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釣鯽魚,關於打窩是有不同說法的,原因就在於魚情特點上。冬季氣溫低,魚進食範圍小,並且不愛動,找不準魚窩的話打窩效果也未必好。所以關於打窩,有的釣友說不打窩,有的釣友說找准魚窩再打窩,還有釣友說隔夜窩效果最好。在冬季打窩到底有哪些講究,匯總下,希望能幫助到各位釣友。
一、不打窩
冬季釣鯽魚,確實不少釣友會選擇不打窩,但是這個跟釣法有關係。如果選擇較大的水面垂釣,找魚窩本身就異常困難,所以就算想打窩也因為找不準魚窩,而導致效果很差。所以不少釣友會選擇不打窩,而是從釣法上做文章。民間比較有特色的一種釣法叫做甩大鞭釣法,魚所在位置深遠,正常垂釣難以夠到魚窩。所以使用長竿,搭配長竿6、7成長度的釣組,把釣組甩出去,然後拖逗來找魚窩,找到魚窩就反覆拖逗某個區域,找不到就更換下個標點。類似的還有磯竿滑漂,也可以在冬季用這種釣法。
二、找准魚窩再打窩
找准魚窩再打窩應該算是比較科學的一種打窩方法,因為鯽魚在冬季有成群結隊的特點,凡是有魚的地方往往就是一群。因為此時鯽魚活動範圍較小,打窩要打在魚窩附近,所以這種打窩的要點關鍵還在於如何找到魚窩。這個方法更適合在比較窄的小水面使用,因為小水面地形獨特的地方較多,找魚窩相對難度更小一些。向陽避風的死角,向陽的緩坡,深淺交界的橋墩,向陽的暗草區域等等位置都可能有魚。更有釣友會先使用活餌逗釣,如果有魚咬鉤,再這裡打窩肯定沒錯。
打窩是誘魚的一種手段,冬季不打窩好像缺了點什麼,如何讓窩料起到更好的聚魚效果,這就需要比較科學的方法了。窩料量要少,味道要濃,一定要精細一些。打窩之後耐心等待發窩,只要窩點找的准,發窩還是有保障的。發窩之後試釣一把,開始有魚咬鉤,這時候反而不能着急了。把窩子養2分鐘,之後再下竿垂釣。每出魚2、3條,補窩之後更換下個窩點,20分鐘之後再回到這個窩點。多窩點走釣,多窩點輪流養窩,魚很少有間斷的現象。
三、打隔夜窩
打隔夜窩在冬季其實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是多數釣友都不具備這種便利,除非距離釣場非常近。隔夜窩的好處就是給魚更多時間進窩,運氣好的話可以吸引到距離窩點較遠的魚群。但是問題在於怎麼打窩效果才好,打重窩誘魚確實持久,但是鯽魚這時候進食量小,吃飽了就走了,如何讓魚長時間留在窩點才是難點。常用的方法就是讓魚聞得到吃不到,豆麵包在紗布里這些比較不太厚道的打窩方法都可以試一試,要點就在於聞得到吃不到,魚就會較長時間留在窩點中。
打隔夜窩還要注意,第二天出門要早點,如果晝夜溫差很小的天氣,第二天魚開口會非常早。不早點出門的話,小心有釣友喜歡看水色、找魚星的方法來找魚窩,被人發現就被人搶先了。敬請關注收藏點贊,每天準時更新,謝謝各位釣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