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炳添論文細節曝光,跑得快離不開鑽研與訓練,暨大師生稱其平易近人,常給人以鼓勵


8月1日晚,在東京奧運會田徑男子百米半決賽中,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

賽場下的蘇炳添,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在學生中頗受歡迎。

武漢晨報記者梳理相關論文發現,蘇炳添近年來不斷總結經驗,改進訓練方法,踐行科學化訓練理念,水平日益精進。

論文中,他闡述,風的速度與方向會影響跑步速度,使勁加速反而可能造成降速。

也有他琢磨不透的地方,那就是“起跑反應訓練”。他沒搞明白,起跑反應是運動員聽槍的身體感,還是聽覺注意力。

蘇炳添暨南大學的同事告訴武漢晨報記者,學生們偶爾能在田徑場碰到他,找合照簽名,他也都不會拒絕。

他常給學生正面鼓勵,告訴學生“當你做一件事情時,用你的所有力量,投入整個靈魂,那你一定能夠實現你的目標。”

【1】運動員蘇炳添:訓練中不斷改進

一次專業訪談中,有學者指出,蘇炳添的提升得益於步幅變小。蘇炳添則回應,不是刻意為之,自己在2015年後換左腳在前為起跑腳,跑100米從原來的47步變為48步。

之所以換腳,是找到了一個更自然發力的點。他曾做一個測試,站在那裡,然後身後有一個人突然推他,他第一時間出去的是右腳,所以左腳在前面起跑是對的。

“給我測試的人就說,只有自然狀態下發出的力量才更順暢,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所以最後我才做的這個腳的技術改變。”

針對“使勁加速反降速”的論斷,蘇炳添表示,有這個可能。因為與趕超者較勁,節奏會變亂,腳步變用力,進而步幅變大,使速度降低。

關於百米跑中的比賽環境因素,蘇炳添與學者談論日本短跑運動員桐生祥秀時提到,2017年秋天,在日本,桐生祥秀跑出9秒98,超越伊東浩司成為日本第一個突破10秒的選手,與順風1.8米/秒有關。

訪談中,蘇炳添還表示,近年來有個問題困擾他很久,就是起跑反應。起跑反應是運動員聽槍的身體感,還是聽覺注意力,他一直在研究。

他介紹,起跑反應訓練中,常用的方法,主要不是訓練聽覺,而是身體反應。

“教練員在我們做好起跑的動作後,口令‘預備’,隨後突然在你身後拍打你一下,看你身體反應,,我練起跑就不是通過聽槍聲,聽到再跑就晚了,我是用整個身體去感受的。”

【2】老師蘇炳添:常給學生正面鼓勵

李鈺瑩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輔導員,也是蘇炳添的同事。

對於蘇炳添,她的印象是意志堅定,目標明確。

“今年三月底的時候吧,我有幸跟隨校院領導一起去深圳龍崗慰問了當時正在備戰奧運的蘇炳添老師。蘇老師跟領導們彙報個人訓練日常和備戰情況的時候真是滔滔不絕,眼神十分堅毅,感覺他就是真得很熱愛田徑項目,而且意志堅定,目標明確。”

校園裡,李鈺瑩稱,學生們偶爾能在田徑場碰到他,找合照簽名,他也都不會拒絕,平易近人,時常會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鼓勵。

網傳搶蘇炳添的課靠手速是真的。她稱,“蘇老師因為還是現役運動員嘛,比賽之餘才會回來給學生上課,2018年有上過一個田徑公開課,是面向暨大全校學生的,這個課得靠手速搶上才能上,然後他也會回來給我們體育學院的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上田徑專業課。”

得知蘇炳添征戰東京奧運會,暨南大學體育學院院長和田徑隊的一些指導老師都跟蘇炳添保持溝通的。

“之前三月份的時候張榮華副校長和院長還有競賽辦的主任去深圳慰問過他,也是算是給他加油打氣,給他送了鮮花和暨大的文創產品。然後昨天決賽的時候,我們學院也組織了全院的師生一同觀看比賽。”

說起學生眼裡的蘇老師,李鈺瑩回憶,去年迎新的時候,蘇老師給每一個同學都親簽了一份暨南體育人的證書,然後他也專門給新生錄製了一段視頻,鼓勵他們。視頻里,蘇炳添以學長口吻對大家說話,很多同學都受到極大鼓舞。

(蘇炳添老師與同學們的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附2020年9月15日蘇炳添給暨南大學2020級體育學院新生的寄語選段: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最美的遇見從今天開始,歡迎充滿青春活力的你們來到暨南大學體育學院這個大家庭。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並不能阻擋我們的相遇。大學是歷練,也是成長,在接下來的四年里,你們將在暨南大學這塊育人的土地上揮灑汗水。

應早做好規劃。不管未來是選擇走職業運動員道路,還是走體育教育道路,都應提前做好個人規劃,並始終做到堅定不移,積極奮鬥。

拉爾夫·愛默生所說,‘熱忱是成功最有力的引擎之一’,當你做一件事情時,用你的所有力量,投入整個靈魂,那你一定能夠實現你的目標。

這裡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資源,更加寬闊的舞台,相信你們一定能夠成為文武雙全的體育人。”

【3】學者蘇炳添:科學訓練奏效明顯

蘇炳添與暨南大學5名工作人員聯合發布的論文稱,中國男子 100 m 短跑躋身世界前列,離不開 6 點原因:

1)踐行科學化訓練理念;2)打造良性團隊競爭模式;3)實施“接力促單項”策略;4)貫徹“走出去,請進來”方針;5)組建完善的訓練保障體系;6)注重提升運動員素養。

講到踐行科學化訓練理念,蘇炳添拿自己舉例。他的現任教練 Randy Huntington是典型的“科研型教練”,整體訓練思路是:以“冠軍模型”為指導,通過高科技儀器和設備對運動員體能、技術、恢復等各個環節進行全方位監控,據此發現問題,尋找差距,制訂個性化的訓練方案,進而惡補短板,全面提升運動員的競技能力。

蘇炳添稱,2017 年 11 月與 Randy 教練合作之初,第一件事情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他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的診斷和分析。

然後,針對他體能(股後肌群力量和踝關節力量不足、主動下地速度和發力速率偏慢)和技術(起跑姿勢不合理、前 7步步長偏小、扒地技術不合理、全程呼吸和速度節奏不佳)方面存在的問題,Randy 制訂了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表格顯示,經過一年多的針對性訓練,蘇炳添在技術參數和身體素質方面取都得到了明顯進步。

在日常訓練過程中,Randy 教練會以訓練前Omegawave 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調查結果為依據,確定運動員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力、力量、協調和技術訓練的負荷量度,以保證運動員在避免損傷和過度訓練的前提下獲得最佳的訓練效益。

在專項素質訓練過程中,Randy 也會通過多種科研儀器設備(高速相機攝影、Optojump 步態分析系統、Dartfish 視頻分析系統、APAS 運動技術分析系統、Kenovea 視頻分析系統等)進行全面監控,以確保訓練負荷量度和運動技術的最佳化。

蘇炳添今年32歲,東京奧運會上,他以9.83秒的成績獲得小組第一順利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出現了“大齡”依然創造個人最好成績的現象。

他在論文中闡述,運動員的運動壽命不斷延長,離不開訓練手段的科學化,以及傷病康復水平的提高。也同時惋惜,有大批運動員在 26 歲左右就選擇退役,錯過了進一步提高成績的可能性,一定意義上是人才的嚴重浪費,希望引起運動員和相關部門的重視。

武漢晨報記者 肖潔 實習記者 朱玥明 王坤

(如要爆料,請聯繫記者微信:linghaojizhe )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武漢晨報】所有,今日頭條已獲得信息網絡傳播權獨家授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