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婆媳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大難題。兩個陌生的女人,因為一個男人不得不共同在一起。兩代人生活習慣,脾氣性格,認識能力都不一樣,矛盾摩擦不斷也屬正常。
其實婆婆帶孩子,媳婦就不要講究那麼多,計較那麼多。家是講情的地方,父母是,夫妻是,婆媳亦是。
媳婦讓婆婆看孩子,說每月開工資3000,最後只給1000,差太遠,婆婆不幹了。媳婦說,你不帶孩子,我們以後不養你。
兒媳嫌棄婆婆太糙
之前婆婆來看孩子,媳婦嫌棄,說她經常讓孩子在地上到處亂爬也不管,沖奶粉之前從不洗手,上一秒切着豬肉,下一秒就去沖奶。
婆婆帶孩子做飯,洗衣打掃衛生,里里外外都給包圓了。媳婦還嫌灶台臟,碗沒洗乾淨,嫌她煮的飯太軟爛。
做什麼都是錯。婆婆被媳婦數落,也是一肚子氣,來之前說好給3000塊辛苦費,現在每個月都沒有落實,只有一千塊還包括了買菜,有時買菜都不夠,她還要自己貼錢。
婆婆受氣回了老家
這半年下來,她累得腰酸背痛,帶孩子這事吃力不討好,婆婆覺得太累了,她要回老家。媳婦和她吵了起來,說不給我看孩子,以後不給你養老。
兒子覺得媳婦說話過分,就幫自己媽說了幾句話,沒想到招來媳婦一頓大罵。婆婆想息事寧人,不得已留下來繼續看娃,繼續用自己2000多塊的退休金補貼兒子。
又苦熬了一段時間,婆婆實在堅持不了,還是回了老家,不管以後他們養不養她,反正她是不想在這呆了。
媳婦打了數次電話,請不動婆婆。休假帶孩子,媳婦忙得像個陀螺,終於體會到婆婆帶孩子的辛苦。最後提出一個月給4000千,婆婆說不是錢的問題。
兒媳道歉,一家和氣
媳婦道歉說我不該那樣說,媽你來了,什麼都好商量。這回把婆婆哄來了,媳婦可學聰明了,講話語氣溫柔,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每月工錢分文不少,逢年過節還有禮物紅包。
婆婆也把孩子照顧得很好,雖然還是會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小矛盾,但婆媳之間不再像之前那樣動不動就劍拔弩張。
而媳婦也因為有婆婆幫忙看孩子,在工作上更努力,一心一意提升自己的賺錢能力。一家人和氣了,生活也越來越好。
八度有話說
婆媳之間本不是天敵,做不到親如母女,但也要彼此尊重。學會相處技巧,讓家庭更和睦。
1、要守信用。
文中媳婦讓婆婆過來看孩子,既然當初說,每個月要給3000,就要兌現承諾。如果家中暫時有困難,也要事先給老人家說清楚,而不是理直氣壯變卦,失信於人。
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不僅在社會中踐行,在家庭中也要實現,說到做到,言出必行。
文中媳婦只給婆婆1000,還包括了買菜,這明顯不夠用。婆婆要掏老本補貼家人伙食,要帶孩子,還要包攬家務,所做的一切還不被肯定,久而久之心中肯定苦不堪言。
最後媳婦的轉變,調動婆婆的積極性,媳婦變換好的心態,決定婆婆變好的態度。
2、要尊重婆婆。
對婆婆付出的辛勞,要從心理上去接納婆婆,對婆婆給予寬容體諒,理解並尊重。
信任婆婆,能馬虎就馬虎。既然跟婆婆同住,家務活交給她就不要挑三揀四,吹毛求疵。孩子交給她就不要強求她按照自己的想法,不要有強迫症,不要糾結細節。
一日三餐交給她,就不要有高標準高要求,不要有量身打造為你服務的想法。不要與老人鬥氣,而是集中精力工作,學習賺錢。然後高質量的陪娃,陪家人。
3、要團結家庭。
儘可能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對於毛手毛腳的丈夫,三觀不合的公婆,都盡量不要搞分裂,都盡量團結起來,多誇讚丈夫,多表揚老人。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與老人融洽相處,不要吝嗇對老人的讚美。即使老人做得不好,提出可供參考的意見,也要注重方式語言。
比如在講究衛生方面,很多老人粗心馬虎,需要心平氣和地告知,讓他們明白現在不同以前,社會在發展,細菌也在演化,多講衛生,有益於家人身體健康。
對於一輩子的習慣已經改不掉,那也沒有必要強求了,只能在吃的方面多注重一下,或者自己動手。
當然,老人和子女們住在一起,也要多講究一些,注意個人衛生,盡量不要讓子女們嫌棄。讓這個家變好,是一家人共有的目標方向和動力,家人齊心才能變得更好。
老人帶孩子,幫晚輩從繁瑣的家務中,獨自帶娃的壓力中釋放出來。晚輩也要體諒老人,有時間也要幫老人做做家務,分擔壓力。
4、忽略次要矛盾。
凡是婆婆所做的,一切讓你不舒服的小事情都放下,只要不是什麼原則性的大問題,就不要太計較。
人生短暫,不要把自己寶貴的時間精力和智慧,浪費在和老公較勁,跟婆婆對抗上,要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有了孩子,有人帶孩子,只集中精力,抓四件事:努力工作,高效陪娃,提升自己,團結家庭。減少糾結家長里短的時間,減少無意義的爭吵。減少與家人慪氣的時間,減少沒必要的矛盾。
明確目標,找到方向。只有自己好了,家才會好,孩子才會好,家人才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