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不少消費者稱通過直播間購物時遭遇“李鬼直播”。許多消費者向媒體反映,自己在短視頻平台直播購物時遭遇“盜播”,這些賬號顯示的是明星、網紅在“直播帶貨”,但直播間鏈接的卻是名稱和外觀與他們介紹的產品相似的山寨貨。
明星直播視頻被截取進行反覆播放、一個明星同時出現在多個直播間、直播間的名頭換了又換、海外商品被貼標售賣……顯然,這次消費者又成了案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兜里的錢也正在瑟瑟發抖中。
那這條黑色產業鏈到底有多黑呢?據媒體報道,這些“盜播”賬號往往盜錄的是頭部帶貨博主,如女明星舒暢、韋雪等,且使用類似“暢姐美妝護膚(韓國專場)”、“秋秋愛護膚”“韋雪小號”等名稱,來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除此之外,品牌、服裝被“盜播”的情況也屢見不鮮。由於沒有明顯的品牌標識,被“盜播”的情況更加嚴重。比如一些個人自創品牌的服裝直播頻繁被“盜播”,並轉到其他平台進行所謂的循環“直播”,而這些“盜播”的賬號售賣仿製的服裝,部分銷量甚至超過自創品牌自己的直播。
而這些都不是最令人噁心的,據了解,不少消費者以及原始商家向媒體反映,比起發現這些現象,舉報不成功更令人感到無力。有業內人士表示,盜播後售賣山寨貨,不僅發現難且維權成本更高,跨平台舉報要提供很多材料才能證明對方是盜播,有時候舉報還不成功。
為何消費者屢屢遭宰?行業亂象何時才能休止?如何才能填補漏洞?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首先是平台存在漏洞。現在AI技術發展如此迅速,加之各大平台追求直播流量的飆升,對賬號的註冊往往流於形式,未嚴格核驗身份信息,導致違法成本極低;其次是監管滯後。目前來看,多數平台依賴‘人工+AI事後審查’,無法及時發現並攔截侵權行為;最後是懲戒不足。在平台監測到違禁賬號或視頻後,,多數平台僅對侵權賬號作封禁處理,未追溯資金流向或向執法機關移交線索,導致違法者零成本捲土重來。
為此,對於如何治理“盜播”,我們應明確各方主體責任,形成治理合力。平台方可以推行“實名認證+人臉識別”並引入“聲紋比對”、等實時監控技術,提高盜播畫面AI識別的能力;監管部門則要提高經濟處罰力度,實施“沒收+罰款”雙重懲戒,提高違法成本;行業協會方呢,也可以建立行業白名單,發布合規主播與品牌商名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