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消息稱,起亞正在跟華為接觸,未來發布的新車或接入華為的鴻蒙座艙,並且會進行激進的本土化改造。
雖然消息並未得到官方確認,但早在去年北京車展時,起亞高管曾透露,會嘗試與百度、小米、華為等中國本土企業展開合作。
實際上,在起亞這消息前,寶馬和奧迪等品牌就已經確認了投“華”,說明着合資車企都已經“坐不住”了,似乎成為了不得不加入的陣營。
合資車企開始“坐不住”,主要還是看着自主品牌們加入後跟着華為“水漲船高”,賺錢似乎變得容易了。
根據華為發布的財報顯示,2024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達263.53億元,同比暴漲474.4%,首次實現全年盈利。其中,加入到鴻蒙智行品牌的車企,都有不錯的表現,在價格戰當下,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四大系列車型全年交付43萬輛,成交均價已經達到37.9萬元,這香餑餑誰看着都覺得香。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車企,賽力斯在最近發布了其史上最強財報,數據顯示,賽力斯2024年營收達1451.76億元,同比大增305.0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59.46億元,新能源汽車毛利率達26.21%。
其中,問界M9全年交付量突破15萬輛,連續11個月蟬聯中國市場50萬級豪華車型月度銷冠。最新發布的新款M9和新車型M8已經爆單,單M8一款就砍獲8萬單,直接將賽力斯拉到豪華車企行列。
另外,即使不加入到鴻蒙智行品牌,裝上華為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也能有不錯的表現,華為車BU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部件全年發貨量超2300萬件,同比增長7倍,覆蓋15款合作車型。
從二級交易市場可以看出,華為汽車板塊涉及160個企業。其中,凈利潤領先的有賽力斯、長安汽車、三花智控、拓普集團和德賽西威等。從華為汽車這個板塊來看,華為盤活了不少國內涉及汽車的企業,而這部分僅是國內大A上市的企業。
另一個在手機行業斗到汽車行業的是小米,同樣有不錯的表現。小米汽車最近官宣, 3月份交付量超29000台,同時表示目前產能提升進展順利,有信心達成350000台全年交付目標。
雷軍此前透露,小米SU7上市11個月銷售超過32萬台,目前已交付18萬台,還有大約15萬台在排隊。小米汽車去年交付以來,小米SU7一直供不應求,銷量目標從10萬輛上調至13萬台已屬常態化操作。另一款,小米SU7 Ultra更是發布後2小時大定量突破10000台,直接達成全年目標。
小米汽車的爆單,同樣盤活了不少供應商。從二級交易市場中顯示,大A里涉及小米汽車概念的有93家。如電機供應商匯川技術、電池供應商寧德時代和弗迪、底盤供應商拓普集團和凱眾股份等,還有很多市值較小的供應商被小米汽車盤活了。
根據小米集團的財報顯示,2024年,智能電動汽車分部收為328億元,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收入321億元,其他相關業務收入7億元,毛利率為18.5%。經調整,凈虧損人民幣62億元。第四季度,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分部毛利率為20.4%。這個毛利率,要比不少車企都要高,作為參考理想汽車2024年的毛利率在19.8%。
也就是說小米單憑SU7一款車型,毛利率就能超過理想L系列的車型,要知道理想汽車普遍售價並不低,尤其是旗艦車型理想L9,售價區間超過了40萬元。所以說,小米汽車的賺錢能力沒有任何問題。
兩個都是從手機行業跨行業而來的品牌,華為盤活供應商的同時,也帶飛了不少車企,給汽車行業帶來不少的活力;相比之下,小米只盤活了供應商,難免被外界視作為“組裝廠”。
近日,相關部門也建議央企加強和其他企業的合作,華為的實力有目共睹,各大車企投“華”已成潮流。後續,包括小米等企業是否也會被車企們看上,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