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夫鄭州奇遇記系列報道
“土丫頭”的“潮”太極
提到太極拳,你腦海中浮現的是影視劇中一襲白衣、仙風道骨的張三丰,還是公園裡那些悠然自得、一招一式緩緩施展的老者?
12月24日上午,在二七區興華南街的陳家溝陳正雷太極拳館鄭州綠城分館裡,身穿一身黑色練功服的鄭冬霞正帶領學員沉浸於太極拳的一招一式中。翻花舞袖、金雞獨立、仙人指路、野馬分鬃……只見她輕抬慢落,腳步緩移,舉手投足間,盡顯行雲流水之態,讓觀者不禁沉浸其中,感嘆太極的獨特魅力。

鄭冬霞一招一式盡顯行雲流水之態
今年51歲的鄭冬霞是這家太極拳館的館長兼總教練,同時也是陳氏太極拳非遺傳承人、非遺保護協會太極拳專委會委員,多年來一心撲在陳氏太極拳的探索、傳承與發展之路上。
因“美”結緣 踏上傳承之路
談及最初接觸太極拳的緣由,鄭冬霞低頭不好意思地笑了:“最初學習太極,僅僅是為了追求‘美’。”
鄭冬霞出生於陳氏太極發源地焦作市溫縣,自幼便在濃厚的太極氛圍中耳濡目染。“小時候在村裡,我就是個普普通通的‘黑胖土丫頭’,為了變美開始嘗試學太極,期望通過運動瘦下來。”
起初,太極拳對於鄭冬霞而言,只是改變外形的一種途徑。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她體悟到越來越多太極的魅力。“太極蘊含著動作美、意境美、流暢美,是一門認知自我的功夫。”鄭冬霞介紹,打拳時,意、氣、力三者交融滲透,每一個招式的虛無變化、攻防轉換之間,都蘊含著以柔克剛的智慧。
長期的堅持練習,不僅讓她練就了矯健的體魄和自信的神態,更讓她內心變得寧靜平和。“我嘗試着將太極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慢慢發現,生活中處處都隱藏着太極的智慧。無論是面對個人情緒的起伏,還是人際關係、家庭瑣事的紛擾,都能從太極文化中找到和諧共處的方法,我的心境變得愈發開闊。”鄭冬霞說,太極拳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硬碰硬”對抗,其講究的是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的技巧,這在工作、生活中能給我們不少啟發。
“我受益於太極,希望能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因此走上了傳承太極文化這條路。”懷着這份信念,鄭冬霞離開家鄉,踏上了傳播太極文化的漫漫征途。
鄭州授業 如今桃李滿園
2016年,鄭冬霞來到鄭州,開設了陳家溝陳正雷太極拳館鄭州綠城分館。轉眼間9年過去了,她培養的學員超過萬人,不少國際友人也慕名而來,跟她學習太極拳,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鄭冬霞的悉心教導下,學員們深切領略了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後帶着這份收穫奔赴各地,活躍在太極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他們利用所學所得,或組織太極公益活動,或在老年大學任教,或參與各類文化交流活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太極文化的魅力與底蘊,讓太極之花在各地綻放。
為方便更多人學習,鄭冬霞錄製了《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陳氏太極單劍》等教學視頻,被多家媒體拍攝並播放,其專業的教學能力和精湛技藝廣受讚譽,成為眾多太極拳愛好者學習的對象。
公益踐行 續寫文化傳承
在進行日常教學工作的同時,她還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公益事業中,全力傳播太極文化。她帶領團隊進社區、進機關,開展公益教學活動。不僅在河南本地,湖北、江蘇、四川、廣東等地都留下了她傳播太極文化的足跡。
在她的拳館內,多年來持續性舉辦太極拳公益教學,周邊居民和各地太極拳愛好者紛至沓來。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太極、因為太極而受益,鄭冬霞滿心歡喜,這也進一步堅定了她將太極文化傳承下去、傳播開來的決心。
鄭冬霞感慨道:“如果說學習太極是一種自我的修行與沉澱,那傳授太極則是沉甸甸的責任與使命。”談及未來的規劃,鄭冬霞說,將繼續探索和完善課程體系,秉持“共享太極、共享健康”的理念,廣泛宣傳普及太極健身理念,激發群眾參與健身、追求健康的熱情與意識。同時,她將帶領學員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造太極拳傳承發展、推廣的良好生態,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讓太極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記者 劉偉平 景靜 文 馬健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