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年三十煮餃子,水總燒不開,老婦悄聲說,灶王爺不讓啊

早年間,保定府城外有個小村子,村裡有個後生名叫楊榮,父母去世的早,他靠着三畝薄田過生活。

楊榮有些結巴,說話不利索,再加上貧寒,以致到了二十歲,也沒有媒婆願意給他說親。

二十三歲這年,楊榮給鄰村財主打短工,救了他家的小少爺,為了答謝,財主將一匹大青騾子送給了他。

有了騾子,楊榮做起車夫,替商人運送貨物,他雖然說話不利落,但做人實誠,接的活兒越來越多,日子慢慢好起來。

二十七歲這年,楊榮終於成了家,妻子姓田,二十一歲,是個新喪夫的寡婦。

成婚第三年,田氏生下一對雙胞胎,是兩個兒子,添了兩個男丁,香火有了繼承,楊榮十分歡喜。可增添歡喜的同時,也添了憂心,那就是接下來的日子。

為了以後的生計,楊榮在府城東門外租了箇舊宅,帶着妻兒搬到此地,這裡挨着府城,城內店鋪林立,富家人多,也是希望多掙錢銀錢。

丈夫出車時,田氏就去城裡大戶人家收些針線活,貼補家用,一邊帶孩子,一邊做活兒,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夫妻倆辛苦奔波,日子慢慢穩定下來,雖無多少結餘,但也能溫飽。

轉眼過去五年,靠着夫妻倆辛苦打拚,日子還算不錯,這期間,田氏又生一兒一女。

女兒長大後會嫁人,不必過分操持,可三個兒子將來都是要成婚的,需要花銷,肩上的擔子還很重,只能辛苦打拚,不可放鬆。

這一年,楊榮給一個藥材商拉貨,得了些生意經,便經常去真定府,與山裡人收些緊俏藥材,拉去安國售賣。

楊榮雖不善言辭,但做人實誠,生意做得有模有樣,雖說風餐露宿、長途跋涉很辛苦,但所獲之利頗豐。

居家過日子都要懂得打算,楊榮更不例外,手頭有了余錢後,就開始置辦宅子,給三個兒子將來成家做準備。

轉眼十幾年過去,孩子們都成了家,老大住在後面宅子,大兒媳是裁縫家的女兒,過門後生了對龍鳳胎。

老二住隔壁宅子,二兒媳是鐵匠的女兒,也生有一子。

小兒子剛成婚不久,三兒媳出身農家,小兩口還未有子女,和父母住在一個院子。

女兒嫁人後,跟着夫家搬去河間府,一年難得回來一次。

老大老二也和父親一樣,販賣藥材,老三不善此道,因讀過幾年書,識得些字,在城內糧鋪做賬房先生。

孩子們的人生大事總算完成,夫婦倆也老了,楊榮已近六旬年紀,因早年奔波所致,身體大不如前,田氏小着丈夫幾歲,身體不錯,毫無老邁跡象。

三十年前父養子,三十年後子養父,楊榮夫婦的老年生活,自然由兒子們負責,可大兒媳心窄好妒,小兒媳有些吝嗇,二兒媳雖然賢惠,但不善言辭,這妯娌仨湊在一起,哪有不鬧矛盾的。

三兄弟都還孝順,兄弟情義也挺好,可架不住枕邊風鼓吹,時間久了也生了隔閡,結果是經常鬧彆扭,到了後來,三兄弟竟貌合神離,老大和老三竟互不理睬。

孩子小的時候,盼着他們長大,長大後盼着他們成婚,成婚後盼着他們立業,而立業後呢?盼的是他們和睦,有個大事小情能相互幫助,可現在這種情況,是楊榮夫婦最不想看到的。

這天晚上,楊榮對妻子說:“我現在還能自立,你身體也還可以,不如我倆回鄉下老宅吧,有那幾畝地,再在院里種點兒菜,養些雞鴨,日子不是照過嗎。”

“你是為了他們哥仨吧?”夫妻幾十年,田氏自然看得出丈夫的心思。

楊榮嘆了口氣,說道:“兄弟貴在和睦,現在這種情況,我實在心痛,我們單獨生活,他們之間就沒了矛盾,落葉總要歸根,我倆早晚也要回去。”

田氏拉着丈夫的手,柔聲道:“你若不提,我還想和你說呢,我倆都這般歲數了,還有幾年活頭兒?回去也好,清清靜靜的,也省了給他們添亂。”

夫婦倆想到一塊兒去,第二天就將家人召集在一起,說了想法。

要擱在以前,三兄弟絕不會同意,可這幾年發生的事,讓他們變得有些涼薄,就同意了父母的想法,三兄弟商量了一下,決定以兩個月為期,輪流給父母送錢過去。就這樣,楊榮夫婦收拾好行裝,搬回鄉下老宅。

這些年來,楊榮並未忘記村裡人,他經常回來,以修繕老宅為由,接濟村民,有村民遇到為難之處,去城郊找他幫忙時,楊榮也從未推辭過,見到他回來,都過來問候。

父母離開以後,兄弟和妯娌之間少了許多矛盾,也少了許多爭吵,但有之前的隔閡,還是疏遠了許多,老大和老三這對冤家,依舊不說話,老二和大哥關係好一些,與三弟也慢慢疏遠起來。

人與人之間交往,越不接觸就越疏遠,三兄弟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父母對他們來講,不像早年那樣依戀,哥仨除了給父母送錢糧外,平時不回來,有時候忙起來,連送錢米都是打發別人過來。

至於兒媳和孫子孫女,那就更別奢望了,也就二兒媳帶着孩子來過一次,只有年三十早上,兒子們拖家帶口,來父母身邊熱鬧一天,吃過年夜飯就都早早回去。

一轉眼過去三年多,楊榮生了一場病,虧得年輕時四處奔波,練了副好身體,這才撐過來,但病癒之後經常咳嗽,還添了糊塗忘事的毛病,有時候像個小孩子。

北方的灶台,都是在外間屋,與屋內土炕一牆之隔,是為了冬天取暖,楊榮患上咳嗽之病,聞不得煙火氣,就在院子偏屋做了間廚房,平日里田氏在那裡生火做飯。

人老了就容易想念孩子,特別是生病後更甚,楊榮就是如此,他每天無所事事,吃過飯後要麼找村裡老人聊聊天,要麼就是坐在門口發獃,嘴裡念叨兒子、女兒,以及孫子孫女。

田氏身體很好,整天閑不住,不是收拾家務,就是澆菜掃院子,有事情忙活,想念之情就淡了一些,但她看着丈夫那樣子,着實心痛。

不久後,小兒子過來送錢米,田氏對他說:“你爹年紀大了,又添了糊塗的毛病,現在像個孩子,挂念的就是你們兄弟幾個,你回去和兩個哥哥說一聲,以後沒事兒的時候,經過回來看看你爹,來時把孫子孫女也帶上。”

“娘,我知道了。”

老三答應的很乾脆,可回去後就把這事兒給忘了,一來是為了生活,事情確實忙,二來自己和兩個哥哥關係不好,已經好久沒有親近了,礙於面子不願過去說,這事兒也就耽擱下來。

轉眼到了春節,又是一家團聚的時候,楊榮早早地將幾個房間收拾乾淨,冒着咳嗽之病,每天在屋裡生火盆,增暖去潮,還讓老伴兒準備好新被褥。

田氏心裡清楚,丈夫是希望孩子們能早些回來,住上幾日,哪怕只是年三十住一晚,這事兒對三兄弟來說,沒什麼要緊,可對楊榮來說,卻是這幾年一直盼望的。

盼望既是失望,與往年相同,兒子們又是年三十早上才回來,見到孩子們,楊榮的失望落寞一掃而空,對三個兒子問長問短,拉着孫子們不肯放手,可他有忘事兒的毛病,剛才問過的話,過會兒又問一遍。

三兄弟回來後,在家裡帶了一小會兒,便各自出門,無非是到村裡各家轉一轉,問候問候,三個兒媳幫着田氏準備年夜飯,孩子們則在院子里玩耍,楊榮坐在屋門口看着她們,滿臉笑意,眼神中全是慈祥。

臨近傍晚,酒菜準備完畢,一家人吃年夜飯,十幾口人一桌坐不開,就炕上一桌,下面一桌,一家人推杯換盞,歡聲笑語,楊榮看着這一切,笑得滿臉皺紋,若兒子孫子們不提醒,他都不知道吃東西。

過年必不可少的,便是吃餃子,餃子早已包好,燒水下鍋就行,每年煮餃子時,田氏都不讓別人幫忙,這是多年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田氏認為丈夫和孩子們掙錢辛苦,好不容易過年享受幾天,哪能再忙活?就算後來孩子們都成了家,她也依然這樣,兒媳們也習慣了。

和往年一樣,酒菜完畢後,田氏讓大家在屋裡說話聊天兒,自己去偏屋燒水,三個兒媳知道婆婆的秉性,也就沒有搶爭,而是去到另外一個屋,聊起婦人的話題。

三家人雖平日關係不睦,很少走動,但今天是大年夜,該拋棄的全拋去,相互之間暫時放下隔閡,相談甚歡。

三兄弟也是如此,聊生意、聊趣聞、偶爾也會說起小時候,孫輩們湊在一起,說的是他們那個年齡段的趣事,楊榮很少插話,坐在一旁喝着水,看着這一幕,他已經很開心了。

不知不覺過了半個多時辰,三兒媳突然說道:“大嫂二嫂,怎麼過去這麼久了,餃子還沒煮好呢?要不過去看看吧,早些吃完早些回去。”

大兒媳說道:“嗯,時間是有些長,可每年婆婆煮餃子,都不讓我們進廚房啊!”

“秀秀,你去偏屋問問祖母,餃子好了沒有?”二兒媳喊女兒過去看看。

秀秀是老二的大女兒,已經九歲,她聽從母親的話,出了屋子。來到廚房問道:“祖母,餃子還沒煮好嗎?我都餓了。”

田氏正坐在灶膛邊發愣,聽到此話,笑着說道:“哦!是秀秀啊,今天的柴有些潮,誰還沒開呢,你回屋告訴他們,再等一會兒。”

秀秀應了一聲,轉身回了屋子,將事情告訴了母親。

二兒媳道:“哦,是這樣啊,那我們再等等吧。”說完這話,妯娌仨又聊起來。

又過去一些時間,還是沒有端餃子來,老大這邊也有些疑惑,對着二兒子說:“大成,你去偏屋看看祖母,餃子怎麼還沒好。”

大成來到廚房:“祖母,爹爹讓我問您,餃子還沒有好嗎?”

“水還沒燒開呢。”田氏回答道。

大成今年十三歲,是田氏最大的孫子,比較懂事兒,他說道:“平時我娘做飯,兩盞茶時間不到,一大鍋水就能燒開,怎麼今天就是不開,要不我給你燒柴吧,祖母。”

“大成真懂事,過來聽祖母跟你說,今天是過大年,家家戶戶都在燒火煮餃子,灶王爺忙的很,所以啊,水燒開的就慢,這裡煙大,你去屋裡吃糖果吧,等煮好了,祖母就給你們端進去。”田氏一邊添柴,一邊說道。

大成氣鼓鼓地說道:“哼!這個灶王爺也真是,知道今天忙,就不會多叫些人幫忙嗎?”

“噓!不可亂講,灶王爺是神仙,不能說他的壞話,快進屋去吧。”田氏小聲道。

大成吐了吐舌頭,轉身出了廚房。

進屋後,他一臉神秘地說道:“祖母說水還沒燒開,是灶王爺不讓開,還說灶王爺今天忙的很,祖母還不讓我講牢騷話,說灶王爺會怪罪。”

人們對灶王爺等神仙,是很敬畏的,特別是過節,更不能說一些過分的話,聽大成這樣說,大家也就沒有再問,聊天兒等候。

老二的大小子名叫楊繼,與大成同歲,他對剛才的話很好奇,就趁大家不注意,溜出屋子,去廚房偷看。

楊繼發現,鍋里冒着熱氣,水已經開了,可祖母卻舀出一些熱水倒在旁邊的桶里,然後又加了許多涼水,加完水後,繼續坐在灶前添柴。

“咦!祖母這是做什麼呀?”楊繼很是疑惑,但他沒有進去問,而是悄悄回了屋子,也沒有將此事告訴大人們。

又過了一會兒,田氏終於煮好了餃子,一家人趁熱開吃,都說餃子很香。

熱鬧總歸會過去,吃過餃子後,三家人起身離開,各自趕馬車回家,老大對父母說:“爹、娘,明天一早,我得給有生意往來的客戶拜年,都是為了明年的生計。”老二和老三說的話,與老大一樣。

楊榮本就結巴,生病後更是言語不清,只是不停點頭,眼裡卻含着淚水。

“走吧,路上注意安全,日子要緊,你爹就是這個樣子,老了老了跟孩子一樣,沒事的,有我呢。”田氏嘴上這麼說,但心裡其實很不舍。

三家人上車,急匆匆而去,偌大一個宅子,就剩了老兩口。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到了初秋,這天晌午,老大將馬車停在藥鋪門口,和掌柜談事情,老二則在對麵茶肆喝茶。

這時,有輛馬車從街上經過,車把式歪着頭,和後面坐着的人說:“我看糧鋪那個賬房先生,今天要倒大霉,周家那兄弟倆,平日里凶得很,還不得打掉他半條命。”

“嗯,說的是,可惜周圍的人忌憚周家兄弟,不敢上手幫忙,這姓楊的賬房,可要吃大虧了,也不知道他們有何仇怨?”

“糧鋪、賬房先生、姓楊的......”老大聽到這裡猛然一驚,趕緊攔住馬車,問道:“兩位兄台,請問那姓楊的,是哪家糧鋪的賬房?他們又在哪裡打架?”

車把式見他一臉焦急之色,不明所以,脫口道:“就是胡記糧鋪那個姓楊的賬房啊,在西城門外打鬥呢,您問這個......”

車把式話還沒說完,老大衝著茶肆大喊一聲:“老二快跟我走,老三被人打了。”

聽到這話,老二把手裡杯子往地下一丟,茶錢都沒給,就出屋子跳上馬車,老大手一揮,“啪啪”幾聲鞭響,馬車飛一般奔城西而去。

剛才那車把式一臉驚訝,衝著藥鋪掌柜道:“他們......這......這怎麼回事?”

掌柜哈哈一笑,說道:“你說的那個胡記賬房,是剛才那二位的親弟弟,依我看啊,這次該周家兄弟倒霉了,哈哈哈......”

掌柜說完,衝著對麵茶肆喊道:“老吳,楊家老二的茶錢記在我的賬上,把那個摔了杯子也一起算上。”

“不用啦,幾杯茶我還是請得起的。”對麵茶肆吳掌柜笑道。

放下他們不說,單表老大老二兄弟倆,不消片刻就出了西城門,前方不遠,有一大群人正在圍觀,雖看不到圈內情況,但塵土飛揚。兄弟倆急了眼,跳下車衝進去,馬都不管了。

圈子裡,老三正和周家兄弟廝打,他勢單力孤,已經額頭起包,口鼻帶血,左眼都腫了。

老大老二想都沒想,擼袖子沖了上去,這二人常年趕大車販貨,自然身強力壯,周家兄弟雖然也魁梧,但和他倆比起來,那就差多了。

親弟弟被大成這樣,老大和老二早已暴怒,下手毫不留情,結果周家兄弟被打得鬼哭狼嚎,滿地翻滾,這兄弟倆向來囂張,不少鄉民受過他們欺負,今日見到這二人挨揍,心中痛快,都在一旁叫好兒。

就這時,巡城差役打此經過,制止了毆鬥,將楊家三兄弟和周家兄弟,以及周圍一些鄉民,帶去了衙門。

周家兄弟口碑差,鄉民到了衙門後,數落他二人的惡行,官老爺大怒,命皂隸打了這兄弟倆各二十板子,官老爺還警告二人,若以後再敢作惡,就發配去邊關勞役。

到最後,官老爺還判二人賠付十兩銀子,讓楊家老三去醫館治傷。

周家兄弟挨了兩頓打,還賠了十兩銀子,並且在衙門掛了號,這次不想老實也不行了,作惡多年的兄弟倆,終於受了懲罰。

老三那些都是皮外傷,上點兒葯就沒事了,在兩個哥哥陪同下回了家。

老三讓媳婦在附近酒樓要了酒菜,留大哥二哥吃飯,還將大嫂二嫂,侄子侄女們都叫來。

老三端起酒杯,還未開口已眼含熱淚,他哽咽道:“危難之刻,還是親兄弟,今日若非兩個哥哥,弟弟就算不死,也得落個殘廢,弟弟以前不懂事,惹得哥哥不高興,這幾年礙於面子,又不好登門道歉,藉著今日之事,給兩位哥哥謝罪了。”

說完此話,老三一飲而盡,給兩位哥哥跪下,重重磕了個頭。

老大老二將老三扶起,說道:“同胞兄弟、骨肉相連,弟弟有難,當哥哥的理應如此,除了父母,任何人都無權欺負我們。”


話說到這份兒上,三兄弟都動了情,抱在一起,眼中都含着淚,往日那些不快,也隨之煙消雲散,妯娌仨見到此景,不由得低下了頭。

“哎!祖父祖母要是看到你們這樣,不知道多開心呢。”楊繼的這句話,打破了此時的氣氛。

“你剛才說什麼?”老二回頭問道。

楊繼鼓了鼓勇氣,說道:“我是說,祖父祖母最希望看到你們這樣了,若是你們早些如此,祖父祖母也不會回鄉下,祖母也不會年三十煮餃子時,舀出開水倒冷水。”

“啊!那不是灶王爺......”老大媳婦脫口而出。

“大娘,你還信這個呀?怪不得朱先生說,世間許多人拜神佛,但都沒有拜到真神,我當日偷偷去廚房,見祖母舀開水倒冷水,當時不知道什麼意思,後來就私下問先生,先生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世間根本就沒有鬼神,鬼神都在世人心裡,惡人鬼做主,善人神做主,當時我沒有明白這話的意思,今日大伯、爹爹和三叔重歸於好,我才真正體會到祖母的心,她老人家是故意不燒開水,一是希望藉著過年相聚,讓爹爹他們多說會兒話,重新喚起兄弟情義,二是希望我們多陪陪祖父,他老人家年紀大了,期望的不是就這個嗎?”楊繼說完,竟落了淚。

哥兒仨做夢也沒有想到,一個十四歲的孩子,竟能悟出這些,三兄弟突然頓悟,感覺臉上發燙,都低頭不語,那妯娌三個也是如此。

沉默許久後,三兄弟抬起頭,相視一望,然後露出笑容,雖未說話,但一切盡在不言中。

次日一早,三兄弟不約而同帶着家人出人,去的方向一致,那就是鄉下老宅。

當三家人進了院子,母親田氏正在餵雞,父親在打磨鋤頭,見到孩子們的表情,老兩口似乎明白了一切,他們如往常一樣滿臉笑容,但這笑容中,卻包含着欣慰。


三兄弟沒有痛哭流涕地向父母認錯,只是說想念父母了,帶家人過來住幾天,楊榮夫婦心裡明白,兒子們這是悔改了,男人的道歉方式,有時候就是這樣。

三兄弟要將父母接到城郊一起住,被田氏回絕了,她說:“我和你爹期望的,你們都做到了,我們也就欣慰了,孝與不孝不在於在不在身邊,只要心裡裝着,就是大孝。”

從這日後,再來送錢糧時,三兄弟都會帶着家人一起來,陪父母呆上幾天,平日里事情不忙,也會過來看望,每年一過小年,三家人都回村裡,年後初五六,田氏就開始趕他們回去,畢竟日子還要過,還要為了那幾兩碎銀奔波,大家活着都不容易。(故事完)


【後續】

轉眼過去多年,楊榮夫婦已經過世,三兄弟自從和好後,就合夥開了貨棧,專門負責收賣藥材,楊繼在幾個堂兄弟中,資質最高,多年後他成為貨棧掌舵人,此時說起保定府藥商楊家,周圍幾個府縣無人不知。

【寫在最後】

每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幾年,肯定會有很多很多的人要感謝,其中,必然有我們的父母。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表達、形容的,有時我們也許體會不到,但是他們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只有一個含義,那就是——愛!

楊榮夫婦對兒子的愛也是如此,見到兒子們因自己而生矛盾,兩位老人搬出去獨過,田氏不肯將水燒開,其中深意,就是孫子楊繼的那段話,有此可見,就算你有了家室,有了兒子,甚至有了孫子,但在父母眼中,你仍然是個孩子。

此故事還告訴我們,骨肉親情難以割捨,親兄弟就是親兄弟,老大老二聽到弟弟遭難,飛一般趕過去相助,不就是因為血脈相連嗎?

朱先生教導楊繼的話,其中一句非常透徹:世間本無鬼神,鬼神都在世人心裡,惡人鬼做主,善人神做主。

民間故事:寡嫂當家,與下人生情,小叔子不怒反喜:嫂子快些嫁吧

民間故事:奸兄奸嫂

民間故事:男子夜宿荒宅,聽見妻子哭聲,弟弟拉着他說:快些走啊

民間故事:李木匠與何寡婦

民間故事:張寡婦調戲豆腐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