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說:鏡子里的女人

小玲哭得很傷心,她手裡握着二塊棉花糖,看到弟弟的那一刻,她的心終於從鏡子里走了出來,以後再也不用對着鏡子訴說,哭泣……

那年,小玲五歲。她帶着三歲的弟弟在村口,弟弟看到兩個吃棉花糖的男孩,也嚷着要吃糖,弟弟死也不肯走。這時來了一個四十歲左右的男人,他走過來,說:“小妹妹,你弟弟怎麼啦!”

“他想吃糖,但是我們沒錢。”小玲說。

男人四處張望了一下,說:“這裡也沒商店,到哪裡去買呀?”

小玲的弟弟說:“前面有一個小店,有很多糖。”

“這樣吧,我給你五塊錢,你去買糖,我與你弟弟在這裡等你。”男人對小玲說。然而,當小玲買糖回來,發現弟弟與男人不見了,她四處尋找,也沒找着,而後就回了家。

小玲的父母聽到後,馬上就出去找兒子,他們知道肯定是被人抱走了,於是他們去報了案。小玲因為此事,被父母痛打了一頓,村子裡的人都說,是小玲用五塊錢把弟弟賣走了。

小玲很傷心,父親時不時就責怪她,有時喝酒後,父親變得暴躁無比,小玲一不小心就被痛打一頓。那時,農村的觀念還有些陳舊,認為男孩才是唯一傳承香火的人,重男輕女,比比皆是。自此,小玲怕見人,她走路都是低着頭走,不敢與別人對視。她覺得每一個人的眼光里有刺,刺得她渾身不自在。她變得孤僻,不愛說話,只想如包心菜一樣,把自己的心一層一層包裹起來。

不久,小玲就被送到山區的外婆家,神情更加痴傻,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她腦海里總是浮現弟弟哭着要吃糖的那一幕,她只希望弟弟早點被找到,還自己一個清白,自己並沒有賣弟弟。

外婆看到小玲成天不言不語,擔心這樣下去,小玲會變瘋,於是要求小玲父母把小玲接回去上學,結果遭到父親的反對。小玲七歲那一年,發高燒到四十度,外婆背着小玲走十多里的山路去看病,醫生說,倘若還遲來一兩個小時,恐怕就沒命了。

小玲八歲那一年,外婆去世,父母不得不把小玲接回家。不久,母親生了一個妹妹,小玲也去上了學,但是依然沒人陪小玲說話。沒人的時候,小玲就拿出一塊鏡子,對着鏡子悄悄說話,一說就是一兩個小時,她把自己關進屋子裡,對着鏡子裡面的另一個自己說話。

她是傾述者,也是聆聽者。鏡子外是自己,鏡子里的人是另一個自己。她向鏡子說出內心的痛苦,她很想她被拐走的弟弟。她曾經想過死,但她不甘心,她要等着弟弟回家。

妹妹小珍也慢慢長大,父母十分寵愛小珍,好吃的,好穿的都給了小珍,小玲好像是撿來的一樣,不管不問。

一次,小玲因為好久沒吃肉了,妹妹把肉夾到姐姐碗里,小玲剛要放進嘴裡,被母親看到了,母親大聲斥責小玲,並把肉奪了回去給小珍。

母親說:“你不配吃肉,整個家都被你害慘了。”小玲躲起來偷偷地哭。她彷彿感覺到自己罪孽深重,不是因為自己,弟弟就不會丟失,父母就不會終日思念弟弟。她每時每刻都在心裡說,弟弟呀!你在哪?姐姐等着你回家。

就這樣,小玲經常精神恍惚,只有夜深人靜的時候,她才變得精神飽滿,她拿出鏡子,千言萬語對着鏡子訴說,說到情深處,往往已是一個淚人。在深夜,有人聽到哭聲,有人聽到渴望父母的愛的囈語……這麼多年,小玲一直活在陰影里。

一天,吃飯的時候,小珍打碎了一隻菜碗,母親慌慌張張跑來,就衝著小玲一陣大罵,她氣憤地衝著小玲說:“你長不長眼睛呀?不看好妹妹,萬一妹妹有什麼閃失,你讓我怎麼活下去?”小玲想不明白,又不是自己犯錯,並且都同樣是女兒,為什麼自己與妹妹有着天壤之別。

後來,小玲聽說通過基因可以找到親人,她讓父親去取了他的基因樣本,上傳到網上基因庫里。大約半年後,就傳來了消息,有一份基因樣本與小玲父親的基因十分相似,經專業人士的對比,可以確認是父子關係。

小玲聽到消息後,悲喜交集。悲的是,姐弟分開這麼多年,受盡了折磨。喜得是,終於可以一家團圓。

當弟弟出現在小玲面前時,小玲控制不了情緒,抱頭痛哭,小玲把手上的棉花糖揚起來,說:“就是因為這幾顆糖,害得我們姐弟分離這麼久。”而後,小玲又從身上取出一面鏡子,說:“我對着鏡子說了二十來年的話,我彷彿活在鏡子里一樣。如今,我再也不需要與鏡子說話,我的走出了鏡子。”

小玲終於得到解脫,然而更多的是心酸,自從弟弟丟了後,其實她也已經丟失。

只是不應該把太多的責備,給一個只有五歲的孩子,更加的應該是關心她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