師傅給了我們啟發。

他的麵包車把手正好介於普通門把手和隱藏式門把手之間,不僅減少了風阻,也能在極端天氣條件下打開,太完美了。可是麵包車門把手這聽着太low了,於是我們又發揮特長,給它重新包裝表述一下,這就是我們獨特的半隱藏式門把手,採用固定式設計,無需物理抬起,通過按壓內部微動開關就能實現電動解鎖,這味一下子就對了。

2,無邊框鵝卵石後視鏡。我們都知道純電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是一個痛點,針對這個問題,我們整個幾萬人造車團隊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資源投入,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研究,最後決定採用無邊框類鵝卵石設計,這樣可以更大程度的減少撞風面積,降低風阻係數,我們的風阻係數僅為0.195Cd。要知道,當車輛達到一定速度時,90%的能耗都將消耗在對抗風阻上面,而降低風阻,就能顯著降低能耗,對新能源汽車來講,風阻係數每降低10 count,行駛里程可以增加7-8km,保時捷都做不到,我們做到了,這是人類汽車工業的偉大進步。


3,車載手機支架。我們發現所有的新能源汽車幾乎都沒有手機支架,網上購買的手機支架又總是左右搖晃,很影響駕駛安全,我們作為一線手機廠商,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我們預留了3.5mm鈦合金螺紋孔,消費者只需花費99元就能買到我們獨家手機車載支架,固定位安裝牢固不晃動,頭部360°靈活旋鈕,橫豎屏隨心貼換。

有些廠商還要花費幾百上千億去研究車機系統,研究智能駕駛系統,你們有的我們都有,而且我們只需要99元,幾乎是零成本,它不香嗎?

此外,我們還研發了其他諸如梅花輪轂,4個雨傘收納槽,16.8億種駕駛模式等等,可謂是細節到了極致。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後,本來2023年底就想發布SU7的,想到離2024年的315晚會不遠了,就想等等看看,觀察一下行業動向,以便進退自如

好在一切順利,股東們又在催促了,於是2024年3月28日晚,我們終於發布了SU7,24小時後,我們的訂單已經來到了88898台,事實證明我們成功了。造車,不要500億,更不要1000億,造車只需要100億,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