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太願意去提及互聯網的種種不是,因為作為一把雙刃劍,互聯網帶來的積極作用要大於它的弊端。而這些所謂的弊端並不能怨互聯網,只是人的不正確使用罷了。
早在短視頻平台火之前的圖文網絡時代,互聯網上雞湯就已經流行開來。時至今日,各類“灌輸”“傳授”的東西以視頻形式更多地在互聯網上傳播,速度奇快。它們像某種教會一樣,定期散播着所謂的思考,講師將自己的思考分享給“信徒”,引起信徒們的“共鳴”,從而完成被動思考。
為什麼共鳴要加引號,因為這種共鳴是虛假的,是為了討好某些網民的口味而說的話。當然,這些如教父一樣的博主們都是有針對性地講給特定的觀眾群體,完成思想收割。
被思想收割的我們,是“被動思考”的。拿婚姻舉例:在我們起初觀閱了一些講述婚姻方面的互聯網內容後,大數據將這些習慣記住,並推送更多的同類內容,於是我們越陷越深。
陷入其中的我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接受洗腦,全然忘記了一件事:我們自己也可以思考。
主動思考和被灌輸,一個是思維的痛苦磨鍊,一個是輕鬆地迎合三觀誤區。要知道,任何人的思考都是有片面性的,這種片面造成了三觀的誤區,或者說是三觀的錯誤之處。在我們起初接觸這些迎合三觀錯誤之處的言論時,會產生錯誤的認同感。而互聯網利用這種認同感繼續“加藥”,直至我們徹底喪失自主意識。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認同感是毒藥,是養成自私、自我人格的美麗毒花。
我們應該主動思考和辨別,雖然這有點難。在觀看到契合自己口味的言論時,要思考這些是不是真的,有沒有在利用什麼?而在觀看到完全和自己觀點對立的言論後,不要立馬去敲起鍵盤迴擊,而是依舊要自查,要搞明白為什麼這群人在這樣說。當然我知道我們中多數人難做到這點,因為沒人有閑工夫去考究。“順我者誇,逆我者噴”就完事了!
上面的要求的確高了些,那麼我們退而求其次:不要被互聯網過分左右你的思想。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減少跟風和站隊。
與其說是互聯網令我們失去思考能力,不如說是我們自己太容易被拉攏,沒主見。社會節奏太快了,多少人會很耐心地安靜下來看書?如同這篇文章,多少人會看完並引發一些渺小的思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