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可能我蹚過女人河(小說)55

但我發現這個畫家的畫有點問題;

“ 你這幅畫是臨摹的照片吧?”

“你也畫畫”,畫家甩了甩已經披到肩膀上的長髮,抬起頭,“你怎麼知道?”

“光線太亮,景物對比度太低”,我說“你拍照的時間大約是中午前後,數碼相機自動感光相素較低,曝光過度,景物亮度太高,立體感差。你畫的這個地方,我在那裡住過,它和肉眼看到的有區別,畫布周邊的天空,還有山影樹景可以用較深的顏色在壓一壓,我感覺效果會更好!”

畫家端着調色板,站起來看了看,向我伸出了大拇指“高!”

然後打量着我,然後指着牆上掛着的一幅字,你看這幅字怎麼樣?我舉目望去,是草書“不依古法但橫行”,我笑了笑,“有功力,有力道,寫得好!”

“提提意見?”我看到畫家不像是在刁難人,“這是我一個朋友寫的送給我的”。

“嗯”我試着說,“看墨不像是自己研的,而是成墨,其實古人都是個人研墨,每個人的墨特點都不同,有個喜歡調稀一些,有人喜歡調濃一些,但什麼像才算好,說法不一。我記得王羲之有這樣一個故事,他到一個茶館喝茶,發現因時間久了,牆壁上“茶”字右下角的點看不清了,於是他拿出隨身帶的筆硯,把那個點補上。”

“結果到了晚上關了燈,那個茶字看不清,只看見右下角的點,像一滴欲滴下來的水滴!”

我們經常看古碑,為什麼有明明是凹進去該出來的字,你看時看凸出來的?這就是筆鋒中下而兩邊凹弧弧度均勻所到。如果再配上恰當好處的墨,結果就會出現王羲之畫出那個“點”的效果!

畫與字相通,就是在於一個三維立體結構……。

“好,交個朋友”,畫家伸出了沾染顏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