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應能帶我們走出現實困境,由三個放羊娃的故事談起

我們可能都聽過很多放羊娃的故事。其實放羊娃有許多不同的版本。這裡主要講其中的三個。

  第一個放羊娃是出自尹索寓言——《狼來了》。

  從前,有個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覺得十分無聊,就想了個捉弄大家尋開心的主意。他向著山下正在種田的農夫們大聲喊:“狼來了!狼來了!救命啊!”農夫們聽到喊聲急忙拿着鋤頭和鐮刀往山上跑,他們邊跑邊喊:“不要怕,孩子,我們來幫你打惡狼!”

  農夫們氣喘吁吁地趕到山上一看,連狼的影子也沒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們上當了!”農夫們生氣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農夫們又衝上來幫他打狼,可還是沒有見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們又上當了!哈哈!”

  大伙兒對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說謊十分生氣,從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話了。

  過了幾天,狼真的來了,一下子闖進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極了,拚命地向農夫們喊:“狼來了!狼來了!快救命呀!狼真的來了!”

  農夫們聽到他的喊聲,以為他又在說謊,大家都不理睬他,沒有人去幫他,結果放羊娃的許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第二個放羊娃來之中國大西北一個很偏僻的農村,有一天一個記者遇到了一個放羊娃。

  記者問:“你放羊是為了什麼?”

  放羊娃答:“賣錢。”

  記者問:“賣錢做什麼?”

  放羊娃答:“娶媳婦。”

  記者問:“娶媳婦做什麼?”

  放羊娃答:“養娃。”

  記者問:“養娃做什麼?”

  放羊娃答:“放羊。”

  第三個放養娃是2500多年前的魯國的一個小孩子,他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單獨撫養孩子長大,也因為長期操勞,身體一直不好。孩子心疼母親,就偷偷去給地主家放羊放牛、給婚嫁喪娶的人家吹打樂器來貼補家用。但這個放羊娃在放羊的時候,還始終不忘帶着一冊書在身邊,一有閑暇便看起書來。

  了解了這個三個放羊娃的故事後,我們可以試着回答一個問題:你覺得這三個放羊娃中,哪一個活得更精彩呢?當我拿這個問題問我的學生時,班上大部分的孩子都選擇了第三個。我說,謝謝你們,你們的初心都是好。

  故事中的第一個放羊娃,我們好像也可以理解為生活中一些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擇手段的人。

  而第二個放羊娃後來還有一個升級的城市版。

  “你為什麼要考大學?”“為了找個好工作。”

  “為什麼要找好工作?”“賺錢。”

  “賺錢幹什麼?”“成家。”

  “成家幹什麼?”“生子。”

  “生孩子幹什麼?”“考大學。”

  故事中的第二個放羊娃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牛羊成群的牧場主,又或者成為城市裡拿着高薪的白領。

  故事中的第三位放羊娃長大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就是被中華民族尊奉為至聖先師的孔子

  如果當時也有人去採訪放羊的小孔子。我們可能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記者問:“你為什麼要放羊?”

  放羊娃答:“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

  記者問:“你為什麼在放羊的空隙還要看書?”

  放羊娃答:“我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想找到讓天下人不那麼辛勞的方法。”

  置身事外看三個放羊娃:第一個不可取;第二個很可笑;第三個很可敬。而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成年人都把自己活成了第二個放羊娃。但三個放羊娃中,哪一個可以走出自己所處的困境呢?我由此想到,學習是可以帶人們走出自身困境的,但前提是我們是為理想而學習,我們需要追尋一種理想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