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回老家,在村口見到三叔婆。我說:三叔婆,儂神色蠻蠻好噠。三叔婆笑着說,現在勞保也有哉,買點吃吃,通泰點算哉。做寧來戲戲,遲早要拘起(歸去)。
三叔婆,我們背地裡叫她翹嘴巴,是村堡里有名的相罵精。爭天奪地,扭相罵也要尋事頭。有人踏死了她家門口一隻爬動的癩蛤蟆,她也會破口大罵,說是癩蛤蟆身上嵌着金錢珠子,腳下是元寶,破了她家的財運。三叔婆的老公烏句(龜)阿昌是老實人,兩夫妻吵架時,阿昌叔公只會說“做寧要講道理咯”。
去年中秋節剛過,三叔婆跌了一跤,病一直看不好,就挽人去隔壁村的廟裡問原委。廟裡的菩薩是附身菩薩,可以開金口。菩薩講,罵人倒怪的快嘴巴,娘娘菩薩都動怒哉,幸虧這次跌下去,菩薩與祖宗大人看在儂平時心還算直,扶了一把,否則閻落王都等着落筆打歐叉了。這次菩薩開金口後,三叔婆從此就閉嘴巴了,和和氣氣,連臉上綻出的青筋都隱了下去,整個人像是換了一個凡殼。大家在背地裡說,翹嘴巴連村幹部都勸勿好、不買賬的寧,這次被菩薩的一朵“爛吐水”給治好了。
有人說這是迷信,那科學能擺平三叔婆這樣的“高手”嗎?要我說,能安定人心,促進社會融洽的事物,都可以嘗試,不必一味地否定。
和諧社會,有的時候需要法治;有的時候需要中間人勸和;有的時候需要寺廟的“四維”神力來助力。有人去靈隱寺,被門頭的一副對聯點醒:“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有人去曹娥廟見到“事父未能,入廟傾誠皆末節;悅親有道,見吾不拜也無妨”,言簡意賅,句句點醒夢中人。
內卷時代,當人們都在苦於精神內耗的時候,去寺廟讓“四維力量”給我們賦能、滋養精神。大家在寺廟元素中汲取哲理成分,當然寺廟也要“因材施教”,特別是對年輕人應宣揚正知正覺,讓大家在寺廟裡感受到一種安寧感,使之思想、精神充電。
如今大城市的寺廟游很火,火到什麼程度呢?北京雍和宮寺曾一度停止售賣香灰手串,因為寺中的香灰不夠用了。南京雞鳴寺特意設置了“反悔門”,受不了排隊之苦的遊客,可以有回頭的機會。關鍵是,讓寺廟游名震整個旅遊圈的竟然不是中老年人,而是年輕人。
這波年輕人,除了臨時抱佛腳,平時也開始與菩薩聯絡感情,把去寺廟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這對精神釋放、心靈回歸,都是一種裨益。我表妹經常去上虞的寺廟,她的觀點很有意思:去寺廟不是用來找答案的,而是找到自己的心。心漂泊無定,浮在半空中,做事情、過生活都會覺得索然無趣。
如今一些外地的知名大寺,還會配套上餐飲服務,甚至連咖啡館都是標配。還有靜謐的圖書館,可以供人靜心學習。去過上虞的幾個寺廟,建築實體已很壯觀,我想軟件上今後一定會緊跟時代發展需要,讓我們上虞人的心靈澄凈。
又如我們上虞陳溪鄉一直在宣傳王陽明遊學路線,但我們也應真正研究、宣傳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按我的理解,王陽明心學就是佛道哲學的儒家轉化,芯是佛道,穿上了一件儒家的衣服,真正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的核心密碼。這種思想後來流傳到日本,就出現了像稻盛和夫這樣讓人崇敬的經營之神。
通過“悠悠豐惠”我還了解到有一王姓的好心人出資在豐惠漁門村修繕村落廟宇,作為村人的公共文化、信仰空間,功德大焉。
上虞的寺廟資源豐富,思想淵源深厚,我們去寺廟,不同於苦心志、勞筋骨的修行,就是為了從煩惱和焦慮中抽離出來,從中了解禪道哲學,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寧靜的力量,體驗已經逐漸被都市生活節奏湮滅的生活情趣,找到緩解自己痛點、“病症”的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