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離中國並非自願,背後是誰在施壓?庫克的態度就是答案

自從華為被斷供後,已經宣布撤離中國市場的三星,吃了“回頭草”,在中國建立了新的項目部,鐵了心要回來,就是為了爭奪華為空出來的國內高端手機市場份額。而華為斷供的最大贏家蘋果公司,卻在這個時候計划著撤離中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你是不是也想不通呢?

不可否認,幾年前,蘋果就已經有“去中化”的行動了。在2018年的時候,蘋果就取消5家國內供應商的合作。前段時間又取消了包括歐菲光在內的34家國內供應鏈企業的合作資格。庫克一向主張“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因此還把代工廠轉移到了印度、越南等地。但蘋果真的願意放棄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嗎?

在筆者看來,撤離中國並非蘋果自願,背後有“人”在不斷施壓,而這個背後“黑手”就是老美和華為。首先,在YQ剛剛開始時,老美就對蘋果提出了將工廠搬回美國的建議。由於YQ的影響,老美也出現了大規模的“裁員潮”、“閉店潮”等問題。所以為了解決老美的就業問題,老美希望可以讓本土的巨頭企業回歸。

其次,老美對華為的打壓看似讓蘋果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且“吃下”了華為空出來的國內高端手機市場份額,iPhone13手機的銷量也相當不錯,蘋果賺得盆滿缽滿,甚至成為全球唯一一家且是第一家市值突破30000億美元的企業,但其實蘋果是人前“風光”,人後卻承受着巨大的壓力。

正因為老美對華為的打壓,推動且加快了國內芯片的自研,華為也積極補短,開拓了更多新的領域,5G、芯片、量子技術、手機操作系統、人工智能、汽車等領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了進步。越來越“完美”的華為無形中給蘋果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雖然現在的蘋果在中國手機市場的份額有了明顯增長,但一旦華為能夠打破“卡脖”危機,捲土重來的話,那麼華為將不再是以前的模樣,就連蘋果也很難企及。況且,老美打壓華為的行為,多多少少也給包括蘋果在內的美企抹了黑,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很多用戶開始吐槽蘋果缺乏創新力以及高價低配的問題。所以從長遠角度來看,蘋果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還是存在很多的潛在危機。

但儘管這樣,庫克也是不願意離開中國市場的。對於老美的提議,庫克都明確表達了拒絕。再加上庫克作為一個優秀的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初心”是不會改變的。所以就在潛在風險很大,庫克依然不會放棄在中國市場賺錢的機會。

無奈的是,老美對蘋果的施壓具有很大的震懾力,這也使得蘋果不得不做出改變。但即使蘋果在美、印、越建廠,依然不代表蘋果會全面撤離中國市場。但蘋果生產線的轉移也應該給國內供應鏈企業敲響警鐘,不要太依賴蘋果,自建國產供應鏈,擁有核心技術才是關鍵!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