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還是在讀書的時候,看到一則文言文小寓言故事,因為故事情節曲折,特別的喜歡。抄錄在筆記本上之後,經常拿出來反覆欣賞,已經銘記於心,有時候閑坐、等人、心煩氣躁時,就隨手拿筆默寫一遍。
原文如此【曾聞鄉野有靈童,四鄰皆贊。垂髫之時拜師習文,寒窗苦讀十載,至束髮之年不能熟讀三百千,師厭之,逐出學堂!】
【遂從武,刀槍劍戟勤練寒暑,弱冠之年會於殿前,發十矢,九不中,獨一矢釘於監官面門,帝怒,杖三十叉出武場!唏噓,悲哉!】
【復立志研醫,望能懸壺濟世,遍閱醫典葯論,嘗金石百草,不惑之年有悟,覺有小成,撰一方,自煎服下,卒!】
翻譯過來大意是:由於神童入學之後,名不符實,可以說是學渣。師“厭”之,連老師都討厭他,看來學文不行。
繼而轉行習武,刀槍劍戟都不能精通,還十發九不中,對皇帝打出校場。
最後改為研醫,也想懸壺濟世救死扶傷。到了不惑之年,突然覺得學有所成,就開了一方煎熬喝下。結果就是那個字“卒”,掛了!
這則小寓言,百看不厭,也以此人的結果而已唏噓,警醒自己。
有一次一幫老友聚會喝酒,談到類似神童話題,本人不免賣弄一番,原文背出,並談了自己的感想。一干朋友的思維相近,都是認為該人學藝不精,誤傷了自己,白白丟了性命。
突然有一人提出異議:他是否自己一事無成而醒悟,就為了“掛”而為自己開的最後一方?
幾十年了,真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原文能夠看出來這個猜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