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就算他們都在舟山,因為不在同一座島上,往往一年也聯繫不上一兩次。有什麼事情,提前寫信告知。在小說與影視劇中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主人翁收到電報那一刻的緊張不安。沒有緊急的大事,不會收到電報。打電話?很難。要到郵局排隊,打給臨近的單位請人去叫。話沒說幾句,錢沒少交。
九三年前後,幾家先後裝上了電話。相互間的聯繫方便了許多。有什麼事情,一通電話告知或解決。就像廣告里說的那樣,“二十年前,如果有人告訴你,不出門會實現面對面交流,你根本不會相信”。WX、QQ等的視頻聊天,見面成了最簡單的事情。千山萬水,不過一秒鐘而已。
對年長者而言,三四個人同時聊天的操作,有點麻煩。小D便應運而生了。最早使用小D的是我家公婆。孩子叔叔擔心他們,買了一隻放桌上,隨時可以監看家中情況。隨後,他們老一輩都用上了。
現代科技,本來以為距離我們很遠。九三年在回舟山的輪船上,第一次看到一位手持“大哥大”的顯擺者。那時候,擁有一隻大哥大的人,絕對是富豪。不但購買一隻超過萬元,入網費更是嚇人得緊。大哥大被戲稱為“磚頭”,無處安放。今天的手機,當年無法想象。
但是,大哥大是前行者。在大哥大基礎上不斷改進,才有了現在各種各樣價格不等、性能不等、長相不一樣的手機。而現在手機的功能,強大到當年無法想象。
今年八十九歲的公太爺,小兩歲的婆老太,每天抱着手機看新聞,看視頻,在平台上購買次日達的各種小吃和方便食品。老人手機像噪音一般存在着,請不要厭煩。因為很多老人到了一定年齡後,聽力明顯下降。好像只有老人機才能讓他們聽得清楚。
相比公眾場合不斷指點江山布置工作的人,老人機的持有者、打電話時的高喉嚨大嗓門反而不那麼討人嫌。人都會老的。老了後的情況都一樣。老話所說的“人到八十八,不知瘸和瞎”,對誰都有用。而“真偽老闆”們在公眾場合的不知趣,一個電話半個小時、一個小時等,一點公德心都沒有。
我們家老人的智能機,沒有老人機震耳欲聾的聲音,功能更是強大。強大到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但是他們微信或打電話的時候,聲音變成了“老人機”。
小D則不然。每晚五點,三家都在準點呼叫“小度”。倘若有一家不在線,挂念擔心會油然而生。這樣的呼叫會不斷進行,直到連接上才結束。於是,今天如何,做了什麼菜,幹了些什麼等等,在一飯一菜“進口”的過程中,慢慢完成。假如有一家一直沒有應答,微X、電話的轟炸,綿綿不絕。
好嗎?不好臧否。年輕人或許覺得有點煩。老人們則不然。生活在不同的島上,雖然現在的交通便利程度非當年能比,可是七老八十的老人們,出門相互走走看看,早已經力不從心。能在如此歲數,還有哥哥弟弟妹妹互相叫着,很幸福啦。一娘所生的同胞,幾十年親密無間。
本以為歲月與年齡,會讓他們的見面變得奢侈。沒想到一件幾百塊錢的數字產品,讓奢侈變得如此簡單與容易。每天看到他們親親熱熱地聊天,便會忍不住心生感慨。現代人的生活,只要想得到就能實現,是歷史上任何王朝都無法辦到的事。
不要將“科技”想象得過於高大上。對於使用者來說,不需要弄懂研究、研發過程和生產過程,也不需要去知道創意與靈感來自何時何地,只要會用就好了。而現在的研製者與生產者都很貼心,操作的過程被稱為“傻瓜”。
老人們不是傻瓜,可是使用的過程,可不是越簡單越好?這是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個最壞的時代。就看用什麼心境去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