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記憶里,總會有那麼一個少年,或驚艷了時光,或溫柔了歲月。哪怕他已經不在你的身旁,但他在你身上總會留下時光的記憶。在經年之後,你總會在某個時刻想起他……
前幾天看《陪你一起好好吃飯》,對職場“打工人”蘇可嵐而感動到了,無論多忙,無論生活多難,都要為自己準備一份好好的一餐,感覺吃了飯,才有力氣面對明天的生活。
我很認同她的觀點,“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讓生活更好,而不是讓工作成為自己的全部生活”。所以在她眼中,吃飯是重要的、具有儀式感的生活要素。即使在父親離世後,她分外珍惜與患病的母親一起吃晚飯的機會,身在職場,她也常常為同事準備晚飯和小食。
但是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好好吃過飯了,喜歡電台和配音,下班後就去做自己喜歡的電台,深夜兩三點才發現自己沒有吃晚飯,早上一大早上班,早餐也是糊弄過去。
我突然想起,那個讓我“好好吃飯”的少年。記憶里車鈴響,溫熱的醬肉包子,香醇的豆漿……還有那句“肯定又沒吃飯吧!”
我和李想是同桌,小學和初中都是,我們家也只隔了一條街。從小到大,他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學習好,性格好,家境好。我就不一樣,學習一般,卻喜歡看小說,每天晚上偷偷摸摸躲在被窩裡看,第二天總是頂着兩個黑眼圈,匆匆往學校趕。
有一次趕得太急,低血糖犯了,整個早上都趴在桌子上,結果第二天,一到學校,桌子底下有兩個醬肉包子和暖暖的豆漿。他說“順便,你趕緊去外邊兒吃吧,老班快來了。”他收穫了我看恩人的目光,從此以後他就是我親兄弟。
從那以後,早餐一直持續到了中考結束,李想去了市裡最好的高中,而我離中考線都還差幾分。在父母小心翼翼的目光下,我決定痛定思痛,丟了所有的小說,抱着箱子回去復讀。
復讀的日子裡,壓力很大,感覺自己一夜之間突然長大,跟自己同屆的人都已經在自己心怡的學校,但自己復讀的信心並不大,父母的目光,學業的壓力,總是壓得自己喘不過氣。我經常跟“兄弟”打電話,向他哭訴,他總是給我加油打氣,告訴我要好好吃飯。
一年很快過去,慶幸自己考得還不錯,雖然沒有去到他的地方,但還是去了一群不錯的高中,在哪裡,我認識了新的同桌,交了新的朋友,隨着學業的繁重,跟李想的聯繫也慢慢少了。
“好好吃飯”這個習慣在工作之後,慢慢已經不能保持了,但可能受他的影響,自己變的喜歡做飯,喜歡在空閑的時候,買自己喜歡的食材,花上一兩個小時,做出美味的食物。吃上這樣一頓,感覺自己一天的疲憊都被治癒。
我甚至想過,以後我的丈夫可以不是個浪漫的人,可以不會經常買花送禮物給我,但他一定要會做飯。
我們會一起逛市場,挑新鮮的蔬菜水果,買肥瘦剛好的排骨、牛肉。他在家沒事的時候,也會研究新菜式,在反覆鑽研試錯,直至對口感滿意了,再做給我吃。會在我快下班時發信息告訴我:下班告訴我,我起菜……
我始終覺得,親臨廚房,看着在鍋里翻滾的菜肴;才是平常歲月里,最稀鬆平常、也最能透着溫暖濃香的事情。
哪怕只是煮一鍋麵條,扔兩棵小油菜;或者蒸一碗雞蛋羹,再滴幾滴醬油、香油……
不愛吃咸,就少放幾粒鹽,胃不夠好,就少放些油。
吃上一口,就能沉浸在足以治癒自己的溫柔情緒中。
有句話說,三寸廚房,人間天堂;
我更覺得這一小片天地,是幸福的最後堡壘。
“好好吃飯”這件事,被人們賦予了很多意義;消解愁緒、享受生活、珍惜當下……
被隱在廚房煙火里的人,比任何人都懂得如何生存;不悲戚,不軟弱,更不失體面
也許我們都忙着趕路,所以行色匆匆,來不及吃好每一餐飯;
也許忘記了最大也最簡單的幸福感,正是來源於吃飽穿暖、好眠好夢。
如果可以,願你只吃甜頭不吃苦。
如果生活針鋒以對,我想讓你知道;粥餅肉菜、湯飯粉面,都要比咖啡、酒精,更能治癒輾轉反側的你。
祝福大家,中秋快樂,月圓人更圓!
我是桑榆,創作不易,請幫我點點關注,點點贊[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