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巨頭扎堆造車,誰能成為下一個“蔚小理”?

深耕家電行業數十載,海爾智家最近兩年明顯加快了轉型步伐。

這一邊加大數字產業布局,和科技部共同成立產業基金,投資了柏睿數據等新興企業、入選山東省首批“數字領航”企業名單。另一邊則抓緊開拓新賽道,海爾消費金融在今年1月完成新一輪增資,汽車業務也不斷傳來新消息——造不造整車,成為外界最關注的話題。

然而,比起媒體、同行的熱切關注,海爾至今對汽車業務保持低調、剋制。4月29日,針對甚囂塵上的造車傳聞,海爾再次作出回應:不造整車,將從生態角度切入汽車市場。

在海爾之外,美的、海信、格力等企業早已以不同的形式開展汽車業務。家電市場增長空間有限,業內競爭無比慘烈,或許是促使這群頭部廠商跨界的重要原因。

然而,這些年跨界造車的企業很多,能闖出名堂的還是少數。選擇合適的切入方式,才有機會殺出重圍。

(圖片來自海爾官方微博)

家電巨頭扎堆“造車”:有人克制有人狂奔,不造整車是共識

海爾涉足汽車市場的時間並不長,入局初期十分依賴和車企的合作。2021年,海爾就先後和奇瑞、上汽集團簽署合作框架協議,主要為後者打造汽車工業互聯平台。和奇瑞的合作中,海爾還提出了基於5G、AI等技術打造柔性生產線和數字化生產系統的計劃。

同年年底,海爾又牽手吉利,布局智能車聯網、渠道銷售和金融及物聯網支付等新業務。在海爾門店展銷吉利旗下的極氪汽車,對吉利來說有很大吸引力。彼時華為和賽力斯已經達成合作,賽力斯旗下車型大量進駐遍布全國的華為門店,效果也是有目共睹。

從依附車企到自主研發的轉折,出現在2022年。這年11月,海爾在青島成立了卡泰馳汽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海爾集糰子公司海爾卡奧斯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擁有。公司成立後,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海爾仍會把重心放在汽車產業鏈的企業數字化轉型上,依託卡奧斯工業互聯平台搭建汽車行業互聯平台。

現階段,海爾的定位很明確:做車企的助手和幕後供應商,所提供的服務脫離不開數字化生產、軟件服務等老本行。海爾對汽車業務的投入也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沒有盲目擴大投資、消耗資金。此前幾次傳出造整車傳聞,海爾也是第一時間作出澄清——克制,一直是海爾進軍汽車界的主旋律。

和海爾持相同策略的,還有另一個家電巨頭美的。根據美的旗下威靈汽車零部件公司總經理陳金濤在去年的說法,美的計劃未來10年投入10億美元,攻克汽車零部件研發、生產過程的各種難關。和美的高達數千億的年營收以及超過120億元的年度研發投入比起來,這個投入規模已經相當克制。

除了投入的資金外,堅持自主孵化,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做延伸,是海爾、美的保持克制的另一個表現。比如美的的威靈公司,在轉型生產汽車零部件之前就有EPS電機、空調壓縮機等產品的研發經驗和近6000項發明專利,研發實力雄厚。

對比之下,海信和格力的造車之路要激進許多——擲重金收購外部企業、快速擴大產品和服務範圍是主要做法。當然,不造整車是它們的共識。

2021年8月,拉鋸多年的銀隆收購案塵埃落定,格力通過司法拍賣的方式獲得前者30.47%的股權。加上董明珠本人的17.46%股權,格力正式成為這家新能源企業的幕後實控人,並將其改名為格力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去年的業績說明會上,董明珠屢次表示,新能源是格力未來的業績增長點。

為了拿下銀隆新能源,格力付出了近五年的時間和18億真金白銀,但並沒有就此收手的意思。2022年,格力又花費30億元收購盾安環境38.78%的股權,布局新能源車熱管理設備業務。

論業務布局和投入力度,海信這邊也不遑多讓。

2021年,海信收購日本三電控股,後者主營汽車空調壓縮機和汽車空調系統。被收購前,三電公司在全球車載空調壓縮機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二,戴姆勒、福特、本田等頭部車企都是其客戶。

拿下三電公司後,海信開始加速拓展業務、拉攏新客戶。去年9月,海信宣布和蔚來簽署全面合作協議,此前還有消息稱海信將拿下特斯拉的5年長期訂單。

在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看來,保持克制的海爾、美的也好,加速狂奔的格力、海信也罷,大舉進軍汽車行業背後是它們掩蓋不住的增長焦慮。中國乃至全球家電市場都已度過增長黃金期,這些叱吒風雲多年的家電巨頭也是時候尋找第二增長線。

但汽車這門生意,也不是那麼好做的。

着急“上車”背後,業績承壓是根本原因

轉型的原因,無疑是緩解家電主業的營收壓力。轉型的目的,則是改善營收結構、提升利潤水平。為什麼海爾、美的尚可保持克制,海信、格力卻要加速上車,業績能告訴我們答案。

不久前公布的一季度報顯示,美的、海爾智家、格力營收分別為966、650.66和354.5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8%和0.56%。凈利潤方面,美的以80億元遙遙領先,海爾和格力分別為39.71億和41.09億元,彼此差距不大。但在利潤增速方面,格力只有2.65%,海爾和美的都在12%左右,差距相當明顯。

海信的營收增速和海爾、美的相差無幾,但有一個優點:利潤快速修復,增速跑贏大盤。數據顯示,海信一季度營營收為194億元,同比增長6%;凈利潤則錄得6.15億元,同比增長131%。當然,海信的營收、利潤規模距離白電三巨頭都有很大差距。想增加營收,開拓新業務是最直接的方式。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美的營收、利潤規模最高,家大業大自然有更強的抗壓能力。海爾營收、利潤增速都超過美的、格力,利潤率保持平穩,也賦予其底氣。但總的來說,這幾個家電廠商都有自己的業績壓力。市場大環境衰退則是問題的根源,也超出了廠商可以掌控的範圍。

根據全國家用電器工業信息中心的數據,2022年全國家用電器內銷、出口零售額分別為7307.2億元和5681.6億元,同比分別下滑9.5%和10.9%。其中,海信的王牌彩電產品量價齊跌,下滑壓力非同一般。作為格力的支柱,空調市場全渠道銷量為5714萬台,同比下滑3.3%,銷售額同比僅增長0.3%,表現也不理想。

種種跡象表明,格力、海信着急是有理由的。然而,從細分數據來看,汽車業務對這幾個家電巨頭貢獻仍相當有限。和受到大環境拖累、正在緩慢衰退的家電主業相比,汽車業務的收入根本不值一提。

以營收規模最高的美的為例,上一財年三大B端業務總收入為721億元,其中威靈汽車所在的工業技術事業群營收為216億元,同比增長7%。雖然美的沒有披露汽車業務的具體收入,但從財報措辭中可以看出,美的這一回比2021年更低調了。而且哪怕整個工業技術事業群的收入,也只佔集團總收入的不足10%。

海爾、美的們當然很清楚家電、汽車兩個行業之間的鴻溝,也知道轉型會面對很多困難,但壓力當前它們也沒有別的辦法。作為當下最熱風口之一,新能源車市場的潛力毋庸置疑。既然上車是必然,這些家電廠商接下來要思考的,是建立自己的優勢,以及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

新能源賽道日漸擁堵,家電巨頭能否分得一杯羹?

毫無疑問,新能源車市場是擁擠的,跨界造車的企業不勝枚舉。根據媒體統計,在2020-2022年間,共有來自約25個不同行業的企業申請整車製造、汽車零部件生產相關資質。除了家電企業之外,百度、小米等科技互聯網巨頭,再到恆大等房地產集團悉數湧入。

此外,OPPO、聯想、中興等企業也曾被傳入局汽車市場。其中,聯想曾參與蔚來、比亞迪半導體等企業的融資,中興則通過控股英博超算提供L2級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服務,間接參與汽車業務。

跨界大軍中,當然不乏成功者。去年年底成功登陸港交所的零跑汽車,背後就站着全球第二大安防服務供應商大華股份。

2015年,大華股份聯合創始人、CTO朱江明牽頭成立零跑汽車,大華股份董事長傅利泉則是零跑第二大股東。成立零跑後,朱江明辭去大華股份的職務,全面操盤汽車業務。在他帶領下,零跑汽車2021年實現穩定交付,全年交付量超過威馬排名造車新勢力第五名。

和海爾們一樣,堅持不造整車、從生態角度切入汽車行業的企業中,最被看好的是華為。

不久前公布的財報顯示,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成立以來累計投入30億美元,研發團隊達到7000人,2022年全年收入20.77億元。這個營收規模不算高,但勝在有潛力:零部件、深度合作和智選車三大模式,基本上囊括核心部件供應、技術解決方案和自定義產品研發設計等各個環節。

余承東曾表示,華為智能汽車BU的目標是在2025年實現盈利,合作車企、車型也在過去幾年不斷增加。價值研究所(ID:jiazhiyanjiusuo)認為,華為的策略告訴了海爾們一個道理:不造整車、做汽車生態供應商不是問題,關鍵是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在新能源車行業,三電系統是最核心的零部件,問題是技術門檻太高,研發投入巨大。和自動駕駛掛鈎的軟件和技術解決方案服務需求很大,也有繼續升級的空間。抓住這幾個核心環節,是海爾們轉型成功的關鍵。

事實上,這幾家家電企業也意識到自身的局限,並積極調整自己的布局,向更多難關發起挑戰。

美的的投入雖然很克制,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研發是最重要的一環。數據顯示,美的威靈已經在上海、合肥、順德,以及海外的日本大阪、英國謝菲爾德等地成立研發中心,研發團隊中擁有碩博學歷的高端技術佔比超80%。

靠着這批優質研發人員,美的威靈過去幾年業務範圍有序擴大,逐漸覆蓋熱管理系統、驅動系統、輔助/自動駕駛系統三大產品線,主要包括驅動電機、電子水泵、電子油泵、電動壓縮機和助力轉向機等核心零部件。

美的重點布局零部件,海爾、海信則在軟件服務方面傾注更多心血。家電巨頭們各有側重點,轉型正在不斷深入。汽車跨界之路雖然崎嶇,好在前方總會有曙光。

寫在最後

上海車展閉幕快一個星期了,但汽車業的熱度,尤其是新能源車的風口絲毫沒有降溫的意思。天風證券在車展結束次日發布的研報中表示,4月下旬新能源車訂單明顯改善,車展則有望帶動終端需求反彈。

在此背景下,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等家電廠商紛紛入局汽車行業並不叫人驚訝。和家電主業相比,上述企業似乎都認為汽車市場潛力更大,能容納更多玩家,有更多掘金機會。跌跌撞撞間,這群家電廠商的汽車業務也慢慢走上正軌,開始帶來穩定的收入,這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不過從家電業跨界到汽車業,面對截然不同的消費者、上下游合作商、政策環境和競爭對手,這群巨頭還得花更多時間適應。是造整車,還是供應零部件,是定位為車企的生態合作夥伴,還是做一個智能解決方案供應商,這些問題將一直圍繞在海爾們身邊,直至它們找到最合適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