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十五運會的腳步越來越近,各個賽事場館建設改造進度條不斷刷新。4月3日,記者跟隨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探訪已實體完工的主場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以下簡稱“奧體中心”),一睹現場實況,了解改造亮點。
4月3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右二)走訪十五運會主場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施工現場。
據悉,奧體中心項目由何鏡堂院士領銜設計,主要改造中心體育場、游泳跳水館,新建賽事指揮中心,翻新附屬建築物,並進行整體景觀提升。
有一種氣質叫:既飄逸又嶺南
走進奧體中心體育場,狀似飄帶的屋蓋首先映入眼帘,淺灰色調搭配靈動線條。“大部分體育館頂部都是封閉的,而我們做成了開放式屋頂。”何鏡堂告訴記者,原先體育場沒吊頂,為了體現“飄逸”的感覺,在保留屋蓋造型底部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增加PTFE吊膜設計,將現狀大量裸露的鋼結構進行遮蔽,從而優化視覺效果。
何鏡堂透露,“飄逸”二字,說起來簡單,要想實現一點都不簡單。“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們做了大量的精密計算、風洞試驗,最後選用了一種輕盈的新型材料,才做出了飄帶效果。”同時,通過現代泛光投影技術,使得屋蓋呈現多樣化動態光影,打造一個嶄新的“飄帶”。
仔細觀察體育場外觀,不難發現其採用了水平挑檐、帶型落地窗等嶺南現代建築元素。據何鏡堂介紹,這是此次改造的一大特色,使其具有“嶺南氣質”。為此,在細節處理上,室內吊頂天花與外幕牆進行一體化設計,統一設計高度,增加立面百葉進行自然銜接過渡,形成內外整體式空間效果;採用定製U形鋁材,對所有檐口進行封邊處理,形成挺拔的橢圓形特殊弧線造型,等等。
綠化多了、空間大了、碳排少了
穿行在奧體中心,隨處可見綠,草坪從入口一路延伸至場館內部,遍布各個角落。記者了解到,該項目總綠化面積達到18萬平方米(喬灌木、草皮等地被植物),原有苗木2654株,改造後增加3.9萬平方米綠化面積。具體來看,優化西大門入草坪8000平方米,對新種植長勢不佳苗木進行排查造冊並更換調整,根據季節特點優化植物配置,使整體呈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
“我們希望場館不只是比賽的時候好用,日常還能成為百姓活動的場所。”何鏡堂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設計思想貫穿整個改造過程。結合不同年齡段人群、不同時段、不同區域的需求,他們新增了公共活動空間,比如,增設多處林蔭下的健身運動點;保留原有大樹的基礎上增加了3.96萬平方米綠化面積,大幅增加林下活動空間;設置彈性多功能空間,在體育場二層平台建設環形跑道以供市民全天候使用。
綠色環保方面,根據嶺南地區氣候和體育場館的功能特點,何鏡堂率領的設計團隊從隔熱、通風、遮陽三大要點進行改造。包括,外立面採用淺色外飾,外走道廣泛採用遮陽設計,大幅減少了進入室內的熱量;順應主導風向增加通風開口,引入自然風改善室內熱環境;首層增加1500平方米環形騎樓空間,提供更適合嶺南氣候的公共空間環境。此外,藉助各層飄檐等設置光伏發電板約2300平方米,容量約368kW,每年可減少191噸碳排放。
驚!改造比新建還要難
“走進場館,整體就很吸引人”,何鏡堂如是描述看到奧體中心實體完工後的感受。他甚至直言:如果不知道的人,會以為這是新蓋的(體育場館)。
但是,回顧整個改造過程,這位操刀過眾多知名項目的建築大師,也不禁感嘆:難!據了解,奧體中心改造工程體量龐大,室外場地改造面積達34.6萬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建築面積也有18.3萬平方米,然而工期僅有320天,且施工內容繁雜,涵蓋拆改、機電利舊融合、電梯拆裝等。“因為本身是一個20多年前建造的舊館”,何鏡堂進一步解釋道,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所費心力絲毫不亞於新造一個館。
已實體完工的十五運會主場館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內部場景。
當天,看到眼前煥然一新的奧體中心,何鏡堂露出了滿意的微笑。他期待,十五運會舉辦時,活力、精彩、繽紛的場景在這座場館上演,充分展現粵港澳大灣區的風采。“更希望以後許多老百姓願意來這裡活動,變成全民共享的人民體育公園。”
來源:羊城晚報·羊城派(記者 鄢敏 鍾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