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婆婆趕走兒媳,兒媳走投無路與老乞丐同住,婆婆食惡果

古時,有一個名叫桃花村的村落,村子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且交通發達,住在這裡的人們自給自足,過得逍遙而快活,唯有村西頭的老林家,卻與這裡顯得格格不入,全是因為他家有個十分厲害的老婆子。

老婆子娘家姓伍,父輩以走鏢為生,為此伍氏也懂得些拳腳功夫,就算嫁給桃花村生員林長明後,依舊囂張跋扈,慣於以武力勝人。

嫁來此地幾十年了,連一個知己鄰舍都沒有,成日里就以折磨自己的兒媳婦為樂。

林長明兩年前來不及等兒子添丁就撒手人寰,兒子林福生並沒有走父親的老路,而是學了一門木匠手藝,也因受不了母親伍氏的嘮叨,選擇外出做工,鮮少回家。

他與妻子寧翠翠本就是伍氏撮合,也無感情可言,所以成婚四年有餘,夫妻倆同房的日子屈指可數。

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兒子又常年累月不歸家,伍氏就覺得是兒媳的錯,覺得她籠絡不了兒子的心,因此對她越來越不好,辱罵動手那是常有的事,可這寧翠翠也是個賢惠心軟的女子,伍氏都這樣對她了,她還是忍着脾氣侍奉左右,很有孝心。

就這樣,她還是沒換來伍氏的一句好,反倒是大雪封山的隆冬時節,還喊她去山上找吃的,寧翠翠不敢忤逆她,只得裹了件補丁壓補丁的舊披風,提着竹籃上山去了。

可山上一片白雪茫茫,積雪足足沒過寧翠翠的膝彎,哪有什麼吃的東西?

可回去早了指定要挨罵,她只得硬着頭皮、忍着腳後破皮流血的凍瘡之痛,往深處走去。

一路上倒是遇到不少外出覓食的山雞和野兔,可寧翠翠卻不忍傷害它們,同是天涯可憐人和獸,她同病相憐都來不及,只好撥開積雪,看能不能尋些野菜蘑菇。

眼看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寧翠翠終是望着幾棵耐寒的野菜嘆息了一聲,準備下山回家。

就在這時,她居然聽見一陣微弱的嬰兒啼哭聲,剛開始她還以為是什麼野物發出來的,想着莫凍死了,看能不能救治一下,於是就尋着聲音慢慢朝右手邊的山路上摸索前去。

沒有多遠,就在一背風處看到了一個男人,那男人見有人前來,又打量了一下寧翠翠的穿着,凝了凝神,就站起身來將手中嬰兒高高舉起,準備扔下雪山山澗。

“不要!”

只聽寧翠翠大叫一聲,慌忙扔了手中的籃子就準備去接孩子,可那男子非但不給,還急忙往後退了幾步,說道:“這孩子是個災星,一出生就剋死了爹娘,還害得我與他一起顛沛流離,如今我也養不活他了,不如將他摔死,也好過被他拖累。”

說罷又作勢要扔,寧翠翠這回真的來了脾氣,一把將孩子奪了過來,摟在懷中輕輕拍打着,望着孩子粉粉嫩嫩的小臉,她的心都快融化掉了。

她質問男子為何要傷害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說這也是一條生命啊,若是嫌棄他,那就把孩子給她來養,她就是自己餓死,也要把這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帶大。

男子聽後,臉上的感激之色一閃而過,不等寧翠翠察覺,他立馬就面露不屑,嘲諷道:“哼,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處境,雪下得這麼大,都還要上山來找吃的,而且衣裳也補丁壓補丁,一看就是個窮婦人,你哪來口氣說能養大這才兩個月不到的孩子?簡直痴人說夢!”

說罷就要搶過孩子,卻被寧翠翠側身躲過。男子見她是真心想撫養孩子,於是故意嘆了一口氣,說道:“你硬要養也行,不過我為了這孩子花費巨大,總要討點利息才好,這樣吧,我見你頭上這根木雕花簪很是別緻,就用它抵了吧。”

寧翠翠一聽,頓時就猶豫了,因為這根木簪是丈夫林福生唯一送她的一件物品,雖說當初是為了定親信物他隨手所刻,但也是他們之間唯一的念想,她是真的捨不得。

可看了看懷中正閉着眼睛,噘起小嘴在她懷裡亂拱的嬰孩,她的心裡又再次柔軟了起來,於是果斷將木簪拔下,與他交換。

男子終於善心大發,還護送她們到了山口,才轉身離去,望着他一瘸一拐遠去的背影,寧翠翠卻感覺很不真實,自己就這樣,換了個孩子回來了?

她此刻心中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終於有孩子了,而且是個乖巧可愛的女兒,她很是喜歡;悲的是還不知道婆母是怎樣一個態度,見了孩子會不會很生氣呀?

但寧翠翠轉念一想,婆母之前日夜罵她不下蛋,這會兒有了這麼好看的一個孩子,她應該也會心生歡喜吧。

總之礙不過,她只好嘆息一聲,抱緊孩子走回家去。

不用想,伍氏自是大發雷霆,說這孩子與他林家又沒血緣,她憑什麼要替別人養着?人家不但沒給口糧錢,還反倒訛了根木頭簪子跑了。

雖說不值錢,但也好歹是個物件啊,真是氣死她老婆子了,於是掃把一揮,將寧翠翠和孩子趕了出去,還說她反正不得兒子歡心,還不如由她做主休棄算了。

家裡的一應物什也沒給寧翠翠一件,大雪天的,她就這樣抱着孩子漫無目的的走着,直到昏倒在遠離村子的一座破廟前……

當她再次醒來時,竟躺在了破廟之中,原來是一個老乞丐見她們倒在雪地里,於是費力將她們拖進了破廟,還在不遠處燃了一個火堆。

此刻火堆前還放着一個破瓦罐,見她醒來,老乞丐忙用一個擦洗乾淨的碗從瓦罐里倒出一碗白粥,遞給寧翠翠,示意她喝下。

他告訴寧翠翠自己不是壞人,只是年前家鄉遭了災,田地和屋子都被大雨沖毀了,他是一路逃命來到這裡的,又因為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索性就把這破廟收拾了一番,住了下來。

他還說孩子已經喝了米湯睡下了,讓她們只管安心住下,吃的他會出去討來,不會讓她們餓着。

只因從來沒有人對寧翠翠這般好過,想不到一個連自己的吃食都要靠去乞討的老人家卻給了她濃濃的溫暖。

寧翠翠大哭一場,最後在心裡發誓,日後一定要好生報答這位善良的老人家……

時光如梭,一轉眼寧翠翠都從二十幾歲的少婦變成了四十老婦,如今她和女兒寧安寧在城中安了家,母女兩這些年打理着一家小綉坊,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而當初救她母女的那位老人也被她認作義父,這些年一直精心照顧着,老人家如今已八十有餘,身體還十分硬朗,最近還老是開安寧的玩笑,說她就快十八了,也該找個如意郎君嫁了,他好抱重孫呢。

每次老人家這麼一說,寧安寧就臉紅着跑開,嘴裡還直說祖父拿自己打趣,寧翠翠見了,也是笑得十分開心,心裡也暗暗為女兒張羅起來。

這天,一位男子走進店裡,問寧翠翠可否還記得他。

寧翠翠想了許久,忽然認出他來!

她慌忙看了眼門外,見女兒外出送貨還沒回來,這才稍稍鬆了口氣,問那人道:“你那日已經用我頭上木簪換了孩子,就不應該再找來,說吧,你還想要什麼?”

“嫂子誤會了。”男子忙擺手,說自己並不是後悔來要錢或是來要人的,他嘆息一聲,跟寧翠翠講了個故事。

原來,寧安寧原本是姓陳,是離此千里之遙的洛城富商之女,哪知她剛出生不到半個月,家中就遭了橫禍,被仇人一把火燒了房子。

他本是富商的弟弟,趕回家時,就看到哥哥手裡抱着個孩子,奄奄一息的趴在離家不遠的草叢裡,他將孩子遞給他,還來不及說話就撒手西去,為了躲避仇家追殺,他一路抱着孩子沒日沒夜的逃命,最終逃到了桃花村外的深山裡。

正當他腿傷發作抱着孩子不知該何去何從時,就遇到了上山來找食物的寧翠翠,這才故意試探了她一番,託孤。

他自知帶着孩子逃命,總有一天會被仇家尋到,他腿上的傷就是被他們砍的,那一次,他僥倖逃脫,也知道自己再也沒有那樣的好運氣了,這才不得不出此下策。

他怕來日沒了憑證,所以交換了寧翠翠頭上僅有的一根雕花木簪。他此次找來,是因為他已經為哥嫂報了仇。

只是怕孩子知道以後痛苦餘生,所以他才特意尋了個孩子不在的時辰前來,送還木簪,也是為了把陳家這些年被他奪回來的家產交還給侄女。

說話間,寧安寧回來了,男子來不及離開,也想見見長大後的侄女,硬是逼着自己把眼角的淚給憋了回去。

寧翠翠見不得這一幕,於是靈機一動,說這是她新招的跑腿工,省得女兒大了,還得出去拋頭露面,也該好好準備準備,好尋個好婆家了。

從此,陳忠就這樣被留了下來,日子久了,他與寧翠翠暗生情愫,在寧安寧和祖父的撮合下喜結連理,倒是一樁稱心如意的大好事。

至於寧安寧,最後也被新上任的青年縣令相中,一下就成了城中人人羨慕的縣令夫人,夫妻倆感情如膠似漆,寧翠翠和陳忠也就放心了。

之後他們乾脆將綉坊交給了下人打理,二人則帶着義父四處遊山玩水,好不愜意。

這日,他們無意中回到了桃花村,寧翠翠也想回去林家看看,畢竟夫妻一場,她也想知道他們如今過得好不好。

還沒進村呢,就有一位鄰居大娘認出了她,拉着她的手硬要請他們去屋裡坐坐。

他們一行人剛好要從林家門前經過,寧翠翠只一眼,就認出了在院中搓洗衣物的老婦,正是她當年的婆母伍氏。

這伍氏以前可不會自己洗衣服呢,如今竟低着頭賣命的搓洗着,因為只要慢上一點,就會有一道彪悍的女音傳來,嘴裡盡罵些不好聽的話,讓人忍不住皺眉。

鄰居大娘見寧翠翠停住腳步,於是故意將她拉走,伍氏聞聲抬頭,倒是認了一會兒,才認出那養得膚白貌美的貴婦人正是自己那瘦不拉幾、黑不溜秋的前兒媳,不知怎的,兩行清淚就這樣毫無預兆的流了下來。

到了鄰居大娘家,大娘也是個熱心腸,不多時就將老林家這些年的腌臢事給透了個底朝天。

原來趕走寧翠翠後不久,林福生就從城裡帶回來一個姑娘,伍氏當時那個高興呦,很快就讓兩人成了親。

時間一久,她就後悔了,原來這兒媳家中是開武館的,脾氣比她還暴躁,一不如意就打丈夫打婆婆的,丈夫林福生受不了了,又挑起木匠工具一跑了之,留下伍氏在家頂着暴風雨,受盡了寧翠翠當初受過的委屈。

伍氏這幾年倒是性格溫順了許多,還知道主動同村裡人問好了,只是她往日里都將人得罪死了,也沒人願意搭理她,也算是受到應有的報應了。

從桃花村離開後,寧翠翠的心裡五味雜陳的,對於被趕出林家,她是慶幸的,只不過伍氏年紀大了,她開始有些同情起她的遭遇來。

丈夫陳忠勸她萬事隨心,要不然過幾日買點禮物去看望她一下,寧翠翠卻搖了搖頭,說不必,要不然,她那兒媳婦見了,只怕會越生氣,誰人又想見到丈夫的前妻呢不是。

這件事就算這樣過去了,寧翠翠慢慢的,也就釋然了。

說到底還是林福生沒擔當,要不然兩人何至於和離?他母親伍氏也就不會受此磨難了,其實,這何嘗不是林福生造成的,他要是敢幫着媳婦說話,伍氏也不至於那麼囂張……

這日,她手裡正做着綉活,卻沒來由的一陣噁心,陳忠連忙請來大夫,把脈才知是妻子有喜了,一時高興得像個毛頭小子,就連義父都激動得原地轉了好幾個圈,兩口子生怕他摔倒。

寧安寧夫婦也很快得知了此事,也是替父母高興不已。

只有寧翠翠笑自己是老蚌懷珠,覺得怪不好意思的。

十月懷胎,生下一子取名陳懷遠,甚至比自己的外甥還小了一歲,但這一點兒也不影響他當舅舅的心。

兩舅甥一同長大,同時考取功名,卻都選擇去了偏遠而又清苦的小縣,為一方父母官,為當地百姓撐起一片天,沒過幾年就脫了貧,為人所稱頌。

而寧翠翠的義父直到九十九歲才無疾而終,最後也算享盡榮華,好人有好報了。

寧翠翠和陳忠也在早些年關了綉坊,兩人不愁吃不愁穿,一心替孩子們照顧孫兒,一生無病無災,直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