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發展 | 工業互聯網,企業“上雲”開闢新賽道

近年來

重慶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

特別是首屆智博會舉辦以來

重慶積極構建智能產業、智能製造和

智能應用“三位一體”格局

如今,“智造重鎮”、“智慧名城”

已經成為重慶新名片

數讀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發展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工業互聯網平台

如何為企業“上雲”開闢新賽道

在飛象工業互聯網公司,現場展示的智能工廠項目為渝企轉型升級提供了樣本。圖 | 重慶日報

60萬把

永利刀具智能共享工廠多家企業共用擴大產能

8月上旬的一天,位於大足區的重慶永利刀具有限公司(下稱永利刀具)的智能共享工廠里,數千把刀具在經過淬火、鍛打等工序後,依次下線。

所謂智能共享工廠,是企業藉助工業互聯網實現的資源共享。簡言之,就是通過智能化的方式,供方把閑置設備或者其他優勢資源拿出來共享,並收取相關租金。如此一來,供方提高了產能利用的效率,盤活了既有資源,需求方也節省了成本,其產品及技術亦可迅速提升,雙方實現共贏。

永利刀具的智能共享工廠,是大足五金產業智能化改造的“試驗田”之一。

據介紹,大足五金有上千年歷史,涵蓋12大門類、200多個品種、2000多個款型,市場輻射國內外。目前,大足區正謀劃將以龍水刀為代表的五金產業做大做強,計划到2025年實現總產值400億元,產值年均增速將達到20%以上。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以大數據智能化引領五金行業提檔升級,尤其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整合五金行業資源、建設共享工廠,成為突破口

不過,共享工廠也有門檻——首先企業自身實力要強,有足夠的產能拿出來共享;其次要掌握核心技術或在關鍵環節有優勢,能夠吸引對方願意來共享。

永利刀具董事長劉川介紹,如今公司已建成4條刀具生產線,其中一條生產線的全部產能和一條生產線的一半產能都拿出來實現了共享。

“為刀具生產注入‘智能因子’,是共享工廠的一大特色。”劉川介紹,永利刀具有一個共享大數據平台,刀具市場需求信息在平台上一目了然,智能系統可據此自動形成生產計劃,安排給車間進行定點生產,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最近,永利刀具還添置了10多台機器人,並輔以信息化數字化手段,在兩條生產線上實現了智能化生產。

永利刀具董事長劉川表示,通過引入機器人智能化生產線,輔以大足傳統的刀具人工鍛打工藝,永利刀具研發出新的生產技術。目前,這套技術及相關設備已共享給大足區內多家五金企業,預計年產刀具超過60萬把。

3500台套

公魚互聯雲平台給混凝土設備“觸網”賦能

8月7日,位於巴南區的重慶建工南部混凝土有限公司(下稱建工混凝土公司),一輛滿載建築材料的貨車駛入廠區大門,先通過原材料入場無人值守系統完成自助稱重後,再通過AI視覺識別系統進行抽樣檢測。

“以前抽樣檢測全靠人工完成,數據難免有差錯。”建工混凝土公司總經理劉富春介紹,所謂智能取樣,即由機器隨機抽取車載樣本,然後通過AI識別功能的高清攝像頭,對樣本質量進行分析,評判其是否符合混凝土原材料相關質量控制標準,“過關”後才能進入下一道工序。

劉富春說,得益於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應用,

目前企業產能利用率提高20%以上,不僅節省下300多萬元成本,還節省了不少人力
。更重要的是,企業從傳統建材業粗放無序的經營方式,轉變為從訂單、生產、物流到結算的全流程智能化運營。

公魚互聯雲平台運用到混凝土行業中,帶來生產及物流效率大幅提高。圖 | 重慶日報

通過建立資源協同服務雲平台,打通混凝土生產企業全產業鏈,這套讓建工混凝土公司從中受益的智能化系統,是重慶建工建材物流有限公司(下稱建工建材物流)旗下的“公魚互聯雲平台”。這是一個主要針對混凝土行業的產業協同性差、製造方式落後等行業痛點,專門推出的建材產業鏈資源協同服務雲平台。

“接下來,企業還將推出一系列配套物流服務形成應用生態,同時加強與交通、建築等主管部門數據共享。”建工建材物流副總經理石從黎透露,目前,加入公魚互聯雲平台的混凝土產業鏈供需企業已有5300多家,連接設備3500台套,平台累計完成訂單110餘萬筆。到今年底,建工建材物流預計將帶動2000家混凝土行業上下游企業“上雲”,鏈接工程設備5000台以上。

建工建材物流副總經理石從黎介紹,傳統的混凝土生產流程主要依靠各環節人工配合,產業協同性差,品質把控難。公魚互聯雲平台以“工業互聯網統一標識+雲平台”為載體,讓混凝土行業實現以數據為中心的流程再造,解決了混凝土行業質量管控人員工作強度大、工作效率不高等難題,逐漸改變“傻大粗黑”的行業形象。

超1000家

用友工業互聯網平台為企業搭建“智慧大腦”

每天到崗後,重慶富川古聖機電有限公司(下稱富川古聖機電)機器加工車間操作工陸明強,不用在各台生產設備之間奔忙了,他只需在智能生產系統的屏幕上,點擊“生產加工計劃”,選取“零件”“工序”等指令,再點擊“生成”,即可完成當天的生產任務命令下達。

位於合川草街工業園區的富川古聖機電,是一家製造業企業,主要為國內外多家摩托車、農用機械企業生產軸承、齒輪等零部件。過去,按照傳統的零部件生產工藝,富川古聖機電的很多產品都需工人“手把手”打磨,勞動密集,企業人數一度達到1700多人。

但現在不同了。“我們通過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提供的智能生產與精細化成本管控服務,實現了生產全過程智能管控。”富川古聖機電IT項目負責人付軍稱,企業採用工業互聯網技術後,現場操作人數縮減至700多人,生產效率提高近30%。

付軍提到的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是用友重慶分公司搭建的服務工業企業的互聯網平台。

“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平台融合了39個工業大類,涉及18個應用領域。平台以設備連接為基礎,以業務賦能為目標,以雲邊協同為紐帶,為工業企業提供邊緣計算、工業大數據、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服務。”用友工業互聯網項目負責人張友明稱,在對工業企業的智能化生產服務中,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主要提供製造中台、泛在物聯、工業大腦和標識解析等4項能力。

其中,製造中台主要解決不同工業行業之間跨領域跨專業的生產難點,泛在物聯是解決不同廠家的生產設備接入問題,工業大腦是解決工業大數據應用問題,標識解析則是該平台正在強化的新能力,主要提供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應用二級節點服務。

目前,對於大型工業企業,用友主要為其建立訂製化專屬平台,對於中小企業則主要提供用友自身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同時用友還通過設立研發創新中心,不斷提高平台設計仿真能力,已為上千家重慶中小工業企業提供服務。

用友工業互聯網項目負責人張友明介紹,工業互聯網為企業生產注入“智能因子”,實施智能化應用的三條路徑,分別是機器換人、數據跑腿和算法換腦。機器換人主要幫助企業建設無人化、少人化的智能工廠;數據跑腿是在跨企業、跨部門、跨地域協作中,通過網絡協同以此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降低成本;算法換腦是用機理模型、算法模型等進行生產數據挖掘,提升企業智能化水平。

250公里

大唐智能監測預警系統用數據讓設備遠程“說話”

“監控檢測到一台發電機組有滲水情況,請做好現場警示。”接到安全生產監測系統發出的預警報告後,現場維修工人馬上前往事發地,進行處理。

這是今年6月的一天,發生在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重慶分公司(下稱大唐重慶分公司)彭水水電站的一幕。當水電站工作人員接到基於工業互聯網技術的遠程監測預警系統發出的警報後,隨即進行檢修,規避了潛在風險。

大唐重慶分公司集控中心操作現場。圖 | 重慶日報

但發來這個警報的,並不是水電站,而是250公里之外的大唐重慶分公司集控中心。

在這個位於重慶中心城區的集控中心滾動大屏幕上,顯示着大唐重慶分公司旗下13個遍布全市多個區縣的水電、風電和火電站設備的運行狀態,工作人員只需點擊鼠標,這13個電站的數據即可完整清晰地呈現。

“工業互聯網的應用,就像是給每台機器佩戴上一塊‘健康腕錶’,我們可以實時感知其運行狀態,以便在問題出現前預警。”大唐重慶分公司副總經理劉榮介紹,通過這套基於工業互聯網技術的設備遠程監測與故障預警系統,他們可以及時準確地問診電站設備,讓電站管理變得輕鬆。

在這套設備遠程監測與故障預警系統背後,是大唐重慶分公司與科源能源公司共建的“匯能工業互聯網平台”。憑藉該平台,大唐重慶分公司可以採取現場視頻、音頻、溫度、形變等數字化採集方式,將電站生產現場的安全管控、智能視頻分析、設備劣化分析、地災風險預警等監控設備數據收集起來,用數據讓設備“說話”。

據介紹,這套系統自2012年投運至今,已累計提供綠色清潔電能1216億千瓦時,實現了區域整體清潔能源效益最大化,推動了發電行業生產管理方式創新。

大唐重慶分公司生產運營部主任潘賀介紹,以前企業各項生產數據都是孤立的,現在通過工業互聯網平台,這些數據實現了“群居”,形成數字化集成,做到了信息集成全打通。通過“匯能工業互聯網平台”持續為“智慧電廠”賦能,企業已建成多能源遠程集控中心,為區域發電場站安全生產集約化管控業務提供數字化集成整合。

來源:重慶日報

記者: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