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西南地方傳說《孝子碑的傳說[一]》

梁山東南六十里的運河岸邊有個村莊,它就是開河村。村裡有座孝子碑,要說起孝子碑的來歷,那真是小孩子沒娘,說起來話長啊。

孝子碑的傳說在咱們這裡就有各種各樣的講法,我講的和其他人講的不一樣。聽老人講,立這碑的是明朝京里一個大臣動的本。這位大臣姓氏名誰記不清了,他為啥動這本呢?得先從孝子的母親孝敬婆婆講起。

京杭大運河從開河村穿過,村北頭運河東岸,住着一家姓王的,男人名叫得才,他只有一個女兒,起名愛姑。得才為人忠厚,好朋好友,和村北頭的漁民董興龍十分要好,平時稱兄道弟,不分你我。說來也巧,興龍也沒生多男多女, 只有一子, 起名文貴。文貴正好比愛姑大兩歲,沒經別人提,他兩家就成了兒女親家。愛姑十八歲那年和文貴成了親。婚後,二十歲那年上愛姑生了一子,起名叫先之。說來也巧,先之還沒出滿月,王得財夫婦和董興龍相繼下世。接連發了三口喪,剩下一家四口過日子,就更緊巴啦。他們家在運河兩岸有二畝枕河地。啥叫枕河地呢?就是一半在河堤內的運河灘上,一半在堤外。這枕河地,是種一葫蘆收兩瓢的薄地。一家人全指望文貴打魚為生。打魚不多,收稅不少。當時運河上流傳着這樣一首歌謠:

漁民頭上三把刀,

租稅重利錢高,

苛捐雜稅如牛毛,

眼前只有三條路:

投河、賣子、當河盜。

先之一家緊緊巴巴過活,半年糠菜半年糧啊。 愛 姑 十分賢孝,每天都要做三樣飯,婆母先之吃一等﹣﹣粗糧窩窩,稀稀的湯;丈夫也只能吃二等的,自己吃三等的﹣﹣糠菜充饑。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愛姑過門四年後,婆母一病卧床不起十幾年。常言道:百日床前無孝子,何況是兒媳婦呢!愛姑卻不是那種人,她比孝子還孝,一天三次五遍地給婆母喂飯,擦屎洗尿,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夏天給婆母打扇,冬天給婆婆暖腳;婆母不笑她不敢開口,婆母不喜她不敢說話。婆母常常感動的哭,恨自己不如早死。有一次婆母拉着愛姑的手說:"孩子,讓我早死吧,不能這樣連累你啊!"愛姑一聽婆婆如此說,剎時臉色蒼白,噗通一聲跪到婆母床前,連聲說:"是不是孩兒我惹您老生氣啦?您打我罵我吧!"婆母一聽,哭得更傷心啦,邊哭邊說:"孩兒快快起來,你待為娘有百成!"愛姑起來說:"養兒防老,子不孝還算人!"婆母擦淚,點頭,不知說啥好啦。文貴也很孝順,這咱就不多講啦。先之受父母教育熏陶,從小就知道孝敬老人。他母親常對他說:"不孝爹娘,不如虎狼。"先之從小就懂事,見他母親吃糠咽菜,他也吃糠咽菜,母親給祖母倒屎倒尿,他爭先端倒。祖母在先之十五歲那年下世去了,一家三口哭得死去活來。葬埋老人後,文貴還是在運河裡打魚。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好象長在運河上一樣。

有一年夏天,天下暴雨,一連下了七七四十九天。文貴每天把魚送到家就上船。在第四十九天這一日,暴雨如懸河傾倒,眼看着運河水暴漲。直到天黑,愛姑也未見文貴往家送魚。她等啊等,一等不見回,再等未見來。愛姑心慌,對先之說:"你在家等,我到船上看看。"說後頂上蓑衣走出家門。風越刮越大,雨越下越猛。先之也邊喊娘邊跑了出來。風大,連蓑衣也沒披上,在後邊追他娘。一聲炸雷,一道閃電,他娘倆在運河上望着滾滾濤濤運河水,不見了自家的船隻,愛姑頭懵了一下,心慌意亂。他們找啊找,喊啊喊,喊破了喉嚨,望穿了雙眼,沒有找到,雨還在下, 風還在刮。一陣陣急雨,好象天流的淚。這 時霹靂閃電,暴雨如傾,運河水象開鍋,跳動翻滾。愛姑和先之被雷電震昏在運河岸上。不知過了多久,先之醒來,一見母親如死一般,撲在母親身上緊緊抱住,哭啊搖啊,喊啊。說來奇怪,先之哭喊了一陣,風停了,雨住了。叫聲喊醒了愛姑,愛姑站起來抓住先之,娘倆又在運河堤上喊啊,找啊,找啊,喊啊。一連找了七天七夜,還是不見船,不見文貴的蹤影。開河村的窮漁民也沿運河幫着找的找,撈的撈,最後才在北邊的袁口附近找到了文貴的屍

首。

這消息對愛姑母子來說,真是天塌了,地陷了。母子倆抱住屍首,不知哭死過多少次。又是窮漁民兄弟湊錢給買了口棺材,把文貴葬在了運河西岸,他家那二畝枕河地西頭。從此之後,愛姑心痛丈夫痛出了病,哭丈夫哭瞎了眼。每到夏天,只要一聽到雷聲,他就怕,自言自語地喊:"嚇死我啦,嚇死我啦!"先之只要一聽到雷聲,就趕忙往家跑,和他娘去作伴:"娘啊娘,你別怕,孩兒先之同你作伴呢!只要一聽先之喊,她也就不再喊了,不再害怕了。

幾年後,愛姑死啦,和文貴合葬在一起。

過了一年又一年,到了明朝末年的一個夏天,運河又漲大水了,運糧船來來往往如穿梭,晝夜不停地往北京運糧。

一天夜裡,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霹靂閃電,大雨傾盆,京城一位大臣從江南巡查返京,船到開河村,雨大風急浪高,船不能前進,只得拋錨停在先之家的枕河地岸邊。電閃雷鳴,大臣在倉內焦躁地向外張望。忽然,他望見西岸不遠的地方,有什麼東西一跳一蹦,隨風細聽,還有響聲。他一愣,忙命令 護衛 官:"西邊堤外不知何物,快快捉來見我。"

一個個武士,如狼似虎登上岸去,不一會抓來一個人。只見這人身穿蓑衣,被踉踉蹌蹌地推進倉內。這人大喊:"快快放開我,千萬別嚇壞我的老母!娘啊娘,您老別怕,孩兒來和你作伴啦!"京城大臣見此光景,不由怒上心頭,大聲喝道:"膽大狂徒,暴雨之夜,在此何干?莫非想刺殺本官不成?"

"稟大人!"被抓來的這個人,如夢初醒,跪倒倉內言道:"小人董先之,雷雨之夜特來和老母作伴,並無歹意!"

"你母在何處?"京城大臣感到奇怪問道。

"在西岸墳內!"

"死人怎知害怕?"

"稟大人,是您有所不知,我母是被雷電驚嚇成病……"接着他就把找他父親,母親怕雷,每次下雨、打雷他都要來林上,趴在母親墳上和娘作伴的事說了一遍。

京城大臣一聽,十分感動,隨口說道:"孝子者,懂天之理!賢者,賢之!"(把先字念成賢啦)說後,隨賞銀百兩,並收為義子。·

京城大臣返京後,向崇禎皇帝動本,奏明此事。崇禎傳旨,在開河村立《孝子碑》一座。據說,碑上《董天之里》四個字是崇禎親題的呢。

特別說明: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