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個女子名叫玉湖,嫁給一個農夫為妻。成親一年後,兒子出生,一家子過着平淡的生活。
兩年後,玉湖所居住的村裡遭遇大旱,莊稼地都開裂了。大多數村民都選擇逃荒到外地,其中就包括玉湖一家。他們一路乞討,最終來到永福村。
無家可歸,生活困苦,丈夫提議將兒子舍到郊外的白玉寺。起初玉湖說什麼都不肯,但在丈夫的勸說下,她不忍心兒子跟着受苦,最終同意了。
就這樣,夫妻倆將兒子舍到白玉寺,並簽訂了文書。
此後,丈夫給商鋪搬貨打零工,玉湖則給別人洗衣服貼補家用,夫妻倆過着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五年後,丈夫忽然得了急病去世,玉湖年僅二十三歲便成了寡婦。她傷心欲絕,處理完丈夫的後事,家裡一貧如洗。
這天,玉湖到山上采蘑菇。走到山腰,看到一處有不少蘑菇,她便提着籃子過去。
誰知,玉湖剛走近,兩個男子忽然從旁邊的樹林里衝過來,一把拽着她的手臂,打算將她拖走。玉湖驚慌失措,拚命掙扎,連聲呼救。
就在這時,不遠處有個男子的喊聲響起:“官爺,快,就在前面。”
拽着玉湖的兩個男子一聽,連忙鬆開手,倉皇而逃。玉湖跌坐在地上,潸然淚下,驚魂未定。
很快,一個聲音從頭頂傳來:“女施主可有受傷?”玉湖聞聲抬頭,只見一個僧人正在詢問她的情況。
玉湖搖搖頭,道謝說:“多謝師父搭救。”然而,她往僧人的身後看去,並未見衙役的身影。
正疑惑,僧人開口道:“碰巧路過,並沒有官府的人。情急之舉,罪過罪過。女施主,儘快回家去吧。”玉湖再次道謝,便提着籃子回家去了。
丈夫去世後,玉湖孤苦伶仃,越發思念兒子。思來想去,她決定到白玉寺要回兒子。
玉湖得知先前與他們簽訂文書的老和尚已經圓寂,兒子仍在寺內,但並不知由誰撫養。
這天,玉湖來到白玉寺,叩響寺門,沒想到,前來應門的,竟是那天在山上救過她的僧人。
玉湖說明來意後,卻遭到僧人的拒絕。不管玉湖如何哀求,僧人都無動於衷,只說會按照師父生前的叮囑,好好照顧她的兒子。
無奈之下,玉湖拿着文書告到官府。縣官受理後,仔細查看文書,了解事情經過後,竟判玉湖不能要回兒子。
玉湖失魂落魄地從衙門走出來,索性坐在衙門外,號啕大哭起來。
衙門這個地方,像玉湖這樣傷心的人每天都有很多。過往不少鄉鄰看着玉湖,不禁嘆氣。
這時,一個老翁上前詢問,玉湖邊哭邊將自己的遭遇告訴他。
老翁聽完,想了想,便找來紙筆給她寫了十個字,並讓她拿着去找縣官,並保證縣官一定會把兒子判回給她的。
玉湖似乎看到了希望,頓時破涕為笑,連聲道謝。老翁說:“要是縣官問起誰給你的字,你就說鄰縣賀翁。”玉湖道謝後,再次進到衙門。
縣官得知玉湖折了回來,不禁蹙眉。在看到她狀紙上寫的“和尚招徒易,寡婦生子難”後,縣官更是眉頭緊鎖。
思慮片刻,縣官讓衙役帶玉湖上堂,並詢問她狀紙是誰給她寫的,玉湖按照賀翁教的說。
縣官一聽,心想,其實小和尚還俗與否,都可以。
如果讓小和尚還俗,是考慮到寡婦如今的處境,屬於合情。然而,這卻是不合法的,畢竟有文書為憑。如今賀翁插手此事,他可得好好斟酌。
賀翁是個秀才,多次科考都沒考中,便當起了教書先生。他素來愛打抱不平,什麼事和他碰到一起,就會變得比較棘手。
縣官再三考量,還是決定讓小和尚跟着寡婦回家。於是, 縣官讓衙役到白玉寺將僧人和小和尚帶到公堂。
玉湖一見到兒子,便哭着跪在僧人面前說:“師父先前出手相救,我感激不盡。懇請師父,將我兒歸還,讓我們母子團聚。”
圍觀的鄉鄰紛紛動容,覺得小和尚應該跟自己母親一起生活。
然而,得知縣官讓小和尚還俗的決定後,僧人表示反對,堅持以文書為憑,況且,這麼多年來,都是他在照顧小和尚,二人有着深厚的感情。
僧人一再強調,師父圓寂前,再三叮囑他日後一定要將小和尚撫養長大。
縣官詢問小和尚願意待在誰的身邊,與誰一同生活。小和尚看看母親,再看看師父,左右為難。
一邊是對自己有生育之恩的母親,父親去世後如今只有她一人獨自生活,需要他的陪伴。
另一邊是撫養和教導自己的師父,小和尚一手牽着母親,一手拉着師父,哪邊都捨不得放開。
這時,縣官開口對僧人說:“要不,你再收個徒弟;要不,你也一起還俗吧。”
僧人原名寧書堂,本是一個書生,德才兼備,參加過幾次科考,都是名落孫山。原本定有婚約,然而女方家藉機退婚,他心灰意冷,這才遁入空門。
縣官知道僧人有才學,只是時運不濟,日後刻苦研讀,總有一日可以高中。
聽到縣官這麼一說,圍觀的鄉鄰都覺得是個不錯的主意,便紛紛開始附和。
玉湖和僧人看了對方一眼,都愣住了,這的確是眼下最好的辦法。
就這樣,在縣官的撮合下,僧人還俗,和玉湖結為夫妻。平時,寧書堂靠賣字畫為生,玉湖操持家事,替人做針線活貼補家用。
在玉湖的鼓勵下,寧書堂重新開始準備科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順利中舉。從此,一家人過着安穩幸福的生活。
改編自《民間故事》。關注@心言笑語 一起聽故事,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