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魚
圍棋圈昨天出個挺大的事,一個9歲業餘6段的小男孩選擇了輕生。
作為一個從小學棋,同時被職業圍棋迅速淘汰掉的人之一,我對這個結果非常傷感、非常遺憾、也非常感觸。
一個幾乎摸到職業門檻的孩子,用這種方式“反抗”父親,實在是令人非常難過。
作為一個每年依然保持着看30場圍棋直播和精講的棋迷,我雖然喜歡這項運動,也承認下圍棋對腦子好,但在我眼中,這實在不是一個很好的運動。在我看來,圍棋有兩個非常非常不友好的要素:
第一,圍棋比拼的是大腦,遠比學習更“吃天賦”。
圍棋比賽看着一坐坐好幾個小時,對腦力精力消耗極大,巔峰期的職業9段沒有不胖的,柯潔曾經一盤棋吃3塊士力架,不補充是真扛不住。
因為圍棋的思考上限很高,尤其是對於一名正值壯年的棋手,這也是為什麼幾乎所有人工智能都從研究圍棋開始。
而人和人之間大腦的算力差距,遠遠比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大的多得多。當運動員進入職業體系後才會發現——這是個殘酷得一眼望不到頭且很難看到希望的修羅場。這麼說可能很抽象,或者有人難以理解,但事實確實如此。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職業8段在很多人看來已經是頂尖水平了,但職業8段到職業9段之間,可能存在着以下“物種”——
神,
人,
雞,
雞飼料,
......
而且圍棋運動員的黃金期一般都很短,24歲對於絕大多數足球運動員來說,可能生涯才算剛搭頭,但對於大部分圍棋選手來說,則快退役了。不在窗口期爬到儘可能高的位置,就只能去圍棋教室當個老師。
第二,圍棋運動的壓力與產出之不平衡,可能冠絕競技體育,而且所能獲得的成長感微乎其微。
其他運動,比如足、籃、網,你能夠在每一次訓練和比賽中感受到自己的提升,即便走職業玩砸了,還能落得個強身健體。
而圍棋必須全情投入,每一個職業棋手的背後,幾乎100%有一個陪讀的家長。一旦走職業失敗,強身健體就不用想了,一盤棋一坐幾個小時,跟強身健體根本就搭不上邊。附送個“超級近視”倒是有可能。
更可怕的是,圍棋一盤棋下幾個小時甚至一天都是常事,連續一周贏不了棋,或者苦等的大賽因為狀態、抽籤等原因輸了,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非常容易崩潰。
而且圍棋想轉行也非常困難,一個從小投入全部精力和心血下圍棋的人,如果不下圍棋,你還能去幹嘛?
回到這次事件,是家庭的悲劇,也是行業的悲劇。嘗試過這個行業之後,我們經常說,如果你自己不是職業棋手,就別讓你孩子走職業圍棋這條路,圍棋靠“雞娃”是極難出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