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ELUO·快評
如何解釋這個“不開竅”呢?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應該是那種頭腦遲鈍、對事對人不夠敏感、好奇心不強。而這種遲鈍、不敏感、木訥的表現反射在當前的汽車市場上,與一些合資品牌的狀態非常相符。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汽車生產3011萬輛,同比增長9%。新能源汽車生產944萬輛,同比增長30%。但在此其中,國內汽車品牌和產品佔據了其中的絕大多數。
那麼,國內市場上的一些合資品牌都幹什麼去了?
不可否認的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合資品牌包括BBA,它們在國內汽車市場上都在“躺贏”,無論是轎車、SUV、MPV,合資品牌都有較強的存在感。可是,當汽車市場的時鐘指向了“電氣化+智能化”,合資品牌的時鐘卻在中國市場上左右搖擺或停滯不前。
銷量數據說明了一切。
如果說SUV的表現還算說得過去,那麼,轎車的表現基本就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了。
事實上,目前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在市場上能夠叫得響的也只有大眾ID.系列,而日系、美系的純電動轎車,部分車型的單月銷量僅為三位數,也就是幾百輛。過去一年,在優惠數萬元的前提下,一汽豐田bZ3還曾創造出單月銷量突破五千輛的成績,但好日子不長,基於市場的認知度和產品的性價比,國內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將他們的目光瞄向了國產新能源車型。
然而,有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其實在很多消費者看來,豐田的電動汽車已經不再是那個豐田了。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豐田?結合國內消費者的用車體驗來看,應該是簡單、皮實、耐用。而如今,體現在豐田的電動汽車之上,或許只剩下一個“簡單”了。
至於本田和日產的電氣化產品,形式和內容上都差不多,你可以把它們的產品看成是“逢場作戲”罷了!但在其中,你會認為這些日系、德系、美系品牌,它們在電動汽車技術上(三電系統)真的很落後嗎?
事實上,日系品牌如豐田、本田和日產,它們在電池技術上都擁有數十年的研發歷史。其中在純電技術(三電系統)方面,日產有着76年、豐田有着26年的技術沉澱。但是,它們誰也沒有料到,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上“混”,則必須要接地氣、信老話,要相信“計劃沒有變化快”!
直到目前,豐田汽車仍然不願意接受這一現實。長時間以來,作為豐田汽車的代表人物,豐田章男曾經多次炮轟“純電”,且言辭指向性非常明顯。就在最近的一次發言中,他仍在強調“發動機是未來所需要的”。
豐田章男也曾表示,抵制電動車是正確的,並指出公司銷量放緩證明了他對電動車的抵制是正確的,人們終於認識到這項技術失敗的現實,並開始通過其它途徑實現碳中和。
然而,在目前的中國市場上,純電動汽車的市場表現看上去卻是欣欣向榮的。
根據乘聯會統計,純電動汽車在2023年的批發銷量達到了611.3萬輛,同比增長21.9%。就在1月24日,乘聯會發布數據顯示,1月截至21日,新能源車市場零售38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長56%,批發36.2萬輛,同比去年同期增長49%。
海外市場又是如何?放眼歐盟市場,歐盟2023年純電銷量為153.3萬輛,同比增長約37%;放眼美國市場,純電動汽車2023年的銷量為118.9萬輛,首次突破10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46%。你沒看錯,都在增長!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市場上,純電動汽車幾乎佔到了市場的一半。
但是,從筆者所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目前國內車企和高管都在預測PHEV將在2024年市場上得到快速的發展。或許可以認為,純電動汽車的增速將會有所放緩。
以特斯拉為例,根據1月24日發布的2023年財報顯示,特斯拉2023年出現了自2017年以來首次的年度的利潤下降。其中第四季度利潤更是下滑40%,營收及股價均不及預期。同時,特斯拉認為2024年的產量、交付量和發貨量增長將會放緩。
據相關媒體報道,作為歐盟地區最大的純電市場,德國的大幅下滑也終止了歐盟純電市場近三年來持續上升的勢頭:12月的銷量僅為16.07萬輛,同比下滑了16.9%,為疫情以來的首次下滑。
大眾汽車集團董事長奧博穆曾經在2023年的晚些時候說到,歐洲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低於預期”。他表示,歐洲的電動汽車訂單相比往年減少了 50%,從去年的 30 萬輛減少至 15 萬輛。該公司暫時不會就第四家電動汽車電池工廠的選址作出決定。
與之相反,目前國內的寧德時代、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電池企業正在積極向外投資建廠。
再回到國內車企,其實,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發展趨勢不容置疑,但是面對市場和產品的同質化,純電動汽車必然要面對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而相互競逐的結局,必然是強者勝出。但從當前市場來看,強者畢竟還是少數,而“少數”,也將意味着純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和市佔率會被逐漸消減。別忘了,被消減掉的,更多的還是國產品牌。
編輯:syayan
中國北方汽車新媒體集群常任秘書長單位
遼寧省汽車流通協會 副會長單位
原創出品:愛車覺羅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