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寡婦斗淫僧

宋朝時,蔡州城外有座明安寺,香火旺盛,寺內有僧眾七十多名,方丈廣明法師德高望重,寺內戒律森嚴。

明安寺的寺田不多,不能解決全部僧眾飲食,好善之人也時常捐贈,但多以糧食為主,蔬菜之類則需購買一些。

寺廟三里處有個村子,村中有十來戶菜農,專門給明安寺送菜,自廣明法師做主持開始,到現在已有二十年。

這些菜農中有一家姓田的,家主名叫田寶,為人耿直,凡送去明安寺的蔬菜,都會提前挑選乾淨。田寶父母早逝,他妻子姓王,小兩口有一子一女,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不想人有旦夕禍福,這年夏天,田寶突染疾病而亡,王氏成了寡婦,人們都稱她田寡婦。

田寡婦時年二十五歲,兒子女兒是孿生姐弟,都剛六歲,家裡沒了頂樑柱,日子開始艱難,虧得丈夫在世時,教會了她種菜,孤兒寡母得以生活下去。

兒子女兒懂事,小小年紀就幫着母親送菜,村裡到明安寺的小路上,總會看到這一家三人,一輛木車上放滿蔬菜,田寡婦在前面拉,兩個孩子在後面推。

寺里的飯頭僧法號廣辰,已經六十多歲,他可憐這家人的遭遇,平時就多定些田寡婦的菜,給的價錢也高一些,其他菜農也是善心人,對此並無異議。

誰知天公不作美,到了第二年,廣辰和尚圓寂了,飯頭僧換成一個叫覺空的和尚,他一上任就立了不少規矩。

佛門乃清凈之所,以往菜農送菜,都是在寺廟后角門外等候,廣辰和尚安排僧人將菜搬進去,可覺空上任後,為了省事,就讓菜農搬進齋堂後廚。

覺明還要求,蔬菜送來之前必須摘洗乾淨,否則就不收,不僅如此,他還將菜價壓了一成,這樣一來,菜農損失不少,但為了生計,大家也只得照辦。

田寡婦樣貌出眾,當年在家做姑娘時,不知多少人家登門提親,現在雖說年長了幾歲,但美貌不減當年,歲月的風霜讓她更添幾分風韻,許多十七八歲的姑娘都不及她。

覺空出家前是個浪蕩子,因將人打成殘廢,才跑到廟裡出了家,十幾年的修行讓他改變許多,再加上廣明方丈對僧人約束森嚴,這才壓住他的性子。

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最近這幾年,廣明方丈年老體弱,多以靜修為主,覺空又被分派到齋堂,他內里性子慢慢顯現出來,藉著外出採購和化緣之機,犯了葷色之戒。

田寡婦的美貌,一下吸引住了覺空,趁着送菜、搬菜之機,對她言語挑逗,這讓田寡婦非常反感。可自己除了種菜,其他什麼都不會,為了生計、為了孩子,也只能忍受。

這一日,田寡婦又來送菜,當她搬最後一筐進去後,發現齋堂後廚除了覺空外,其他僧人都不在了,這覺空色膽包天,竟上前毛手毛腳。

為了生計,田寡婦不敢大叫,她一邊躲避,一邊小聲道:“這裡是寺廟,是佛門清凈之地,佛祖會怪罪的。”

覺空一愣,隨即笑道:“娘子說的是,這裡是不方便,不如晚上我去你家如何?”


“不可不可,孩子大了,也懂事了,不能如此。”趁着覺空愣神之際,田寡婦趕緊跑出去,帶着孩子回了家。

這次之後,田寡婦再往裡搬菜,都讓兒子女兒跟着,使得覺空無法下手。覺空不死心,老是說晚上去她家裡,田寡婦總是以孩子為由拒絕。

覺空打着查看蔬菜長勢的由頭,去過村裡幾趟,還去過田寡婦家兩次,由於兩個孩子寸步不離,讓他難以下手。

說實話,每次去送菜,田寡婦都很頭痛,她心裡暗道:“這個該死的賊禿,太可惡了,若不是為了幾兩碎銀,何須受此欺辱。”每每想到這兒,她都淚如雨下。

轉眼快到了亡夫的忌日,田寡婦想請僧人到家裡來,做場法師,和尚雖是出家人,但畢竟是男人,為了避嫌,她就去七里外的水月庵請了幾名尼姑前來做法事。

想不到領頭的年輕尼姑妙凡很貪財,到了以後增加了五成香油錢,這讓田寡婦很氣憤,但法事的時辰不能更改,她也只得同意。

送菜受和尚的欺辱,做法事又被尼姑刁難,田寡婦越想越氣憤,當天晚上,安排兒子女兒睡下後,她坐在屋裡獨自流淚,思慮許久後,突然一咬牙,有了計較。

幾日後,她帶孩子們回了娘家,說最近事情忙,無暇照顧,想留孩子們在這住上些日子,讓嫂子多費費心。

田寡婦哥嫂一家也是清苦日子,妹夫過世後,沒能多幫襯些,已經覺得過意不去,現在妹妹求到頭上,哪有拒絕之理。

送下孩子,田寡婦去了水月庵,說自從做法事後,這幾日心神不寧,想請妙凡師傅過去陪伴幾日,給自己誦經講法,說完後添了不少香油錢。庵主靜玄師太一口答應,讓妙凡簡單收拾行裝,去田寡婦家講經五日。

第三日上午,田寡婦讓妙凡在家靜修,自己去明安寺送菜,覺空見到她,早已兩眼放光,口水都快流出來了,礙於其他僧人在場,不敢太過造次。

這時,僧人覺塵問道:“施主,怎麼今日送的菜少了一些?”

田寡婦一臉歉意,說道:“是這樣的,前日將孩子們送去他舅舅家,沒有孩子起早鬧騰,這兩日睡了懶覺,今早也是,起得晚了些,倉促之下才鬧了馬虎,實在對不住,等明日孩子們回來,就恢復如初了。”

說完這話,田寡婦故意瞥了覺空一眼,眼神中略帶嫵媚。

當日吃過晚飯,田寡婦去廂房聽妙凡誦經,趁其不備將茶水打翻,結果被褥都被淋濕了。田寡婦滿臉歉意道:“對不起了,妙凡師傅,都怪我不好,要麼這樣吧,今晚您就睡我房裡,我是個鄉下人,整日里和泥水打交道,睡在濕褥子上也不妨礙。”

妙凡愛乾淨,自然同意,這就樣,二人換了屋子。

當晚二更左右,一個人影潛入院子,躡手躡腳進了田寡婦卧房,片刻後,屋裡傳出喊聲,早有準備的田寡婦,提着燈籠衝進去,喊道:“妙凡師傅,怎麼啦?”

話音落地,發現覺空站在窗前,正欲跳窗離開,田寡婦故意驚道:“呀!覺空師傅!”

此時,周圍傳來犬吠聲,應該是驚動了鄰居,有幾家院子還有開門聲,覺空哪裡還敢停留,跳出窗子跑掉了。

妙凡臉色發白,好一會兒才定下心神,她問:“施主,你認識方才那個僧人?”

“認識,他就是明安寺的飯頭僧覺空師傅,我家是菜農,負責給寺里送菜,所以認識他。”田寡婦一臉正色道。

“我彌陀佛,佛門之地竟有如此歹人,枉我師傅還對廣明法師推崇有加,說他佛法高深,原來都是虛無,看看他調教出來的弟子,成何體統,你現在就陪我回水月庵,我要讓師傅為我主持公道,要廣明法師懲治這個惡徒。”妙凡顯然氣急敗壞。

田寡婦心裡暗笑,隨即收拾東西,陪妙凡回了庵堂。靜玄師太大怒,立刻去了城內法源寺,面見僧官慧聰大師,隨後一同前往明安寺。

再說覺空,他並不知道屋中是水月庵的尼姑,還以為是田寡婦的親戚或鄰居呢,所以跑回寺廟後,並未出逃。想不到天明以後,靜玄師太和僧官慧明大師都來了,這時候再想逃走,為時已晚。

覺空為人跋扈,齋堂僧人都受過他的欺負,現在牆倒眾人推,大家把他的劣跡全都羅列出來。慧明大師將其帶去法源寺,由掌刑院處罰,覺空被杖責後,關入戒律院面壁,這輩子都甭想出寺廟一步。

那個妙凡師太,自那件事以後,亂了心神、無心佛法,幾年後也犯了戒律,受到懲罰。覺空走後,明安寺換了覺塵做飯頭僧,他與廣辰和尚一樣,慈悲仁善,對田寡婦多有幫助。

轉眼過去多年,一雙兒女都已成家立室,日子過得也很富足,兒子兒媳孝順,田寡婦也不用再操勞,整日裡帶帶孫女、逗逗孫子,享受天倫之樂。

(故事完)

【寫在最後】

田寡婦為了兒女和生活,不得已與歹人虛以為蛇,此中心酸,我想當下的許多人都能體會到,為了那幾兩碎銀,有幾個人不是如此呢?

出家人的宗旨,應該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看看覺空和妙凡都做了些什麼?一個貪財一個圖色,若不是田寡婦設計懲戒,佛祖會懲罰他們嗎?

或許有人會說,佛祖就是藉助田寡婦之手,懲戒了二人,那這樣看來再明顯不過,就是:求人不如求己、拜佛實乃拜心。

妙凡的過去無從知曉,但覺空在出家之前,是個無賴浪蕩子,品性惡劣,他出家其實是為了避禍躲災,十幾年的佛法,都未化解他的心性,由此可見,有些人的惡是骨子裡帶來的,終生不去。

就好像某位知名人物所說:良知這東西就跟天賦一樣,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不存在喚醒不喚醒 ,沒有良知的人,任憑你用什麼方式去喚,都無濟於事。這大概就是本性難移吧。

佛家說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他一定的道理,但世間總有一些人,無論放不放下手中刀劍,都不會成佛,因為他心中的那尊魔太過強大,任何事物都推不倒,更化解不了。

民間故事:男子私會寡婦,床上竟是大嫂,貪心好色,竟做花下亡魂

民間故事:寡婦沉塘,祠堂坍塌,十五條人命背後,究竟有何冤情?

民間故事:色猴

民間故事:色婆婆

民間故事:奸 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