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真的要成仙了?小米48億沒收後,又開啟洗劫行動!

此篇文章,只做今日頭條首發創作,請尊重作者合法權益,不經本人允許,請勿搬運抄襲,違者必追究版權責任。

莫迪真要“成仙”了?沒收小米48億後,又開啟“洗劫”行動!

在中國手機廠商眼中,印度市場近來如同一片波濤洶湧的未知海域,充滿了挑戰和機遇。然而,這個曾經被讚譽為“賺錢一分別想帶回家”的市場,似乎正變得愈發難以駕馭,而莫迪老仙的行動則令人匪夷所思。

他的一系列政策,直接衝擊了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的立足之地,令他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片土地上的商業規則。

“明明可以直接搶,卻還要禮貌性的通知你一下!”這是許多投資者在莫迪政府的行動面前的感嘆。2022年,小米公司的48億資金被凍結,如今,他們收到了更為沉重的通知,這筆資金將被“沒收”。莫迪政府正在毫不留情地向中國企業宣戰。

莫迪提出了一個名為“印度高管印度當”的要求,這意味着在印度投資的企業必須由印度國籍的高管來領導。小米、OPPOVIVO等中國企業都面臨著更換CEO、CFO等關鍵職位為印度人的壓力。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中國企業還被強制將製造業務外包給印度公司,並將出口任務交由印度的經銷商來完成。這是否就是一種“變相”的收購呢?事實上,這意味着在印度賺取的利潤將直接歸屬於印度公司。

外籍高管在印度市場已經感到壓力山大。印度為了提升本國製造業,似乎已經不擇手段,雖然表面上開放、包容,甚至提供大額補貼,但實際上,一旦你進入了這個陷阱,就會發現自己無路可退。這種策略令人不禁懷疑,莫迪老仙的計劃是否真的能夠如願以償?

印度的“洗劫”行動在手機市場尤為明顯。中國手機廠商依託龐大的印度人口和智能手機市場的不足,以“性價比”為賣點迅速崛起。

莫迪政府也積極支持他們,提供政策支持和土地資源。然而,當蘋果公司也看中了這個市場時,情況開始發生變化。蘋果試圖在印度市場分享人口紅利,但結果卻出乎意料,代工訂單迴流中國市場,導致莫迪陷入困境。

小米的例子已經為我們驗證了一切。去年,印度指控小米違反《外匯管理法》,並凍結了其數十億資產。小米一直堅稱自己的操作是“合法合規”,但莫迪政府似乎根本不打算歸還這筆資金。

小米公司表示,他們的海外匯款大部分用於支付美國高通等公司的產權和專利授權費用,這一點是可以查證的。但莫迪政府似乎選擇無視這些“證據”,將小米作為犧牲品。其他中國手機企業,如OPPO、VIVO、三星等,也因“稅務”問題受到罰款,而印度的稅務法規似乎並沒有明確的標準,因此被稱為“宇宙第一複雜”。

這讓人不禁思考,為什麼中國企業明知道印度市場存在這些不確定因素,仍然爭相進入呢?

答案或許在於印度龐大的人口紅利和不斷增長的人口。雖然印度的智能手機普及率不到50%,甚至有人還沒有使用過手機,但印度的人口增長率卻位居世界前列。這個市場不需要先進的技術,而是可以用在發達國家淘汰的技術來滿足需求。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誰能不動心呢?

然而,小米作為最早進入印度市場的手機製造商之一,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終於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了商機。

然而,印度政府的行動卻讓他們陷入困境,48億資產被沒收,相當於辛苦經營數十年的成果付諸東流。如果高管真的變成印度人,代工訂單和出口都交由印度完成,那麼小米在印度的分公司就會變成一家“印度企業”,賺的錢卻無法帶回中國,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場噩夢。如今,印度市場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巨變,中國企業是否還會繼續在這裡投入,成了一個大問題,印度的舉動究竟意味

着什麼呢?

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市場的困境背後,隱藏着更深層次的問題。印度政府的政策變化不僅令它們頭疼,也令其他國際企業警覺。世界銀行曾評價印度是“全球最難做生意的地區”,這個評價不是毫無道理的。印度的商業環境複雜,法規不明確,稅務政策隨心所欲,這些都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然而,中國手機企業之所以鍾情於印度市場,也有其獨到之處。

印度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雖然不高,但隨着人口增長,這個市場仍然具有巨大的潛力。而且,與發達國家市場相比,印度不需要高度先進的技術,這意味着成本相對較低,更容易實現盈利。在這個看似充滿陷阱的市場,中國企業曾看到了機會。

然而,現實往往比預期更為複雜。印度政府的政策變化,使中國手機企業陷入了困境。他們面臨著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需要重新評估在印度市場的長遠規劃。

印度政府要求高管變為印度人,並將製造業務和出口任務外包給印度公司,這意味着他們的盈利模式將受到極大的挑戰。

儘管如此,中國手機企業在印度市場的未來仍然具有吸引力。這個市場的潛力無法忽視,人口紅利仍然存在。然而,他們需要更加謹慎地應對印度政府的政策變化,採取更加靈活的戰略,以適應這個充滿挑戰的市場。

綜合來看,莫迪政府的“洗劫”行動在印度市場引發了巨大的波瀾,中國手機企業需要重新評估風險與機遇的平衡。

這個市場或許依然值得投資,但需要更為謹慎的策略,以在不確定的環境中取得成功。印度的舉動讓我們思考,投資者和企業在新興市場中,需要時刻保持警惕,隨時應對政策和環境的變化,這或許是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世界中生存的唯一方式。

本作者再次鄭重聲明,該篇文章為本人原創並首發於今日頭條,嚴禁在其他平台進行任何形式的搬運抄襲,對於侵權行為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