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專精特新系列 | 家電:不斷突破,產業升級經典

我們深度梳理中國家電行業的產業鏈生態、痛難點及發展機遇、中小企業發展現狀以及專精特新企業的細分案例。中國家電產業不斷突破壁障,目前成長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我們研究中國家電業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脈絡和細節,對於中國全面突破高端製造的產業瓶頸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摘要

家電產業鏈綜合性強,涉及上遊行業眾多。1)家電生產企業上游涉及電子、機械、電新等眾多行業。IOT時代產品智能化,軟件開發、系統集成成為上游的重要部分。2)上游核心技術對行業發展影響較大,家電使用的配件、原材料依賴上游的技術、工藝,如芯片、人工智能、新材料的發展。3)家電行業細分賽道眾多,包括白電、新型顯示(包括黑電、投影儀、交互平板、VR等)、大廚電、小家電(廚小電、清潔電器、個護小家電等)、民用電工與照明等。不同細分賽道的行業特點、產業鏈分工體系和價值分布不盡相同。

中國家電產業的超越:從規模優勢到技術優勢。1)中國家電製造業從技術仿製的代工製造到引領全球市場,從開放國內龐大市場引入全球家電巨頭學習先進技術形成規模化製造優勢,再到突破技術壁壘實現國產替代。家電企業加強產業鏈一體化,已經實現空調壓縮機、電機、變頻控制器、MCU的國產替代。中國彩電一度面臨面板卡脖子困局,迎難而上。中國一些清潔電器企業具有較強的吸塵器電機製造能力。2)目前中國家電產業已經成長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產業鏈完整,對外依存度低,產業鏈中僅少數部件如芯片、LCD面板上游原材料需要進口,成為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的經典案例。

中國家電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創新產品引領全球市場。1)核心技術的突破帶動產品升級,中國家電企業已經在掃地機、洗地機、智能微投等創新產品全球領先。2)我們梳理出國家級與省級“專精特新”家電企業21家,數量並不多,因為大部分產業瓶頸已經被突破。“專精特新”家電企業生產的產品集中於上游核心配件、部分還未普及的新興產品。3)從發展的眼光看,目前家電上游存在AI發展不足、電機噪音過大、電池能量密度偏低等問題。如上述技術被攻克,可產生家庭服務機器人、低噪音油煙機、低噪音吸塵器、無線蒸汽洗地機等突破性產品。

風險

市場需求不足風險;技術創新變慢風險

正文

前言:中國家電產業不斷突破,成就全球競爭力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家電市場之一,也是全球家電生產基地。據工信部數據,2021年家用電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1.7萬億元(包括企業的非家電業務)、利潤總額1219億元;據奧維雲網數據,2021年中國家電市場零售規模7603億元;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家電出口國,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中國家用電器(包括彩電和DVD及部分白色家電產品)出口987億美元。

中國家電行業在持續的發展中形成了許多領域具備優勢的企業。例如大型家電龍頭逐漸產業鏈一體化,成為全球布局的綜合企業。中國家電企業冰箱、製冷產能規模佔到全球70%以上,洗衣機產能規模佔到全球50%以上,形成了在全球的競爭能力。隨着技術突破、上游技術不斷發展,中國形成了具備技術優勢的清潔電器企業和具備特色的新興品類如智能照明、智能交互平板、智能微投等,許多相關企業被列入省級、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名單,標誌着他們在所處領域具備技術優勢、或為攻克關鍵技術做出貢獻,具有行業領導力。

而在40多年前中國家電業起步階段,主要靠仿製和引進技術,高度依賴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進口。中國家電產業是國內較早實現較高自主化並領先全球製造的產業,中國家電發展史是一部不斷實現技術超越、打破國外技術優勢的歷史,因此研究梳理中國家電業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脈絡和細節,對於目前中國全面突破高端製造的各種產業瓶頸,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

空調產業鏈:產業一體化夯實關鍵技術

空調產業鏈的持續突破及一體化,是中國家電企業技術不斷突破、發展創新的縮影。在產業由弱變強過程中,家電產業不斷向上游產業鏈一體化,攻克瓶頸。

►空調壓縮機突破之路:1)1967年東芝集團首次推出空調用轉子壓縮機。1995年前,空調在國內屬於奢侈品,配套壓縮機受制於一次性投資較大、技術門檻高等原因,高度依賴進口。2)1995年後,我國家用空調行業快速發展,國外一些有技術和資金實力的壓縮機廠商來中國投資建廠,例如1995年日本東芝和廣東萬家樂集團合資成立東芝萬家樂,1996年大金慶安集團合資成立西安大金慶安壓縮機。3)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轉子壓縮機生產基地,產業在線數據,2021全年中國轉子壓縮機產量達2.38億台,同比+13.2%,佔全球總產量比例達93.2%。4)美的集團於1988年籌備壓縮機項目,1992年產出第一台旋轉壓縮機,1999年受讓東芝萬家樂控股權成立美芝壓縮機(GMCC),2020年收購泰國日立壓縮機工廠。

圖表:2021年壓縮機產量格局中格力(凌達)、美的(美芝)壓縮機產量合計佔比61%

資料來源:產業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

►空調電機突破之路:1)產業在線數據,2021年中國空調電機銷量達3.92億台(內銷佔比約80%),同比+10.0%,2017-2021年銷量CAGR為7.2%。空調電機已實現國產化替代,中國產能佔全球產能90%以上。2)2021年空調電機銷量CR5為87.2%,CR3達68.7%,一些企業有自供配套優勢。

圖表:中國空調電機銷量CR3、CR5

資料來源:產業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

►變頻控制技術的突破:1980年代,空調變頻技術開始在日本應用,1997年中國大陸生產出國內第一台變頻空調,2000年代,國內多家空調企業開始關注變頻技術的研發,空調正式進入變頻時代。變頻控制技術需要對控制器、電子元器件、溫度器、芯片等多個配件進行協同控制,早期在技術層面以海外半導體控制廠商為主。目前中國企業加強了變頻空調產業鏈自主供應能力,但變頻控制用的芯片仍以海外廠商供應為主。

► MCU國產化率提升:1)據產業在線,2021年我國三大白電MCU需求量7億顆左右,其中國產MCU佔比從2020年8%提升至17%,但國產主要還是低端系列。2021年三大白電MCU品牌份額,國外佔比較大,國產品牌佔比17%。2)中國家電企業成立相關子公司,自研芯片,涉及家電、工業、醫療等領域,目前自供量仍不足。

► IPM仍在不足中突破:1)據產業在線,2021年我國三大白電IPM需求量2.7億顆左右,其中國產IPM佔比10%左右。IPM領先生產商主要是歐美日企業,國內企業起步較晚。目前家電企業子公司已在變頻空調上實現批量推廣應用IPM等多個產品,可廣泛應用於家電、智能裝備、新能源等領域。

圖表:中國三大白電MCU及IPM需求量

資料來源:產業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我國白電MCU市場品牌格局

資料來源:產業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

重視研發投入,家電突破部分關鍵技術壁壘

家電企業投入大量研發支出和人才資源,突破技術壁壘,實現國產替代,空調閥件為其中一典型案例。電子膨脹閥為例,作為變頻空調的關鍵零部件,早期的最主要市場在日本。2006年以前,電子膨脹閥市場主要由日本企業所控制。由於當時國產變頻空調尚在研發和小批量推廣階段,國內生產廠家相比於當時已有近二十年生產歷史和經驗的日本龍頭企業,技術、規模、成本上均具有較大劣勢。國內廠商經過多年研發投入,成功攻克專利技術壁壘,躋身全球前列並能批量生產。

產業鏈全景圖譜:綜合應用強,上游核心技術影響大

家電行業綜合應用強,與多個行業緊密相關、產業呈網狀分布,是各行業的集大成者。從關聯的行業來看:1)有色、化工等行業提供重要原材料:如銅材、銅管、塑料、製冷劑等;2)電子、機械、計算機等提供各類型芯片、元器件、算法:如芯片中的MCU、IPM、光處理芯片;機械中的閥件、空調壓縮機等;計算機的智能感知算法、AI算法等。與家電關聯的上遊行業重要性較大,例如電子、機械、化工的產品在家電產業鏈中的數量多、佔比大。

圖表:家電產業與多個行業關聯,為各行業集大成者

資料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以家電的四類產品:空調、彩電、新型顯示(投影儀、激光電視等)、掃地機為例,可以看出家電行業的產品配件各不相同,但與各行業緊密聯繫。首先,家電產品大都用到了上游金屬材料、塑料等原材料,其毛利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此外,各類產品依賴於各型芯片,部分芯片為產業鏈“難點”,其中空調行業IPM、掃地機CPU國產化率偏低、投影儀光處理芯片國產化率低。掃地機等產品除用到上述類型原材料及對應芯片外,還涉及到AI算法、語音控制、鋰電池等。

圖表:四類家電產品:空調、彩電、新型顯示、掃地機

資料來源: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國家電產業鏈完整,對外依存度低,僅少數如芯片,LCD面板上游原材料需要進口。從上下游角度看,家電生產企業位於產業鏈中游,上游為家電原材料和零部件生產商、製造商,下游為銷售渠道和終端消費者。

國產化率在於刻畫中國對於產業鏈的掌控力,但因家電產業眾多,實際量化計算中有多種計算方式,我們根據產業、產品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方式計算。1)例如對於彩電產業鏈,在中國配套的外資企業對面板上游原材料影響大,可以認為是非國產化;2)對於空調壓縮機、電機,中國自己生產的已經完全夠國內使用,但是中國空調產業全球發展,國產化率在該領域被定義為中國壓縮機佔全球產量的佔比。3)此外,大宗原材料是家電的重要成本,但和技術壁壘無關,如銅、鋁、塑料等,就不在國產化率當中考慮進口原料的影響,大宗原材料進口依存度,我們在相應部分提及以供參考。

► 家電上游產業鏈涉及行業眾多,主要包括電子、機械、電力設備、新能源、生產裝備等上游製造業,以及化工、鋼鐵、有色金屬等原材料。隨着IOT時代產品的普遍智能化,軟件開發、系統集成也成為上游產業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家電行業具有綜合性強的特點,但上游核心技術對家電發展影響大,家電使用的配件、原材料會依賴上游的技術、工藝水平,如芯片的發展、人工智能算法的發展、新材料的發展。

► 家電下游銷售渠道,按數字化屬性可分為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線上渠道主要包括電商平台和直播平台,線下渠道主要包括專業經銷商、KA賣場、品牌專賣店等。按是否經過經銷商,又可分為經銷渠道和直營渠道。電商的發展,數字化帶動渠道扁平化,家電企業的銷售方式也在發生變化,線上直接銷售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銷售方式。

圖表:家電產業鏈全景圖譜

資料來源:各公司年報,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不同細分賽道的行業特點、產業鏈分工體系和價值分布有所不同,我們分別對各個細分賽道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進行了詳細的產業鏈刻畫和特點總結。

空調產業鏈

空調產業對進口原料價格較為敏感,上游材料自給率較低。上游產業鏈包括原材料和零部件製造。其中,空調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屬材料和ABS塑料[1]等,據2021年中商產業研究,原材料成本與零部件約佔空調總成本的74%(壓縮機26%,銅材相關24%,鋼材9%,鋁材4%,ABS塑料11%)。在原材料方面,銅材、鋼材、鋁等均依賴大量進口原料,據國家統計局及華經產業研究顯示,2021年銅材自給率約20%,按成本測算鋼材自給率約73%,鋁自給率約35%,ABS粒子自給率約66%。

空調核心零部件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蒸發器、電子膨脹閥和電機等,最核心為壓縮機,中國已基本實現國產化。據產業在線,以使用廣泛的轉子壓縮機為例,2021年中國產量約佔全球93%,東南亞、日韓、印度、巴西等地區的產量略有佔比。壓縮機是將低壓氣體提升為高壓氣體的一種從動的流體機械,為整個系統提供動力,占空調生產成本約26%。

壓縮機行業競爭較為充分,雖進入門檻較高,但仍存在產能結構性過剩、中低端壓縮機產品競爭激烈的問題,高效化、變頻化、小型化仍將是整機廠實施競爭差異化的重點。

由於中國空調壓縮機基本自足,核心元器件卡脖子問題影響很少、企業全球發展,該產業鏈我們採用全球市場佔比來衡量我國空調國產化率。據中國製冷網,2020年中國為全球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中國家電龍頭企業產業鏈一體化程度高,核心配件壓縮機、電機等自產,非核心配件外部採購。另據產業在線,2021年中國的轉子壓縮機產量約佔全球產量的93%。

圖表:空調產業鏈全景圖譜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新華社,新材料在線,頭豹科技,志高控股2018年年報,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據產業在線,中國為電機、熱交換器等部件的主產國並大量出口,據此判斷該部分國產化率為100%。

彩電產業鏈

目前中國企業面板產能全球領先,但是面板上游的核心配件或先進技術種類的國產率還不高。如玻璃基板是生產液晶面板最核心的部件之一,一些中國大陸企業擁有顯示玻璃基板產能,但目前我國仍缺乏國際先進生產線如10/10.5世代線。我們測算彩電上游核心材料佔總成本約65%,由於關鍵上游原件等外資佔比較高,在生產組裝環節基本國產化情況下,彩電整體國產化率約在50%。

液晶面板行業是個典型的高技術壁壘、高資金投入的重資產行業。從液晶面板的發展歷史格局來看,1980年代以來,液晶面板相繼由日本和韓國企業把控;2010年代,中國通過面板逆周期投資,面板產業實現對韓國的反超,全球液晶面板產業正加快向中國轉移,2020年LCD面板全球生產面積50%以上在中國大陸。

玻璃基板的技術壁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工藝壁壘,即玻璃表面平整度和雜質含量要求都達到了電子級,因此一般的浮法工藝無法滿足;2)配方壁壘,也是核心壁壘,即生產過程中需要正確的玻璃液配方才能使玻璃穩定成型,並滿足玻璃的光學和化學特性要求;3)裝備壁壘,生產設備基本都是現有廠商自主研發,新進入者很難在市場上買到相關設備。目前玻璃基板的供應商主要為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和電氣硝子,本土企業正在推進基板玻璃國產化。對於其他基礎材料,目前除背光源外,其餘原材料仍主要被歐美和日本企業把控,比如液晶材料供應商主要為德國默克Merck,TFT液晶市場份額超過50%)和日本智索(Chisso);偏光片供應商主要是日東電工、住友化學、三立化學、LG等企業。

芯片方面,主控SOC(System on a Chip)芯片彙集了CPUGPURAM[2]、ADC/DAC[3]、Modem[4]、高速DSP[5]等部件和基帶處理器,是智能電視的關鍵部件。行業龍頭聯發科於2012年收購開曼晨星,目前在全球彩電SOC芯片市場份額約為65%(聯發科官網介紹[6]);其他供應商則主要有中國大陸的晶晨股份、華為海思、海信集團等。

圖表:彩電產業鏈全景圖譜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WitsView,Pixelworks,TI,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型顯示(投影儀+激光電視)產業鏈

投影儀主要由光機、主控系統、幕布(可選)等部件組成,其核心為光機,約佔整機成本一半以上。光機的構成(產業鏈上游)包括合光系統(光調製)、照明顯示系統和成像系統。由於光學設計的專業性和複雜度,目前多數智能投影設備行業企業無光機自研能力,因此造成光機設計和整機設計無法良好銜接,導致產品性能、成本等方面不能完全達到理想狀態。光機光調製部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除亮度之外重要的顯示參數,核心路徑分為三種:LCD[7]、DLP[8]和LCOS[9],而DLP技術是目前家用消費級市場的主流。

極米科技2021年年報披露,目前主流消費投影設備以DLP技術為主,核心專利均掌握在美國德州儀器(TI)公司。考慮到芯片部分也需要一定程度外購,我們綜合測算激光投影的國產化率約50%。

► LCD液晶投影技術,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該技術利用液晶分子在電場作用下排列的變化,影響液晶單元的透光率反射率,從而形成各類圖像,但單片LCD顯示的色彩偏弱。當前,LCD顯示技術主要以日系企業愛普生索尼、日電等為主。

►DLP數字光處理技術,DLP的優勢在於光能利用率高、對比度高、像素填充率高等,縮小了投影設備的體積。目前,德州儀器享有DLP技術獨家專利。

► LCOS硅基液晶技術,將傳統的LCD玻璃基板替換成硅晶圓,並採用反射式投射提升光的利用效率。LCOS的優勢在於芯片集成度高、分辨率和對比度高、光效率高,更適用於大尺寸、高亮度的顯示產品,目前該技術主要為日系的索尼、JVC等企業掌控。

產業鏈中游包括光機整機、系統平台和處理芯片等。光機分為激光光學引擎和LED投影光學引擎。

圖表:新型顯示產業鏈全景圖譜

註:成本拆分按照 2021 年數據估計得到。 資料來源:早鳥資訊,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掃地機器人產業鏈

掃地機器人由硬件和軟件兩部分組成,國產化率較高,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及GfK數據,2021年中國掃地機市場佔全球約32%,中國市場以本土品牌為主,海外市場則是外資品牌佔比較大。硬件在產業鏈上游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製造企業,原材料主要包括金屬、塑料粒子、包材等,核心零部件包括芯片、傳感器、電池、電機、智能控制器、光電元器件等。其中最核心的為芯片,主要包括主控芯片、MCU芯片、Wi-Fi芯片、電源管理芯片等。據力鼎產業研究,截止2020年日韓在電芯領域的市佔率較高,超過50%,電芯占電池成本80%,使得我們測算的掃地機電池部分的國產化率在60%左右。

產業鏈中游主要是整機設計、製造,以及軟件層算法。軟件層主要包括運動控制模塊代碼、傳感器代碼和人工智能模塊代碼,分別決定掃地機器人的導航、避障能力及智能化功能(如語音或視頻交互)。整機製造包括代碼實現、芯片燒錄、激光模組加工、整機組裝測試等。

中國掃地機產品在技術創新上領先海外品牌。經過超聲波雷達定位和隨機碰撞清掃時期後,中國廠商採用激光雷達(LDS)導航技術,算法上採用全局規劃功能,大幅提升了使用體驗,掃地機器人進入爆發期。截至目前,中國掃地機品牌已基本完成激光雷達導航技術迭代,而海外品牌大多仍處在迭代過程中。第一代自清潔掃地機出現後,國內各品牌演化到現在的“自集塵+自清潔”全功能基站,而海外品牌在推出自集塵產品後尚未開始向自清潔方向迭代。由此看出,中國掃地機行業在技術、功能性上已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圖表:掃地機器人產業鏈全景圖譜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前瞻產業研究院,掃地機器人網,天貓旗艦店,中金公司研究部

LED照明產業鏈

LED照明產品的上游主要是電子元器件、驅動電源、塑料件、五金件等,電子元器件中最核心的是LED芯片。目前國產LED芯片生產方面全球領先,中游LED封裝行業也已經發展起來,LED照明可以實現完全國產化。

照明電器行業的下游面臨的是各級經銷商和終端應用,根據終端應用領域的不同又可分為商業照明應用、辦公照明應用、家庭照明應用、景觀照明應用、工礦照明應用等不同細分市場。

圖表:LED照明產業鏈全景圖譜

資料來源:CSA,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上圖行業產值規模均來自CSA數據。

痛點與機遇並存:上下游聯動,部分環節對外依賴度高

產業鏈痛難點:部分上游電子元器件與原材料仍受限

在政策支持、企業積極投入、工程師紅利持續兌現下,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不再局限於成本優勢,已經轉換為全面的產業鏈優勢。我們看到,一些過去“卡脖子”的領域,現在已基本完成國產替代並出口國外。例如2021年全球轉子壓縮機(空調用)、活塞壓縮機(冰箱用)中國產量全球佔比分別達93%、84%(產業在線),2020年LCD面板全球生產面積50%以上在中國大陸。但是,在家電各細分板塊上游的高精尖電子元器件上,仍然面臨進口依賴難題,主要是芯片、MCU、激光器、IPM,生產面板所需要的上游核心原材料和配件雖然一般是本地配套,但外資企業佔比高。

圖表:高精尖電子元器件國產化率低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產業在線,Laser Focus World,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IHS,Omdia,洛圖科技,IDC,TrendForce,Global Info Research,中金公司研究部

註:1)圖中氣泡大小表示援引第三方機構或我們估算的市場規模。其中,半導體激光器援引Laser Focus World 2021預計值及長光華芯招股書;DMD+DLP援引德州儀器2021收入規模及毛利;LCOS援引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2022年預測值;TFT-LCD規模援引IHS數據;LCD偏光片援引Omdia;其他規模為估算值,部分參考產業在線數據。2)TFT-LCD面板國產化率指2020年LCD面板全球生產面積50%以上在中國。3)在中國大陸,由於這類產業走向世界,活塞壓縮機、轉子壓縮機的國產化率用中國產量在全球的佔比進行測算。4)液晶玻璃基板、LCD用偏光片、彩電SOC芯片的國產化率用全球市場中中國大陸企業的份額進行測算。

白電MCU,高端布局和料號數量上與海外企業存在較大差距。1)微控制單元(MCU)是電子系統中的基礎控制芯片,將CPU、RAM、ROM[10]、定時計數器和多種I/O接口[11]集成在一片芯片上,形成芯片級的處理器。2)伴隨白電市場智能化、變頻化的發展,MCU需求種類和體量增加。產業在線數據,2020年空調、冰箱、洗衣機的MCU內銷需求量4.86億片,其中32位產品漸成主流(佔比48.5%),16位和8位分別佔比19.9%、31.6%。

► 32位MCU:1)高端布局方面,ARM Cortex M內核中,M7/M33/M35P/M55為中高端內核。海外大廠基本圍繞高、中、低端內核進行全面布局;而國內廠商在高端領域布局不足,推出了部分產品。2)32位通用MCU料號數量方面,海內外存在較大差距。截至2021年末,國內龍頭廠商有數百型號;而目前海外領先廠商如恩智浦、瑞薩、意法半導體等均有上千顆料號。

圖表:2020年白電細分產品MCU用量

資料來源:產業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主要家用電器MCU進口和國產比例變化

資料來源:產業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註:2021年數據為產業在線估算值。

白電領域,2021年IPM國產化率11.6%左右(產業在線)。1)智能功率模塊(IPM)由高速、低功率的IGBT芯片和優選的門級驅動及保護電路構成,可以實現控制電壓欠壓保護、過熱保護、過流保護和短路保護,是變頻控制器的重要元器件之一。2)家電能效標準的提高、白電變頻化帶來可觀的功率芯片增量。產業在線估計,2021年家用空調、商用空調、洗衣機的IPM需求分別達2.5億顆、200多萬顆、3300萬顆,冰箱IGBT芯片需求達到1.2億顆。3)產業在線數據,主要家用電器IPM國產化率從2017年2.2%提升至2021年11.6%左右。IPM領先生產商主要是安森美、英飛凌、意法半導體、羅姆、三菱電機、富士電機等歐美日企業,國內企業起步較晚。

圖表:我國三大白電MCU及IPM需求量(內銷+外銷)

資料來源:產業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主要家用電器IPM進口和國產比例變化

資料來源:產業在線,中金公司研究部註:2021年數據為產業在線估算值。

新型顯示領域,激光光源以日本日亞為主,目前尚未國產替代,無法量產。1)激光器按個數有28、14、8等組合方案,28個激光器組合採用14紅7綠7藍的方案,即為三色激光方案。日本日亞公司是藍光LD[12]和綠光LD的主要供應商,而紅光LD則由日本三菱等公司提供。國產品牌仍未實現大規模量產。2)綠光和紅光LD的製造難度大,主要由於倍頻轉換技術難度高,轉換晶體成本高,因此綠光LD的價格最高,其次為紅光LD。3)藍光激光採用氰化物氣相外延的方法製備,目前GaN外延材料生長技術難度大,國際上僅有日亞和歐司朗能夠實現產業化。4)國內企業在紅光LD產業化進程中取得突破。但整體來看,國內研發和生產三基色LD器件在功率、效率和可靠性方面與國際同行尚有差距,藍綠LD技術的經濟指標還不能滿足激光電視的應用需求,紅色LD已接近實用化的水平,完全國產替代仍需要時間。

圖表:三色激光二極管產品參數統計

資料來源:中國激光電視產業白皮書,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型顯示領域的光處理芯片,DLP路徑下由德州儀器把控,LCOS路徑下國內企業尚未量產。1)投影儀光機的構成包括光源、光調製、光路結構、鏡頭等。其中光調製部分很大程度上決定除亮度之外重要的顯示參數,核心路徑分為三種:LCD、DLP和LCOS,DLP技術是目前家用消費級市場主流。2)DLP數字光處理技術,是以DMD數字微反射器作為光閥成像器件,每個DMD由數百萬個微鏡排列形成,每個微鏡對應一個圖像像素。DLP的優勢在於光能利用率高、對比度高、像素填充率高等,縮小了投影設備的體積。DLP路徑下,核心DMD芯片規格主要影響投影顯示亮度和清晰度,目前德州儀器享有獨家專利,尚未實現國產替代。3)LCOS硅基液晶技術,將傳統LCD玻璃基板替換成硅晶圓,並採用反射式投射提升光的利用效率。LCOS的優勢在於芯片集成度、分辨率、對比度和光效率高,更適用於大尺寸、高亮度顯示產品,目前芯片供應商主要為日本索尼和JVC、以及美國的晶典。國內有企業推出LCOS光閥芯片,但短期內無法量產替代。

圖表:中國智能投影市場顯示結構類型佔比

資料來源:洛圖科技公眾號,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LCOS與DLP技術對比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彩電領域,中國大陸面板產能實現對日韓的反超,但面板上游及彩電的核心材料和配件存在外資“卡脖子”難題。

► 面板:大陸面板產業通過學習韓國當年的逆周期投資策略,大陸面板廠商積極投產、投資高世代線,2016年中國大陸面板產能首次超越日本,2018年進一步超越韓國和中國台灣,2020年LCD面板全球生產面積50%以上在中國大陸。

圖表:全球LCD產能分布變化

資料來源:iHS,中金公司研究部

►偏光片:偏光片占液晶面板成本15%左右,是我國液晶面板技術國產化最困難領域之一。根據Omdia數據,2021年全球偏光片市場規模約百億美元,產能TOP3的分別為住友、LG化學以及日東。2020年中國大陸企業的市場份額快速提升,但在偏光片上游材料中,PVA、TAC兩種膜材料(約佔偏光片成本75%左右)技術門檻高,仍被日本企業把控。

圖表:2021H1全球LCD TV面板市場份額(按面積)

資料來源:Sigmaintell,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021年全球LCD用偏光片市場份額

資料來源:Omdia,中金公司研究部

► 玻璃基板:玻璃基板是生產液晶面板最核心的部件之一,主要供應商有美國企業康寧、日本企業AGC旭硝子及電氣硝子。按照2021年玻璃基板領域主要上市公司的相關業務收入測算,全球顯示玻璃基板市場,中國大陸企業份額不足20%,仍主要集中在美日企業手中。

► 彩電主控SOC芯片:中國台灣企業聯發科於2012年收購開曼晨星,目前在全球彩電SOC芯片市場份額約為65%(聯發科官網介紹[13])。近年中國大陸企業圍繞主控SOC芯片進行了布局和投資。

►智能電視、智能微投的操作系統依賴安卓內核。1)目前智能電視主流系統包括Android系統、Tizen系統(英特爾和三星基於Linux開發得到)、WebOS系統(LG從惠普手中收購得到)等。其中,安卓系統最為主流,各廠商都推出了基於安卓系統的智能電視。由於谷歌服務退出中國市場,且國內很多App未進入Google Play商城,國內大多數廠商都基於免費開源的安卓系統進行改動和定製,推出自己的系統。2)與電視廠商類似,智能微投廠商也基於安卓內核推出了自己的系統。

產業鏈機遇:標準提升與新技術帶動行業轉型發展

環保要求下,空調和冰箱製冷劑產業有升級空間。製冷劑是在製冷系統中不斷循環並通過其本身狀態變化以實現製冷的物質,共經歷四代技術演變。梳理並分析《2020年度中國製冷劑產品市場分析》等專業資料,我們可知:1)第一代製冷劑是CFC(氟氯烷烴)類,代表產品為R11、R12等,由於其含氯,對臭氧層破壞大,全球層面已淘汰。2)HCFC(氫氟氯烴)作為第二代製冷劑,代表產品R22廣泛應用於空調、冷凍、發泡等行業。HCFC含有氫,因此對臭氧層的破壞較小。歐美國家已淘汰,國內應用廣泛;根據1987年簽署的《蒙特利爾協議書》,發達國家將於2030年前全面淘汰,發展中國家將於2040年前全面禁用。3)第三代製冷劑為HFC(氫氟烴),能效優秀、對臭氧層無破壞,因此一經推出就在空調、製冷、發泡等領域廣泛應用,但是依舊有較高的溫室效應。第三代製冷劑在國外廣泛應用,處於淘汰初期;考慮到冰箱、空調更新周期8-10年,完全淘汰尚且需要時日。4)氫氟烯烴(HFOs)作為第四代製冷劑,是化工合成工質,生產成本較高,尚未規模化應用。第四代製冷劑市場布局企業眾多,美國霍尼韋爾與杜邦共同開發的HFO-1234yf製冷劑已經在歐美得到大力推廣,科慕、阿科瑪也在積極布局。

清潔電器和油煙機產業鏈主要在中國,但是圍繞用戶體驗,產業升級空間猶在。1)清潔電器電池,目前業內主要使用圓柱電池,體型較大。體型小、能量密度高的軟包電池如果應用於掃地機或者手持吸塵器上,可以減小產品體積和重量,以及提供更長的續航時間,是行業發展的方向。2)清潔電器、油煙機和集成灶的電機,可提升方向有如何實現更高的轉速,同時配合風道設計實現更小的噪聲。

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產業,全球AI技術有待突破。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推動下,智能家居市場正處於發展期。1)智能家居是以住宅為平台,基於IoT技術,由硬件(智能家電、智能硬件、安防控制設備等)、軟件系統、雲計算平台構成的家居生態圈。2)市場期待AIoT智能家居生態,但是目前除了硬件方面的障礙(智能硬件滲透率低、互聯互通有難度等),最核心的阻礙之一是人工智能技術尚不成熟,目前大多只能實現機械式判斷,無法達成管家式的判斷和服務,和實際家庭需求不符,導致用戶體驗較差。3)人工智能芯片,美國企業先發優勢明顯,Compass Intelligence公布的2018年全球AI芯片企業排名中,前8均為美國公司,國內廠商排名最高的是華為海思(第12)。國內人工智能起步較晚,2016年發展為國家戰略,根據艾媒諮詢數據,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芯片市場規模達184億元,預計2023年將突破千億元。

圖表: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芯片企業排名

資料來源:Compass Intelligence,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2018-2023年我國人工智能芯片市場規模

資料來源:艾媒諮詢,中金公司研究部

發展現狀:上游痛難點尚需攻克,中小企業創新較難

中國家電品牌全球競爭力領先,產業鏈痛難點集中於上游。中國在家電產業集群與人力成本上具備優勢,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家電生產國和出口國。下游品牌廠商追求規模與效率,以美的、格力、海爾為代表的大企業市場份額逐步集中,較大的體量也支撐了其持續不斷的創新,同時也在逐步完成從出口ODM/OEM向OBM的轉型。而中小企業創立的新興品牌雖然也具備一定的突破式創新能力,如石頭科技在路徑規划算法上的領先突破,但大多數情況還是根據行業現狀提供漸進式創新,如投影廠商在自動梯形矯正、自動對焦等方面的提升。整體而言,家電廠商大多定位於下游組裝,少數領域具備關鍵零部件自供能力,大部分仍是按產業鏈分工向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廠商採購。國內目前在LED、面板等產業鏈已實現突破,成為具備全球優勢的產業,但在MCU、IPM、DMD芯片、激光光源及面板上游原材料供應上仍較依賴國外廠商。因此我們以上游產業鏈痛難點及潛在升級方向為主,就行業特徵及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展開討論。

白電板塊

針對白電產業鏈上游,目前痛難點集中於MCU和IPM芯片的自主供應,產業升級方向在於環保性製冷劑的應用,但這三類環節所在細分領域受限於行業發展階段或對資金技術有較高要求,目前都更適合大企業進行創新。下游品牌廠商中,因白電發展較為成熟、對企業全產業鏈效率及規模要求較高,因此上市公司以大企業為主,中小企業較少,創新主要集中於噪音改善、智能互聯、健康鎖鮮、環保低耗等領域。

►MCU:MCU屬於技術及資本密集型產業,對人員研發能力、設備投入要求較高,2021年國內MCU企業平均CAPEX占利潤比重約43%。目前海外巨頭技術領先、MCU國產化率較低,根據Omdia數據,2020年MCU國內市場CR5約70%,國內廠商目前已在通用32位MCU上實現突破。2021年行業平均研發費用率15.8%,需要較多的創新要素,但中小企業受限於資金實力與上下游話語權,獨立創新較為艱難。

►IPM:IPM屬於技術及資本密集型產業,對大額設備、產線及研發效率要求較高,2021年國內企業平均CAPEX占利潤比重約125%,平均研發費用率6.1%,行業較為集中,Omdia數據顯示2020年IPM全球市場CR5約73%,國際領先廠商為英飛凌、三菱、富士電機、安森美等,國內部分廠商較為領先,但產業技術迭代較快、行業集中度高,中小廠商創新機遇較少。

►製冷劑:與前兩類零部件不同,製冷劑行業發展較為成熟,目前國內廣泛應用的是第二代氟製冷劑R22,國產化率較高,同時國內相關企業研發費用率也較低,2021年平均值2.5%,可創新的維度較少。近年來環保低耗概念逐漸受到消費者和廠商關注,但製冷劑行業以大量資源購入和設備投入為主,且行業集中度較高,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第三代製冷劑產品R134a產品CR4在70%以上,更適合體量較大的企業進行創新,中小企業創新空間較少。

圖表:白電板塊痛難點環節

註:1)MCU環節選取上市公司:兆易創新、中穎電子、芯海科技、復旦微電、國民技術、樂鑫科技;2)IPM環節選取IGBT概念相關上市公司;3)製冷劑環節選取製冷劑概念相關上市公司;4)下游品牌選擇美的集團、格力電器、海爾智家、海信家電;5)研發費用率:採用上述公司2021年數據計算平均值;6)國產化率取2021年數據:MCU和IPM環節國產化率僅針對白電領域;7)產業集中度取2021年數據,針對MCU/IPM/製冷劑整個板塊,而非僅白電領域。 資料來源:Wind,Omdia,Yole,AVC,產業在線,中商產業研究院,中金公司研究部

白電上游痛難點環節中小企業人均專利數高但盈利能力較弱。我們選擇A股從事相關業務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以10億元年收入和2000人母公司員工數作為劃分依據,總結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可以發現,在MCU、IPM及製冷劑領域,中小企業營收規模小、人均專利數高(製冷劑除外),MCU領域中小企業人均專利數達0.73,但盈利能力弱於大企業,製冷劑中小企業甚至未能實現盈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小企業樣本數較少,容易產生受單獨樣本影響,另一方面是中小企業前期在人員和設備上的研發投入較高,而下遊客戶認證需要一定的時間,收入和利潤的提升與研發費用投入在同一時期內不匹配,且在量產和效率提升等方面表現也不如大企業,因此導致中小企業ROE、ROA略低於大企業。

圖表:白電板塊各環節中小廠商發展現狀

註:1) MCU、IPM、製冷劑三個環節上市公司的選擇與上文相同,取2021年數據;2)2021年營業收入低於10億元、母公司員工數少於2000人的劃分為中小企業;3)製冷劑中小企業(國新文化)2021年研發費用率較為異常,因此以最近三年平均研發費用率替代。 資料來源:Wind,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彩電與新型顯示板塊

針對彩電與新型顯示產業鏈上游,目前痛難點集中於新型顯示的激光光源、光處理芯片的製備,以及彩電面板上游原材料偏光片環節,這三類環節目前都更適合大企業進行創新。下游品牌廠商中,部分龍頭廠商自研激光顯示技術,其餘廠商體量均較小,且以非上市企業為主,其創新主要集中在智能化改進、亮度及分辨率提升、自研操作系統等領域,針對上游核心零部件研發投入較少。

►激光光源:半導體激光行業為資本及技術密集型,對專利技術、資本投入、技術設備等要求較高,中小企業難以承擔,2021年報顯示,A股激光器上市公司平均CAPEX占利潤比重高於90%。根據Laser Focus World數據,2020年全球半導體激光器市場規模67億美元,2015-2020年CAGR 10%,產業發展成熟,主要由日系廠商把控,日本日亞公司為藍光、綠光激光器的主要供應商,紅光激光器主要由日本三菱公司提供。我們認為激光器行業目前對小企業創新包容度較低,大企業在突破性創新上更具潛力,且參考LED行業發展經驗,整體產業受政策扶持力度影響較大,產業政策對中小企業的創新支持力度對其在激光器行業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光處理芯片:DMD芯片作為投影顯示產品中的光機的核心部件,決定了DLP技術下投影產品的亮度和分辨率,成本占整機比重約28%,相關技術由德州儀器研發,目前國內企業研發較少。光處理芯片為技術及資本密集型產業,研發壁壘較高,同時DMD芯片作為精密設備,技術設備能力及生產良率決定了其是否能量產及後續降本可能性。德州儀器在此領域發展已較為成熟,1987年公司研發出第一塊數字顯微鏡裝置(DMD),1996年數據光學處理(DLP)技術正式商品化走向投影顯示市場。受限於大額資本投入及技術儲備,中小企業實現顛覆式創新難度較大。

►偏光片:對設備及勞動力投入要求較高,產業發展較為成熟,創新空間較少,適合大企業創新。早期是日韓廠商在顯示領域有較為完整的專利鏈條,形成了較大的產業集群,因此偏光片技術長期被日韓廠商佔據,根據Wits View數據,2020年LG化學、日東電工及住友化學預計佔全球偏光片60%以上份額。但近年來國內顯示企業不斷加碼研發和投資,生產份額快速提升,國產化問題逐步改善。

圖表:彩電與新型顯示板塊各環節特徵

註:1)激光光源選取上市公司為:銳科激光、福晶科技、傑普特、長光華芯;2)偏光片環節選取上市公司為:冠石科技、三利譜;3)新型顯示下游品牌選取上市公司為極米科技、光峰科技、海信視像、視源股份;4)彩電領域選取上市公司為創維電器、TCL電子、海信視像、深康佳A、四川長虹;5)研發費用率:採用上述公司2021年數據計算平均值,其中新型顯示光處理芯片領域國內沒有從事相關業務的企業,因此以德州儀器2021年數據計算;6)產業集中度數據針對整個細分環節,而非僅新型顯示或彩電領域。

資料來源:Wind,洛圖科技公眾號,《2021年中國激光產業發展報告》(中國激光雜誌社、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光學學會,2021年),AVC,Wits View,中金公司研究部

彩電與新興顯示板塊中小企業人均專利數及盈利能力較高。目前A股上市企業中涉及激光光源、光處理芯片及偏光片製備的標的較少,其中光處理芯片尤為明顯,我們認為原因或在於德州儀器在DMD芯片上技術及體量優勢大幅領先,全球產業鏈分工明確,且對資本投入和研發實力要求較高,在缺少政策創新和產業鏈優勢的情況下,國內企業研發動力不足、研發投入產出比不高,因此鮮有布局。而激光光源領域,中小企業研發效率較高、盈利能力(ROE 16%)顯著領先大企業,人均專利數略高(0.24),但因涉及標的較少,可能受個體差異影響較大。偏光片領域產業較為成熟,中小廠商抗風險及盈利能力較低,因此上市公司以大企業為主,近年來開始逐步實現國產化替代,但目前創新活力較為欠缺,研發費用率(3.6%)及人均專利數均較低(0.03)。

圖表:彩電與新型顯示各環節中小廠商發展現狀

註:1) 激光光源與偏光片環節上市公司的選擇與上文相同;2)2021年營業收入低於10億元、母公司員工數少於2000人的劃分為中小企業。 資料來源:Wind,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家電類專精特新企業:細分梳理與突破案例

家電類專精特新公司梳理

家電企業及子公司、入股的公司中,涉及新型顯示與“產業跨界”的公司較多。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共有8家,由3家新型顯示與消費電子、2家產業跨界、1家民用電工及照明、1家清潔電器、1家按摩類家電相關公司構成。除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外,我們還梳理出13家家電上市公司相關的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名單,省級與國家級“專精特新”合計21家,其中新型顯示及消費電子、產業跨界等分別佔33.3%、19.0%。

圖表: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相關家電公司

資料來源:Wind,公司公告,公司官網,中金公司研究部

整體來看,被列入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的企業多集中於產業鏈上游電子零部件、機械零部件等領域。對於家電而言,相關“專精特新”企業有三類:1)新型顯示與消費電子中,除上游、電機環節等公司外,也有下游品牌;2)家電企業因“產業跨界”在專用設備領域具有優勢而被評為“專精特新”;3)傳統家電巨頭因自身或旗下公司製造優勢被評為省級“專精特新”。整體而言,我們認為國內家電產業下游環節,無論是產品顛覆式創新還是體驗升級,均較海外市場已有一定程度的領先,因此更多的是國內品牌走向全球市場,但在上游部分核心零部件環節因產業鏈制約而落後於一些國際廠商,因此其業務“強鏈”“補鏈”屬性更強,也更符合專精特新企業的特徵。

政策建議:鼓勵攻克上游技術,引導完善人才激勵

鼓勵家電企業攻關上游核心技術,並確保供應鏈安全。1)鼓勵攻克核心技術。目前製冷劑、空調部分上游核心零部件依賴外部採購;彩電中玻璃基板依賴日美;白電、新型顯示、清潔機器人芯片國產化率不足。2)鼓勵企業對原材料的套期保值。家電大量使用銅、鋁等大宗商品,由於全球熱點事件影響,建議鼓勵企業重視原材料套期保值、完善期貨市場、現貨交割等制度,為企業鎖定成本提供支持。同時,提升我國對銅、鋁、不鏽鋼等定價權,也有利於生產型企業維持合理毛利率。3)確保供應鏈平穩通暢。對企業予以便利條件,確保生產銷售運輸通暢。

對更高標準的企業給予更大優惠力度。例如空調領域,能耗標準升級正使空調向著變頻趨勢轉變。建議對符合綠色、高能耗效率企業及產品給予更大優惠,促進企業向低碳環保、高新技術轉型。同時,被認定為“專精特新”企業及產品,建議予以稅收或融資優惠。

重視高校人才培養,同時提升職業教育水平。涉及“卡脖子”的技術領域,需從基礎科學、實驗研究等領域系統性培養,家電上游核心元器件及原材料等領域有所欠缺,亟需相關高技術人才。建議在高校專業、人才引進、研究經費等進行支持,打造系統性的更高水平人才體系;在戶口政策、租購房方面加大優惠。由於家電企業涉及組裝生產,職業技術教育也需要大力支持。

鼓勵“國貨”需求,適時出台家電相關消費刺激與升級政策。中國家電品牌已逐步普及,但居民對更高水平的家電產品,一些地區家電產品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建議適時推出如家電下鄉,節能減排綠色補貼等政策,在刺激需求的同時,引導企業向更高標準、更綠色環保轉變。

鼓勵優秀家電企業“走出去”,合理開拓多元化市場。通過併購或在全球設立研發基地從而提升自身產品水平,優質案例表明合理併購及多元化將助中國家電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中國家電企業處於優勢地位,性價比方面優於外商,性能方面逐步走向引領,建議鼓勵引導併購多元化之路,將助於市場拓展與銷售提升。

結語:從規模優勢到技術優勢

我們通過全面梳理中國家電行業的產業鏈生態、痛難點及發展機遇、中小企業發展現狀以及專精特新企業的細分案例,相對全面地刻畫了中國家電製造業全面產業升級,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從弱到強、從技術仿製的代工製造到全面引領全球市場、品牌出海的過程。

開放國內龐大的消費市場形成規模化優勢。在最開始的階段,中國利用國內消費市場的大型規模吸引全球家電巨頭進入到中國市場,近身學習全球家電企業的先進技術、先進的管理經驗、先進的品牌運作模式。國內家電企業初步形成規模化的成本競爭優勢,物美價廉、高性價比成為最初中國家電的產品形象。

不斷投入研發創新,規模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隨着國產家電規模化優勢的逐步鞏固並形成最初的資本積累,國內家電企業不間斷地投入大量研發支出和人才資源,突破技術壁壘實現國產替代,將最初的規模化優勢轉化為技術引領優勢。空調產業鏈的持續突破及一體化,是中國家電企業技術不斷突破、發展創新的縮影。空調龍頭不斷加強產業鏈一體化,攻克難題,已經實現空調壓縮機、電機、變頻控制器、MCU的國產替代。壓縮機、電機技術不僅用於家電產品的生產,而且已經跨界發展到當前具有成長性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領域。研發技術、製造工藝的不斷進步和更新迭代是中國家電業持續發展的根基。

核心技術突破升級產品形態,進軍全球高端市場。中國家電業實現充分競爭,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比如空調產品利用航空渦輪對旋技術、煮飯機器人利用潛艇導彈發射的微穿孔技術。除了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的品牌和產能收購外,核心技術的不斷突破和迭代也為國產家電產品高端升級、進軍全球市場提供了最為關鍵的保證。

中國家電專精特新企業的創新產品引領全球市場。傳統家電行業整體增速放緩,由增量市場步入存量市場,但中國家電行業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用實現突破的核心技術圍繞消費者的需求不斷推出創新家電產品,引領全球消費市場,助力產品滲透率的提升。

中國家電產業實現充分競爭,技術不斷迭代進步並緊緊圍繞消費者需求,最終在全球形成競爭力。

風險提示

市場需求不足風險。家電及相關企業的盈利較為依賴市場總體需求,包含內需及外需。若宏觀經濟產生較大波動,可能導致社會需求不足,如果地緣衝突加劇也會對海外需求產生擾動,進而影響企業出口,均可能對收入帶來負面影響。

技術創新變慢風險。新技術早期需要較大比例的研發支出,技術突破與應用效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早期研發支出可能對公司盈利產生一定拖累;技術創新速度也有可能因技術難度的增加而放慢,使得產品迭代速度放緩,進而影響公司盈利能力。

[1] ABS塑料是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種單體的三元共聚物,在家電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2] RAM(Random-Access Memory)即運行內存,簡稱運存,是一種用來暫時保存數據的元件

[3] ADC是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縮寫,指模擬/數字轉換器;DAC是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的縮寫,指數字/模擬轉換器

[4] Modulator (調製器) 與Demodulator (解調器) 的簡稱,中文稱為調製解調器

[5] 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即數字信號處理器,是一種專用於數字信號處理的可編程芯片

[6] https://i.mediatek.com/digital-tv

[7]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其構造是在兩片平行玻璃中放置液態晶體,中間有許多垂直和水平的細小電線

[8] DLP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數字光處理。該技術先把影像訊號經過數字處理再進行投影

[9] LCOS (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一種新型的反射式Micro LCD投影技術

[10] ROM (Read-Only Memory),只讀存儲器

[11] l/O 接口負責主機與被控對象進行信息交換,主機通過I/O 接口與外部設備進行數據交換

[12] LD指激光二極管

[13] https://i.mediatek.com/digital-tv

文章來源

本文摘自:2022年10月11日已經發布的《專精特新|家電:不斷突破,產業升級經典》

分析員 何 偉 SAC 執證編號:S0080512010001 SFC CE Ref:BBH812

分析員 湯亞瑋 SAC 執證編號:S0080521110003

聯繫人 李晶昕 SAC 執證編號:S0080122010053

聯繫人 張瑾瑜 SAC 執證編號:S0080122040061

聯繫人 張沁儀 SAC 執證編號:S0080122070043

聯繫人 王暢舟 SAC 執證編號:S0080122070213

分析員 韋一飛 SAC 執證編號:S0080521110007

分析員 褚 君 SAC 執證編號:S0080521080001 SFC CE Ref:BSO710

分析員 魏儒鏑 SAC 執證編號:S0080522080005

分析員 盧 璐 SAC 執證編號:S0080521080005

聯繫人 湯胄櫻子 SAC 執證編號:S0080121120095

法律聲明

特別提示

本公眾號不是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金公司”)研究報告的發布平台。本公眾號只是轉發中金公司已發布研究報告的部分觀點,訂閱者若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有可能會因缺乏對完整報告的了解或缺乏相關的解讀而對資料中的關鍵假設、評級、目標價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訂閱者如使用本資料,須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及解讀。

本公眾號所載信息、意見不構成所述證券或金融工具買賣的出價或征價,評級、目標價、估值、盈利預測等分析判斷亦不構成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投資建議。該等信息、意見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投資的操作意見,訂閱者應當對本公眾號中的信息和意見進行評估,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中金公司對本公眾號所載資料的準確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眾號所載資料所造成的任何後果,中金公司及/或其關聯人員均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

本公眾號僅面向中金公司中國內地客戶,任何不符合前述條件的訂閱者,敬請訂閱前自行評估接收訂閱內容的適當性。訂閱本公眾號不構成任何合同或承諾的基礎,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單純訂閱本公眾號的行為而將訂閱人視為中金公司的客戶。

一般聲明

本公眾號僅是轉發中金公司已發布報告的部分觀點,所載盈利預測、目標價格、評級、估值等觀點的給予是基於一系列的假設和前提條件,訂閱者只有在了解相關報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礎上,才可能對相關觀點形成比較全面的認識。如欲了解完整觀點,應參見中金研究網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載完整報告。

本資料較之中金公司正式發布的報告存在延時轉發的情況,並有可能因報告發布日之後的情勢或其他因素的變更而不再準確或失效。本資料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僅為報告出具日的觀點和判斷。該等意見、評估及預測無需通知即可隨時更改。證券或金融工具的價格或價值走勢可能受各種因素影響,過往的表現不應作為日後表現的預示和擔保。在不同時期,中金公司可能會發出與本資料所載意見、評估及預測不一致的研究報告。中金公司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資料意見不一致的市場評論和/或交易觀點。

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中金公司可能與本資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爭取建立業務關係或服務關係。因此,訂閱者應當考慮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關人員可能存在影響本資料觀點客觀性的潛在利益衝突。與本資料相關的披露信息請訪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參見近期已發布的關於相關公司的具體研究報告。

本訂閱號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並維護的官方訂閱號。本訂閱號中所有資料的版權均為中金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發、轉載、翻版、複製、刊登、發表、修改、仿製或引用本訂閱號中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