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2023年03月29日20:36:17 科技 1386

1999 元,一直對於小米有着非常特殊的意義。這是小米數字系列最初的起售價,也是 redmi k50 之前 k 系列的起售價,同樣還是 redmi note 12 turbo 的起售價。

趕在 3 月份的尾巴,redmi 終於發布了 note 12 turbo,8gb+256gb 起售版定價 1999 元,16gb+1t 頂配版售價 2599 元。在定價背後,還有首發第二代驍龍 7+、無屏幕塑料支架以及越來越窄的邊框等等,這些都讓很多人將其提前視為上半年兩千元檔的最強種子選手。

擺在 note 12 turbo 面前的挑戰是,今年異常激烈的兩千元檔中端手機市場中,驍龍 8+機型的價格會不會繼續下探,同時前有同樣窄邊框、無屏幕塑料支架的一加 ace 2v,後有同樣將搭載第二代驍龍 7+的 realme gt neo5 se。

我們很難預測未來,但在過去幾天的體驗之後,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note 12 turbo 是同價位段最接近旗艦體驗的機型,它還有不少缺點,但已經足夠有誠意。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圖/雷科技

另一方面,過去 note 系列一直是小米「感動人心」的一個重要部分,也是很多人買給父母甚至自己的第一台手機。而當 note 12 turbo 開始接過「1999 元」的旗幟,還打出了「旗艦體驗」的口號,隱隱能看到 note 系列已經迎來了新的起點。

屏幕邊框都更窄了

整體上,note 12 turbo 採用了直屏+居中單攝+直角中框的設計,不過相比類似設計的小米 13,r 角更小,整體會顯得更加方正。

note 12 turbo 這次搭載了一塊 6.7 英寸 1080p 國產柔性 oled 屏幕,支持 120hz 刷新率+240hz 觸控採樣率,以及 1000nit 最高亮度。其他規格上,這塊屏幕還支持了 1920hz pwm 高頻調光,16000 級自動亮度調節和 12bit 色深。綜合來看,這塊屏幕放在兩千元檔這個價位屬於中規中矩,精細度、亮度都不算突出,但好在也沒有什麼問題,包括可視角度、色彩,以及 hdr 視頻和戶外的可用性。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圖/雷科技

放在幾年前,可能很難想象,今天中端機的「下巴」可以比旗艦產品還要窄。按照官方公布的數據,note 12 turbo 下邊框寬度為 2.22mm,比起 iphone 14 的下邊框還要更窄一些,其他三邊更是如此。實際上手,note 12 turbo 最先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也非機身正面的屏佔比不可。

屏佔比提高的背後,本質上離不開 note 12 turbo 上的三個變化:柔性 oled 屏幕、直角中框設計以及屏幕塑料支架。

柔性 oled 的直屏設計在避免曲面屏一些問題的同時,更高的良率換來了更低的成本,配合 cop 封裝大幅縮窄了下邊框。砍掉屏幕塑料支架,則讓邊框繼續變窄有了可能,也讓機身顯得更加輕薄。對日常使用更大的提升在於,配合中框的 cnc 倒角,全面屏的手勢操作也變得更加順滑,丟棄了過去中端機的廉價手感。

此外,直角中框的設計其實也在視覺上縮窄了手機的邊框寬度。

可以說,如果單從正面來看,無論是觀感還是手感,note 12 turbo 都接近最近幾個月的旗艦機型,很難讓人認為這是一款起售價只有 2000 元的產品。

不過可惜的是,當 note 12 turbo 已經把下邊框縮窄到了 2.2mm,也去掉了屏幕塑料,依然沒有選擇去做真正的四邊等寬,實際上手體驗還是能感受到視覺上的不平衡。這顯然不是工程和技術問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 redmi 對市場的考量,但用戶真的更喜歡「四條邊框三種寬度」的設計嗎?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圖/小米

有時候,所謂的市場聲量可能只是一種虛妄,就像過去總有一種說法是中端機不需要質感,但今天大家又開始討論起了中端機的「質感」。或者換種說法,當小米 13 都開始追求三邊框等寬,將左右邊框和下邊框對齊為 1.61mm,redmi 以及其他 android 廠商,接下來還是要在邊框寬度上追求參數領先,而非體驗優先嗎?

第二代驍龍 7+,挑戰《原神》吧

這兩年中端機採用的處理器都很「怪」,要麼是前代甚至前前代的旗艦 soc,比如之前的驍龍 870 或是最近的驍龍 8+,要麼是用了好幾年的中端 soc,比如驍龍 778g。說到底,高通最近幾代中端 soc 都不太行,尤其是去年發布的第一代驍龍 7,基本無人問津。

但第二代驍龍 7+的出現,很有希望改變當前的局面。首先是工藝從三星 4nm 換到了台積電 4nm,cpu 部分採用 1+3+4 的三叢集架構,包括一個 cortex-x2 超大核,gpu 則是 adreno 725。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第二代驍龍 7+ 發布會,圖/雷科技

實際上,不管從核心還是外圍規格來看,第二代驍龍 7+基本可以視為一個縮減版的驍龍 8+,也包括 isp、ai。理論上,第二代驍龍 7+除了峰值性能跑不到驍龍 8+那麼高,日常絕大部分體驗都不會有性能區別。

當然,還是有必要對 note 12 turbo 進行性能測試,小雷本次選用了 geekbench 6、安兔兔(包括 ai)以及 3d mark。其中安兔兔跑分超過 97 萬,ai 分數接近 12 萬;geekbench 6 下單核成績在 1670,多核是 4436;3d mark wild life extreme 測試分數為 1939。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note 12 turbo 跑分,圖/雷科技

值得一提的是,note 12 turbo 在所有跑分環節的溫度都非常穩定,最多也只是有些溫熱,實測 stress test 壓力測試中,穩定性達到了 99.6%。

當然跑分歸跑分,實際體驗還是要落實到對性能要求較高的遊戲體驗上。考慮到現在唯一比較挑戰 soc 性能的主流遊戲也就是《原神》了,其他主流遊戲在配置拉滿下也不會有什麼問題,所以重點測試《原神》。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圖/雷科技

測試場景是在開啟極高畫質和 60 幀模式下,從璃月港跑圖開始,出城後一直向層岩巨淵進發,路上主動發起戰鬥。

從結果來看,默認開啟性能模式的 note 12 turbo 平均幀率 59 幀,前期的一定波動可能是由於資源加載問題,後期能明顯感受到整機溫度上升,但基本還是溫熱狀態下,戰鬥場景較複雜的時候也會明顯的波動,不過總體都能保持流暢。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前期有一次誤操作回桌面,全程無傳送,圖/雷科技

相比第一代驍龍 8+,雖然 note 12 turbo 搭載的第二代驍龍 7+在高頻能力上有削減,不過即使在重度遊戲場景中也沒有明顯影響,再加上小米對驍龍芯片(尤其是第一代驍龍 8+)的調校經驗,遊戲體驗甚至可能超過部分旗艦機型。

至於能玩多久,這對中端機一般來說都不是問題。再加上,搭載了一塊 1080p oled 屏幕的同時,note 12 turbo 還配備了一塊 5000mah 電池,在《原神》半小時測試(實際近 40 分鐘)之後耗電 8%。

坦白講,除非持續地高強度輸出——遊戲、拍視頻、看視頻不斷循環,在 miui 加持下,note 12 turbo 足夠重度使用一天。另外,note 12 turbo 只支持 120hz 和 60hz 兩檔可變刷新率,實際小雷建議修改默認設置為全局 120hz,根據個人習慣可以單獨針對部分 app 自定義關閉(改為 60hz)。

而在快充規格上,note 12 turbo 並不突出,僅支持最高 67w 快充,不過勝在持久。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note 12 turbo 充電速度,圖/雷科技

考慮到沒有多少人日常都是用到關機才充電,從 10%電量起用標配充電器充電(關閉智能充電保護),10 分鐘充至 44%,20 分鐘充至 68%,30 分鐘就可以充到 89%。從充電時間上考慮,如果不是經常出差的用戶,note 12 turbo 基本能夠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快充需求。

此外,note 12 turbo 在機身下還塞入一顆 x 軸線性馬達,震動有些粘手不夠乾脆,但總體還不錯。同時,note 12 turbo 還支持 wifi 6 增強版、全功能 nfc、紅外遙控、雙揚聲器和杜比音效,並且在頂部繼續保留了 3.5mm 耳機孔,基本上該給的配置和支持都給了。

旗艦談不上,但它確實挺好

很多時候,產品是取捨的藝術,在中端機型上,受困於成本的限制,更加要求廠商精打細算。note 12 turbo 可以說是 note 系列迄今為止最像旗艦機的產品,但自然也有不少問題。

比如後蓋採用了塑料材質,同時後蓋與中框的過渡並不順暢,儘管兩側都做了弧度處理,但還是有一定的割手感,嚴重拉低了這台手機的質感。只能說作為一款兩千元檔機型,note 12 turbo 的做工並沒有超越這個價位的平均水準。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圖/雷科技

同時 note 12 turbo 的背後還搭載了三顆鏡頭,其中一顆是 800 萬像素超廣角,一顆是 200 萬像素微距,屬於中端機的經典湊數鏡頭,白天光線充足場景下尚且表現一般。不過,note 12 turbo 還有一顆 6400 萬像素的主攝,支持 ois 光學防抖,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可以捕捉到更清晰的畫面。

主攝實際成像效果請看樣張: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未開水印)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v-250濾鏡)

值得一提的是,note 12 turbo 相機應用內還內置了一些膠片濾鏡,實際效果足以省去很多日常的調色工作,同時 2x 焦段也有不錯的表現,解析力確實強於拍攝後的放大裁剪。本質上,這主要是利用主攝的中間部分像素,配合小米影像大腦在最近幾代手機上積累下來的算法,從而實現更好的數碼變焦效果,官方稱之為「in-sensor zoom」。

當然,不管是影像還是做工細節,note 12 turbo 距離旗艦體驗都還有明顯的差距。但總體來看,實際接近驍龍 8+的性能表現、極窄的邊框控制以及無屏幕塑料支架,都讓 note 12 turbo 成為了目前最接近旗艦的兩千元機型。

小米的新挑戰,note 系列的新起點

2019 年 1 月,小米舉行了全新獨立品牌 redmi 發布會,在宣布 redmi 將作為獨立品牌運營的同時,雷軍還宣布:小米追求極致,紅米(redmi)死磕性價比。

從那之後,「性價比」越發成為了 redmi 最核心的標籤之一。不過從今年以來,2000-3000 元價位段中端手機市場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一加和 realme 都讓紅米感受到了更大的壓力。

這一點也能從 k60 系列的官宣降價來側面印證,但 k 系列終歸還是要往上走。在小米數字系列在高端市場站穩一定腳跟的同時,k60 pro 已經開始試圖抓住小米數字系列留下的 3000-4000 元價位段,k60 的起價也繼續提高到了 2500 元。

剩下的 2000-2500 元價位更是出貨的主力,是兵家必爭之地,小米不可能放任競爭對手繼續攻城略地,需要用更好、更有吸引力的 note 12 turbo 進行回擊。

Note 12 Turbo體驗:Redmi的搶灘登陸戰 - 天天要聞

圖/雷科技

這也是為什麼 redmi 這次對 note 12 turbo 重視程度,明顯超出了過去的 note 系列。不僅是與超級 ip 哈利波特的聯名,以及第二代驍龍 7 發布會上的預告,在 note 12 turbo 發布會的尾聲,盧偉冰甚至隔空喊出了「你要戰,我便戰」。

對 note 系列來說,這是挑戰,也是機遇。接下來中端手機市場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同時消費者的需求和期望也在不斷地變化,小米需要 redmi note 系列接過 k 系列在 2000 元檔上的旗幟。

但最終,note 系列能否延續過去 k 系列的口碑和市場表現,還是要回到產品。至於 note 12 turbo,已經開了一個好頭。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 天天要聞

長安與東風重組新進展:朱華榮稱不會改變長安既定戰略

2月9日,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股份(00489.HK)同步發布了控股股東“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的信息。長安汽車的控股股東是兵裝集團,而東風集團股份的控股股東是東風公司。隨即,長安汽車和東風集團這兩家汽車央企將合併重組,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 天天要聞

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送考下鄉,2025年考駕照不難了

電動車加強管理以後,要求機動車類型的車輛需要持證上路,但是老年人考駕照卻受阻,一方面有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偏遠山區考駕照不方便,所以在2025年公安部出手了,年齡限制放寬10年,同時推出送考下鄉服務,還進一步的降低考駕照的費用,2025年起考摩托車駕照不難了。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 天天要聞

從“星靈安全守護體系”到昊鉑HL,看懂廣汽科技日

發布會以技術切入,並全程圍繞安全展開。廣汽集團董事長、總經理馮興亞率先登場,宣布2025年四季度將正式上市支持L3級智能駕駛的車型,他同時強調面向自動駕駛時代對智能駕駛技術、整車安全架構以及突發風險處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如何才能滿足更高的要求?馮興亞提到了“廣汽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 天天要聞

關稅大棒下,最受傷的車企出現了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剛揮出,尚未嚇退“外敵”,卻先刺痛了自己。近日,擁有瑪莎拉蒂、Jeep等14個品牌的全球第四大車企斯泰蘭蒂斯突然宣布裁撤900名美國工人,關閉加拿大和墨西哥兩家工廠,北美生產線陷入癱瘓。幾乎同一時間,捷豹路虎宣布暫停對美出口一個月,奧迪更是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