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嵐
編輯|黃毅來了
2月17日,民企座談會召開,參加民企座談會的一群民企大佬,也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
今年上桌的一群民企大佬中,最備受大家關注的,應該就是雷軍了。
畢竟小米汽車是這兩年汽車界的“頂流”,時不時就能看到車主發的車禍視頻。
受傷最重的不是車主,而是車上的AI“小愛同學”,以及那些撞到小米的車。
無論是半掛還是其他,小米汽車總能在各種危機事故中,完美地保護車主。
汽車質量被大家誇讚的同時,雷軍也被老百姓推上了“良心企業家”的位置。
回想多年前,現在的科技龍頭,英偉達的創始人黃仁勛,還蹭過雷軍的場。
黃仁勛當眾說:“我也是米粉!”
因為這句發言,讓很多人都覺得黃仁勛是雷軍的“迷弟”。
現在英偉達公司的規模和營收,是小米的50倍。
能發展到這個規模,全都因為黃仁勛一早看準了人工智能AI的市場,並成功靠着AI技術,讓英偉達市值飆升。
如今的英偉達,幾乎成為全球的科技霸主。
然而,黃仁勛卻遭遇國內抵制,受到無數國人怒罵,這又是為什麼?
現在他對雷軍又是什麼看法呢?
1.
曾經,國內科技資源匱乏,非常依賴英偉達公司生產的芯片。
而由於各種原因,出口到我國的芯片,幾乎都是被“閹割”過的版本,無法投入到資深領域使用。
也是因此,我國可以說是英偉達最重要的一個市場。
就連黃仁勛自己也表示過,他們無法想象,如果失去中國市場,會有怎樣不可估量的後果。
可是當黃仁勛公然說起台灣,大搞分裂言論的時候,就註定他不可能獲得中國市場的認可!
作為在全球商界有名有姓的人,黃仁勛在全球的影響力都非同一般。
然而他卻當眾說出分裂言論,無疑是對中國的一種挑釁。
好歹也是個華裔,怎麼能如此針對中國,讓無數中國人寒心?
商人就應該做好商人該做的事,偏偏還自以為是,談起了敏感問題,讓人直搖頭——
成為行業龍頭後,就“飄了”。
市場是要的,人也是要得罪的,美國商人既要又要的嘴臉,從黃仁勛身上就能窺見一二。
萬幸,咱們種花家一直以來,都喜歡靠自己做大做強。
如今國內本土芯片悄然崛起,我們也不再過度依賴國外芯片。
種花家的科技一天天崛起,從領頭的華為,再到後起之秀小米,還有最近爆火的國內AI“深度求索(deepseek)”,每一個都讓老美那群不可一世的商人們驚掉眼球。
2023年的時候,華為自主研發芯片的手機上市,無數國人都忍不住嘆息——
終於熬到了曙光來臨前的時刻。
種花家高端芯片獲得重大突破,也就意味着,我們在未來很有可能完全不依賴國外技術,成為走在科技前列的國家之一。
有些人這時候就已經開始激動了,但,為時還早。
因為這只是華為一個企業而已,我們種花家涉足科技領域的企業,還有很多。
至於黃仁勛的英偉達,也終於有了危機感。
2.
雷軍說過一句很出名的話:“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
然而,這句話放在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家身上,都不成立。
因為大部分成功人士,並非站在“風口”,而是直接“創造風口”。
當很多人認為,經濟形勢飄忽不定,都在猜測下一個經濟風口是什麼的時候。
身為行業領頭人的企業家,已經悄無聲息瞄準市場,站上了巔峰。
同為科技領域和商界傳奇,拿雷軍和黃仁勛比,或許會讓有些人覺得“小巫見大巫”。
但他們兩個人的確屬於競爭對手。
作為頂流之一,小米的董事長雷軍,總是給人一種專為中國人打造產品的感覺。
從手機再到汽車,小米的產品都能收穫到一致的評價:好用,且性價比高。
好評如此之高,雷軍也上了好幾次央視,宣傳自家產品,發展態勢令人咂舌。
和英偉達形成競爭市場的芯片,小米當然也涉足了。
甚至早在2017年的時候,小米就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家擁有自主芯片的手機廠商,並且僅次於華為之後。
華為有麒麟,小米有澎湃,同樣是中國芯片,並且一年比一年好用,也全都是“更適合中國人體質的芯片。”
自家產品,自家人用着當然更放心。
老百姓們一看,都排着隊去買國產,性能高端操作便捷——別說,還真更適合中國人。
國內市場內部消化,哪裡還有老美的事?老美家那些商人明顯感受到威脅,能不擔憂嗎?
等國內芯片技術完全成熟,黃仁勛的英偉達芯片,肯定要往旁邊站。
再說回民企座談會。
經過幾年的低迷,這兩年大家日子總算好過了一點。
《哪吒2》破百億大關,登上全球票房榜,也從側面告訴了一眾民企:
種花家的國內市場,潛力無窮。
這次的座談會,讓很多民企都覺得很振奮,很“熱血”。
官方的支持和後盾,能讓國內所有民營企業家擰成一股繩,共同推動種花家的發展。
幾位民企大佬的下一步,也是民企發展的趨勢。
所以啊,英偉達是小米的50倍又能怎樣?不能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結語
回看國內科技發展史,其實很心酸,每一步都走得頗為不易。
我們身後沒有支持,靠的只是自身想要強大的意志。
所以,不只是小米,希望所有民營企業,都能“做大做強”。
讓老美看看,也讓世界看看,種花家的實力。
部分參考資料
七年兩次民企座談會的深意 - 今日頭條
2月17日民企座談會:從“定心丸”到“動員令” - 今日頭條
和音:民營企業活力展現中國經濟潛力 - 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