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造車“夢醒時分”?

出品©一筆封禪

作者@何鯨洛


12月7日。

據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報道。

蘋果公司已經縮減了其雄心勃勃的電動汽車自動駕駛計劃,並將汽車的發布日期推遲了大約一年至2026年。


與此同時。

蘋果曾預計每輛車的售價超過12萬美元。

現在的目標是低於 10萬美元。


蘋果造車夢?

1976年。

兩個年輕的Steve也就是Steve Jobs和Steve Wozniak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蘋果公司。

1998年。

庫克喬布斯邀請入職蘋果。

2008年。

在初代iPhone賣出600萬台之後。

受到鼓舞的喬布斯暢談起了他對蘋果汽車的種種設想,他認為:“蘋果汽車應該由電池、電腦、引擎和機械等結構組成。”

2011年。

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辭去CEO一職。

庫克接手蘋果。

那一年。

蘋果市值3000億美元。

庫克時代。

2013年。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發布了“iOS in the Car”項目。

2014年。

iPhone6大殺四方的同時。

庫克野心勃勃的將“iOS in the Car”項目落地變成了軟件產品——CarPlay,並啟動了名為“泰坦”(Project Titan)的電動汽車項目。


2015年。

一輛車頂放置有多個攝像頭的貨車,現身美國北加州街道。


同一年。

庫克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表示。

“電動汽車行業正處於巨大變革的臨界點”。

也是在這一年。

開出1.5倍薪資大舉挖角特斯拉

甚至引來馬斯克嘲諷。

“蘋果只能招我們不要的人,我們把蘋果戲稱為‘特斯拉墳墓’。如果你在特斯拉干不下去,那就去蘋果吧。我可不是在開玩笑”。

2016年。

蘋果逐漸擱置了整車製造計劃,着力於投入自動駕駛的研發。

2017年。

蘋果獲得了測試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許可,此後雖然每年都有許多有關蘋果自動駕駛路測的消息傳出,但實質性的產品卻一直都沒有發布。

對此。

曾作為蘋果自動駕駛項目主管的Bob Mansfield坦言道,在那時的條件下,想讓蘋果的第一款車型直接上L4級別的自動駕駛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8年。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

蘋果公司獲得了美國加州無人駕駛汽車測試許可證。

截至2019年末。

據CNBC報道。

蘋果已從特斯拉挖走了超過300人。

同一年。

蘋果正式收購了AI大咖吳恩達及其妻子共同創立的“夫妻店”——Drive.ai

2021年。

據外媒Apple Insider報道,蘋果計劃在2024年推出“蘋果汽車”。

2022年。

有一組“蘋果iv電動車”圖在網上流傳。


無人駕駛夢碎?

一直以來。

蘋果對無人駕駛都頗具野心。

2014年。

泰坦計劃啟動。

在招聘了數千名工程師、開設了新辦公室和汽車工程機械商店後。

蘋果公司卻從造車轉向了潛心研發無人駕駛技術。

2016年。

蘋果公司的前首席工程師鮑勃·曼斯菲爾德重新管理汽車項目,決定先研究好基礎技術。

4月。

特斯拉工程技術的副總裁克里斯·波里特加入蘋果。

2017年6月。

蘋果CEO庫克證實。

蘋果正在研發無人駕駛技術。

2018年6月。

蘋果公司聘用了谷歌旗下Waymo公司的高級無人駕駛工程師海梅·韋多。

8月。

特斯拉靈魂人物、首席工程師菲爾德被證實重新加入蘋果無人駕駛團隊。


9月。

蘋果公司的自動駕駛汽車在其硅谷總部附近的快速路上遭遇了首次交通事故。

所幸。

這次事故無人受傷。

12月。

特斯拉首席汽車設計師安德魯·金加盟蘋果公司。

2019年1月。

投資研究公司Lynx Equity Strategies分析師賈哈拉·尼薩和拉傑庫馬爾在一份報告中表示:

他們聽說蘋果公司可能在縮減秘密的無人駕駛汽車項目規模,甚至考慮徹底結束該項目。

另據蘋果崇拜組織網站Cult of Mac介紹:

這份報告還提到。

蘋果無人駕駛團隊出現裁員。

後被爆出:

蘋果將“泰坦計劃”中的約200名員工解聘。

2020年全年。

有數據顯示。

蘋果特殊項目團隊的招聘職位超過300個,涵蓋電池電源管理、道路安全、汽車體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

2021年4月。

Canoo聯合創始人克蘭茨離職加入了蘋果公司

11月。

特斯拉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軟件原主管克里斯托弗·摩爾加入蘋果。


2022年3月。

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在其個人社交媒體賬號發文稱,蘋果汽車項目團隊已經解散一段時間了。

5月。

在福特任職31年之久的高管德西·烏卡舍維奇加入蘋果。

7月。

蘭博基尼工作了20年的老將路易吉·塔博雷利加入蘋果。

但與此同時。

僅2018年8月。

蘋果就有17名工程師,離職加入初創公司Zoox

從2021年開始。

蘋果造車團隊中就開始出現高管離職的現象,包括負責自動駕駛硬件的Benjamin Lyon、工程管理方面的Dave Scott、Dave Rosenthal、自動駕駛安全的Jalme Waydo、負責汽車硬件相關業務的Michael Schwekutsch、全球電池主管Soonho Ahn、負責工程管理業務的Joe Bass和造車項目的副總裁菲爾德。


蘋果造車走下“雲端”?

2022年。

特斯拉依舊高歌猛進。

只不過隨後卻被比亞迪“撞了一下腰”。

不過。

比亞迪的銷量雖然起來了。

但是利潤就沒那麼好看了。

@差評


但也不得不提。

新能源汽車還真就把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吹上了風口。

但它對蘋果這種本來技術就不佔優,iPod、iPhone、iMac等產品能火靠得也不全是技術,很大程度上只是喬布斯超前的眼光帶來的紅利

蘋果玩得轉隨身聽、玩得轉手機,玩得轉電腦。

卻未必就能玩得轉汽車。

雖然不斷的挖人確實是一種捷徑。

但能夠沉澱下來多少卻是個問號。


你說造車也就造車吧?

給當下的汽車加一點設計,加一點概念,加一點“蘋果味”也不是不行。

但是蘋果的野心太大。

還沒學會走就已經跑起來了。

無人駕駛技術?

特斯拉玩了好久還是問題不斷。

谷歌這樣的技術公司都沒落地。

蘋果憑什麼就覺得自己上也行?

難道真憑几個挖來的高管,挖來的人才就能開掛?

你讓奔馳寶馬、比亞迪、特斯拉情何以堪?


最後。

我們再聊幾句。

不可否認。

蘋果不管是賣手機、賣設計,還是賣品牌都很成功。

但這不是蘋果盲目自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