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馬里波
維安里七號右鄰隔壁是六號。六號比七號面積稍小,格局略異,廂房在左,堂屋空置,天井半遮擋,不像七號完全露天,天井左邊隔出一間小屋,面積更小,貌似舊時的門房。
維安里,已拆
六號樓下住着三家人。
前廂房住着寧漢一家。寧漢與我同年,形體微胖,長相乖巧,小學三年級就當上了少先隊大隊長,胳膊上別著一個三杠的牌牌,走路顧盼自雄,說話穩重矜持,神似幹部。寧漢姓葉,隨媽姓。寧漢的父親是否也姓葉,不清楚。寧漢父親在維安里對面統一街口煙酒茶管理公司上班,矮胖敦實,面相隨和,一副溫良恭儉讓的樣子。
寧漢三歲時,母親病故,他母親的妹妹從下江上來,幫忙操持家務,成為他的繼母。他的這個姨媽,長得端莊清瘦,說話溫軟,從不與人紅臉,偶遇鄰里糾紛,總是兩邊勸和。寧漢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弟弟叫寧華,繼母來了,又為寧漢添了個妹妹,叫小英。他姐姐模樣我記得清楚,出入都戴着紅領巾,容貌端莊,身段像她父親。寧漢則是身材似父,面相與他姨媽相似。
右為湖北兵壇名將胡道本
寧漢有個舅舅,也住在他家,叫葉善富,乒乓球打得好。我剛住進維安里時,他就在湖北省乒乓球隊打球,為庄則棟、李富榮同時代運動員。葉善富不似他姐姐內斂訥言,人生得機靈聰明,能說會道。那會兒乒乓球在國內大熱,葉善富每次回維安里,總有一大堆人圍着聽他說球。有一天夜晚,我看路燈下滔滔不絕的葉善富,兩眼居然閃閃發光。其時,葉善富的球技無法與同在省隊的胡道本、何祖斌比肩,卻華麗轉身就任了球隊的支部書記,說話比主教練還管用。
不幸,幾年之後,寧漢的繼母姨媽染病故去,走得實在太過匆忙。當時寧漢小學還沒畢業,背後,里份大人們議論紛紛,都說:好人命不長。
六號樓下後廂房住着再康一家。再康比我大好幾歲,我剛上小學,他就在武昌一所水電專科學校就讀。再康身材頎長,面相酷似影星達式常,眼睛又大又亮,看着深邃有神。再康說話略有口吃,但與人交談喜歡追根究底,認真卻有點刻薄。
再康父親姓王,長得瘦小,在供電局駐水塔的一個作業班當電工,八級師傅,技術大拿。再康母親肥胖,操持家務,沉默寡言,沒出去工作,也不愛出頭露面。再康上面有個哥哥,身材隨母,高大肥壯,與乃父迥異,但他子承父業,也是一個電工,每天上下班都肩着一個電工包,很自豪的樣子。再康下邊有四個妹妹,大妹妹叫阿聰,三個小妹妹小名叫阿三、阿四、阿多。阿三與我年齡相仿,長得好看,喜歡打扮,不愛讀書,不怕與男孩子交往。
有年夏天夜晚,我搬張竹床在後門小巷乘涼,沒想到靠近的另一張竹床上躺着阿三。兩張竹床頭腳相抵,我和阿三說了半夜的悄悄話。第二天白天,又遇見阿三,她盯着我,抿嘴含笑。阿三的行徑,不為她父母喜歡,不久,被送回寧波鄉下。幾年後,我上初中時,阿三回到維安里,神色黯淡,無精打采。因為無書可讀,整日無事無聊,阿三變得沉默寡語,一臉木訥,再過些時,聽說憂鬱過度,精神出了問題。
六號門房小屋裡,住着一個單身男人,因鼻子常年通紅形似酒糟,外號“紅鼻子”。紅鼻子是個剃頭師傅,除了在店裡上班,私下有空,也會在家裡為小朋友理髮,一次一毛,你情我願,皆大歡喜。幾年後,紅鼻子結婚,嫁過來的那個女人還帶着一個半大孩子。孤身一人,忽然變為一家三口,再看紅鼻子,臉色紅潤,神采奕奕,人也比婚前活泛多了。
再過幾年,半大孩子長成少年,面相極似母親,身板長得壯實。有年夏天,他和里份的一群孩子去新華下路罐子湖游泳,跌進謠傳中日本人砸開的“機器盪子”,不幸溺亡。消息傳來,孩子的母親嚎啕大哭,紅鼻子也不免黯然神傷,悲從中來。之後再去六號,看見紅鼻子夫婦,枯坐小屋,相對無言,面面相覷。
六號樓上住着陳姓一家。家中有個男孩外號“令略”,這外號叫得怪異,當時不解,至今也不知所謂。“令略”父母都在醬園鋪工作,手腳粗壯,一看就是勞動人民。“令略”家中常年存有醬園鋪產品,我不時會拎着瓶子到他家去打醬油醋。誠如樓下寧漢家中,也蓋着成壇好酒,有鄰居好酒,他父親會用竹製“構子”為他們提幾構。
“令略”讀書與我同級,因是家中老大,下面的幾個弟弟妹妹,都很服他的氣,他發號施令,個個俯首貼耳,不敢作聲。上山下鄉之前,部隊招兵,“令略”有幸入伍,逃過了當知青一劫。兩年後,“令略”回家探親,穿一身灰色軍裝,才知道他當的是海軍。與我們閑聊,“令略”開口閉口都是“咱們部隊”,說的還是彎管子漢普,搞得我們想笑不敢笑。
民生路上的民生甜食館
樓上另一家的男人叫李開華,眉眼渾濁,身強力壯,獨自在維安里夾牆小巷通向民生路的路口開了一家賣“燒臘”的小店,專賣五香滷製的豬頭肉、豬尾巴、豬鼻子、豬腿腸、豬耳朵。夏日天熱,常見李開華上身赤膊,提着一把砍刀在夾巷裡無聲行走,不知情者,見着會心驚膽戰。
小店自號“厚生里餐館”,實為合作的“厚生里聯營組”一分店。小店之所以聲名遠播,能招引眾多食客慕名而來,皆因李開華的一手“魯菜”做得地道。那些年,每到夜晚,夾巷中的小店燈紅酒綠,食客滿座,人聲繚繞,倒是一道少見的風景。
李開華平日打扮,獨特怪誕,與里份的居民大不同款。夏天,他穿一件香雲紗黑短衫,扎銅扣寬板腰帶,一副民國江湖人士作派。里份里有人傳言,隱居厚生里的舊時幫會頭目徐三、麻三,見到李開華還會點頭磕腦,執下屬禮性,“服周”得很。其實。李開華雖然生得孔武有力,裝束復舊,但他在維安里居住多年,從不與鄰居糾紛,連爭吵幾句幾乎也沒有。
李開華有一女二子,長女小名丫丫,眉眼酷似李開華,骨骼也長得粗壯,與人交往,說話聲高氣壯,有男孩風範,有乃父風格。二子實為抱養,叫大安、小安,大安圓臉憨厚,小安尖頰精靈。李開華的妻子亦為後續,既不是丫丫的親媽,也不是大安小安的親娘,一家五口人,平日里相親相愛,血脈卻來自四面八方。
六號樓上後廂房,還住一位孤寡老太太,也是寧波下江人,里份里的人都喊她“阿娘”。巧的是,維安里六號6家人,竟有4家是從寧波“下江”上來的,都是我們七號的張伯伯同鄉。
最近讀新書《寧波人在武漢》,方知自第二次鴉片戰爭漢口成為通商口岸以來,來漢經商的寧波人日益增多,漸自壯大成為漢口商業活動中舉足輕重的寧波幫。至今,在漢的寧波人仍有10萬之眾,名人精英層出不窮數不勝數。
十多年前的一個清明,我到武昌殯儀館公墓憑弔父親,碰到維安里六號鄰居再康家人,他們告訴我,再康已故去多年,墓地就在這個墓園裡。我聽後,滿眼金花,悲哀莫名,腦海里又閃現出那個雙眼皮大眼睛像極了達式常的年輕再康。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六渡橋
編輯: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