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應用範圍廣泛,一部中高端的智能手機至少需要用上上百顆芯片。再加上家中常見的路由器、電視機、冰箱等等也需要用上大量的芯片。
這些芯片涉及成熟製程工藝,是可以放在國內生產的。在消費電子需求下滑的情況下,中企砍單了430億顆芯片,然而卻出口了1600億顆芯片。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進出口數據呢?中企降低芯片進口,美企着急了嗎?
芯片供需關係的轉換
中國是芯片消費大國,14億的人口每年都會消耗數以千億計的芯片。小到遙控器,大到汽車,只要是電子設備,都需要用上芯片。芯片消耗得越多,市場規模越大,資本也越發密集。
以智能手機為例,涉及到的芯片就有上百顆,而且大部分以高端製程為主。這背後串聯起千億美元產值的產業鏈,頂級的EUV光刻機,刻蝕機以及光刻膠材料等等幾乎都是為高端手機芯片服務。
畢竟目前為止,除智能手機這類消費電子產品之外,很少有用上7nm,5nm及以下的芯片工藝。
美國企業把持高端芯片市場,高通驍龍芯片在國內大賣,蘋果自研的A系列處理器也隨着iPhone的熱銷而水漲船高。這些消費電子芯片供應商每年都能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給股東,投資者交出亮眼的財報數據。
不過情況發生了變化,智能手機消費需求下滑,各大手機廠商庫存增多。由於在缺芯背景下廠商囤積了不少芯片,當需求下滑時,這些芯片變成了庫存產品。舊的存貨尚且賣不出去,就沒有必要買新的了。
因此今年1到7月份,中企砍單了430億顆芯片,同比減少了11.8%。
砍單說明了對某種類型的芯片不再有旺盛需求,聯繫到智能手機出貨量下滑,可以猜測降低進口的芯片種類包括手機終端SOC、射頻芯片、藍牙芯片、屏幕驅動IC芯片等等。
而這些芯片的市場份額一直掌握在美企手中,不出意外,砍單會給美企的營收增長帶來更大的變數。
除了降低芯片進口,國內正在加大對芯片的出口額度。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中國大陸對外出口了1600億顆芯片,而在國內生產的芯片達到了1900億顆。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芯片供需關係已經在發生轉換了,從進口芯片轉為自產自銷滿足內需,甚至從進口轉為出口,將一些需求量大,自主可控並且產能充足的芯片對外出口,實現相應的出口額增長。
高端芯片出口市場或許把握在美企手中,但是涉及到汽車芯片、物聯網芯片、AI芯片等等產品,不是只有美國才能生產製造。中國有豐富,龐大的芯片產業鏈,各個上下游環節都有參與者,在能夠生產供貨的範圍內,進行出口有助於提升各方市場的經濟增長。
降低芯片進口,美企着急了嗎?
一直以來,中國在全球芯片產業鏈中扮演的是“消費者”的角色,各國地區把芯片賣給中國市場,然後賺取巨額的營收利潤。
尤其是美國,進入中國市場的美芯片企業基本上都實現同比正向增長的營收數據,如果不是美國規則破壞芯片全球化,或許美企還能受益更多。而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也能得到想要的產品,雙方屬於互惠互利的關係。
但是美國想要一直把持着消費者的生意,於是用非常規競爭手段限制供應商出貨。等到了一定程度的時候,讓美企拿到出貨許可證,其它國家地區的供應商則無緣這部分訂單了。
讓美國始料未及的是,“消費者”不再有迫切的消費需求了,與智能手機相關的芯片都在面臨大幅砍單,美企辛辛苦苦生產的高端芯片怕是要賣不出去了。
面對中企降低芯片進口的情況,美企着急了嗎?答案是肯定的,美光科技已經在清理庫存,英偉達也在以低於市場的價格銷售顯卡,高通更是轉型服務器芯片市場,降低對手機芯片的依賴。
這些現象都說明美國不把握與消費市場的合作關係,遲早會嘗到自作自受的惡果。
也有外媒表示,難怪ASML變了。ASML一開始對中國市場的態度是高傲的,認為提供圖紙也造不出頂級光刻機。
但是現在ASML對中國各種示好,為了爭取中國市場,寧願站在規則的對立面發出警告,甚至還為中國員工設定“中國日”,每年的9月1日中國員工可以享受額外的假期。
可見ASML在順應中國市場的需求,加大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因為ASML明白,中國會降低對美企芯片的依賴,從而轉向自產自銷。
若ASML能抓住機會,贏得大量的光刻機訂單估計不是什麼難事。這樣的市場前景,難怪ASML態度發生了轉變。
寫在最後
中企正在轉換芯片供需關係,從進口轉為自產自銷,甚至將額外的芯片轉向出口。中企芯片都出口了,美企的芯片怕是不好賣了。或許美國該好好反思了,所做的一切究竟會給美企帶來怎樣的結局。
你認為美企芯片還能大賣嗎?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