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不是思維悖論, 也不難理解。
中國2300萬消費者買車,有很大一批都是從消費現狀出發買車,買一台車的根本思考點,也許不是喜歡,而是適配度高。
我朋友圈的簽名一直都是“希望各位買車不是因為便宜,而是因為從心裡喜歡”。
過去一年,比亞迪向市場銷售了數百萬台電動化產品,從銷量上來看,比亞迪無疑是成功的,DM-i用巨大的產量、不高的油耗、本身不錯的車身結構和紮實的用料,敲開了燃油車市場的大門。
比亞迪成功的理由,就是足夠便宜。
其中,15萬以內車型銷量佔比巨大,秦、宋、海鷗以及元、海豚五台車型佔到比亞迪總銷量的50%左右,算上驅逐艦05、e2等車型,這些入門車型的銷量佔比超過60%。
也就是說,比亞迪的核心市場是面對工薪階層,更多選擇比亞迪的消費者,預算本就準備的不多。
比亞迪單月超25萬的銷量中,不排除有很大一部分品牌忠誠度極高的用戶群體,但同樣我也相信,不少選擇比亞迪的,是因為這個預算區間內,沒有第二個選擇。
也就是說,他們選擇比亞迪就是為了經濟性能,和情懷、忠誠度沒有關係。
華爾街在十年前做過一次統計,其中有一句話非常能夠反映出我們潛在的消費價值觀念:中國消費者是最喜歡冒險的群體,喜歡不斷嘗試新鮮、具有挑戰性的新品牌。
同時,國內的消費者更喜歡大品牌商品,這讓他們放心,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更鐘愛這個品牌,因為消費本身和鍾愛、情懷沒有直接關係。
只有少部分用戶群體會給消費品牌加濾鏡,這部分消費者網絡上的言論非常狂熱,給品牌無限加分蓄能。
但更多的消費者是從最根本的經濟角度出發,比如說選擇秦PLUS DM-i的用戶群體,更多的出發點是對比了同價位燃油車之後,發現比亞迪能夠幫助他們節省大量的費用。
一方面,新能源車省去了車價8.5%左右的購置稅,另一方面,5L左右的綜合油耗要比燃油車節省很多錢,在產品沒有故障、不需要維修的情況下,其實經濟性能非常好。
而10萬-15萬價格區間內,比亞迪是唯一的一個電動化大品牌,所以他們有且只有比亞迪一個選擇。
幫助用戶省錢,是企業的使命,或者說是比亞迪在這個節點成功的核心關鍵,15萬市場中,宋冠軍版系列的登場,已經轉化了大量的合資SUV用戶群體,這部分用戶群體從根源上感受到了比亞迪的經濟性能,用最少的預算換來了最大的經濟屬性。
如果把買車當成一種投資,比亞迪就是現階段最好的投資品。
但長線角度來看,解決了電動化市場從0到1問題的比亞迪, 並不會止步於此,其未來想要穩定發展,並且吃透紅利, 就一定要完成從1到10的成長。
只有品牌向上,才能培育出來更多的忠誠度,所以比亞迪推出了方程豹、仰望、騰勢等品牌,這些品牌定價更高、技術更好、豪華感更足,吸引的是更高端的用戶群體。
用戶消費一旦升級,就開始考驗品牌忠誠度和認可度。
畢竟,30萬預算以上的選擇更多,選擇比亞迪的理由就一定需要消費者從內核上自己說服自己認同比亞迪。
技術、做工、用料、品牌價值以及可靠性,對比亞迪自身是一個考驗,同時也是市場檢驗高價值商品的重要手段。
退一步來看我們最早說的那句話,現階段用戶選擇比亞迪,是“投資心理”,最少的預算換來最好的價值,但如果市場中有更好的產品出現,比亞迪的增量也會受阻。
所以比亞迪一邊要推出新的品牌,也在不斷下調價格,搶奪更多的市場。
這是企業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企業成熟的標誌之一,成熟、優秀的品牌必須是多項兼顧,畢竟,能讓不喜歡比亞迪的最後為比亞迪刷卡,這才是一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