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報道,“人還活着,卻被網絡祭奠4.3萬多次”話題曾衝上微博熱搜。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法院發布的一起案件中,某平台未審核逝者信息真實性,導致一名在世女孩璐璐(化名)被創建祭奠紀念館,其照片、個人信息被公開傳播長達6年,累計訪問量超4.3萬次。
活人被祭祀,並非一般意義上的“烏龍”。人不在世了,方能被祭奠。連生死都沒搞清楚就為他人設立祭奠紀念堂,不符合常理。把活人“搬入”祭奠紀念館,即使沒有惡意,也很可能存在利益訴求。璐璐表示,網頁中記載的個人信息均與本人信息一致,且所有照片都是她發布在個人社交平台的生活照。這個細節也從側面說明,她的個人信息遭到了盜用。法院判決平台侵權,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2萬元,這令人欣慰。不過,是誰在背後製造這起事件、目的是什麼,依然有追問的必要性。因為,唯有搞清楚這起事件的所有問題的根源,方能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
這起事件並非個例。早在2023年4月媒體就報道過,浙江一名網友發現自己的照片被人惡搞,發布在某網絡祭祀平台上的墓碑上。搞笑的是,該網絡祭祀平台工作人員回應媒體記者稱,當事人如發現了有不實信息被上傳的情況,可聯繫平台進行刪除處理。其間的邏輯可謂清奇,假如當事人一時間發現不了或者永遠蒙在鼓裡,那就是“既成事實”,只能自認倒霉?
問題在於,平台放鬆審核管理,是普遍現象。2021年4月,媒體記者體驗8家網絡祭祀平台,其中7家沒有任何審核,另外一家審核流於形式。2022年11月,媒體實測多個網絡祭奠應用發現,一些平台用戶無需提供與逝者的關係證明,提供虛假信息也可過審,部分甚至無平台審核環節。時至今日,網絡祭祀平台形同兒戲的“審核”,依然多有顯現。在這樣的環境中,要想杜絕類似“活人遭祭奠”的現象,難度太大了。
網絡祭奠,本是對現場祭奠的補充和延伸。人們期望通過網絡祭奠逝者,找到一份慰藉。各種網絡祭奠平台的出現,是對這份民間意願的呼應。然而,由於這一領域的法律法規並不完善,加之不少網絡祭奠平台受到利益驅動,有意放低門檻、做大“生意”,導致該領域亂象頻仍,衝擊着公序良俗和世道人心,令人深感憤懣。法治日報的報道指出,網絡祭祀平台上還多次被曝出高價虛擬的祭品花樣繁多、設置“香火排行榜”、誘導祭掃者充值打榜等問題。說白了,這些網絡祭奠平台就是故意鑽空子、打擦邊球。倫理失序與權益受損的現狀,再也不能持續下去。
在支持當事人拿起法律武器維權的同時,必須對亂象加大治理力度。由民政部組織起草的《網絡祭祀要求》民政行業標準正在徵求公眾意見,截止日期為2025年4月26日。其中規定,網絡祭祀應保證祭祀內容健康,不宣揚封建迷信,符合公序良俗。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此外還規定網絡祭祀的定義、通用要求,並對網絡祭祀服務人員、服務平台、服務內容等提出了要求。儘管該行業標準尚未落地,但主管部門應該加緊確定網絡祭祀行業規範要求,通過強化監管,倒逼網絡祭奠平台真正負起主體責任,讓網絡祭奠平台不再“草台班子”化、讓網絡祭奠活動不再無序進行。對於屢教不改的平台,當拿出“雷霆手段”,提高其違法違規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活人遭祭奠”等現象的背後,是個人信息遭泄露、濫用的事實。為此,從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遏制個人信息泄露的高度,排查亂象根源,斬斷利益鏈條,是題中應有之義。
此類亂象再次說明,一些平台和一些行為人,對於民間祭祀缺乏起碼的敬畏之心。種種令人側目的做法,與傳統祭祀文化的嚴肅、內斂、剛正背道而馳,顯出別樣的輕佻、荒誕和陰暗。網絡祭奠作為一種充滿善意和想象力的新生事物演變至此,該羞愧和反思的何止於那些眼中只有錢和流量的平台?
文 | 伍里川(資深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