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自我暗示》~鮑德茵的靈丹妙藥
自我暗示是一種常見的特殊心理現象,能對人產生較大影響,它起源於法國的一位藥劑師鮑德茵。
一天,有位客人到鮑德茵的診所要買一種醫生處方才能出售的藥物。客人沒有處方,但他非要買到那藥物。鮑德茵沒有辦法,但又不能違法賣葯。他靈機一列,給了那客人數粒完全沒有藥性的糖衣片,並告訴他這是他要的藥物,還將它的效力大大地誇了一番,然後將客人打發走了。
數天後,客人回到病房,大大地感謝了鮑德茵一番。說是鮑德茵的葯治好了他的頑疾。鮑德茵糊塗了,從生理學的立場來說,糖衣片是無法治好這人的疾病的。而實際上他又是因為吃了“葯”才痊癒的,到底是什麼治好了這人的病呢?
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心理的因素治好了他。這心理的因素就是暗示的力量:客人老早就相信這葯的治病能力,再加上鮑德茵的大力推介,糖衣片也成了靈丹妙藥。
自我暗示可以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拿破崙•希爾精闢的說道:“潛意識就像一座肥沃的田園。如果我們不去播下美麗果實的種子,那麼雜草就會在這裡蔓延生長。因此,自我暗示就像是一個控制站,我們可以有意識地運用創造性想象力去播下積極的種子;不然的話,我們會因為疏忽、不察覺而任由消極性甚至是破壞性的雜草侵入這田園。”
總以為自己是“受害”的人,常常持有悲觀的心理暗示。
擺脫悲觀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別無其他——積極正向的心理暗示。
——【美】斯賓塞•約翰遜《誰動了我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