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調侃國足的時候,會說有個成語叫“美中不足”。原本以為美國籃球超強,輪不到衍生出一個“美中不籃”的段子——我錯了。就在中國隊創紀錄慘敗馬尼拉的第二天,美國隊也在男籃世界盃第二階段小組賽中意外輸球,以104比110負於立陶宛,以小組第二的身份進入八強賽,將要和在小組賽擊敗了塞爾維亞的意大利交鋒。也正是因為這個結果,不少人懷疑,美國隊這是為了避開塞爾維亞而故意輸球的。
故意輸球?賽程更輕鬆

如果只看八強賽的對陣,得出美國故意輸球的結論並不奇怪——美國輸給立陶宛在客觀上的確是比贏球更有利。

按照男籃世界盃的規則,美國隊以J組第二的位置進入八強,對手將是I組第一的意大利。如果順利越過意大利,對手將是德國和拉脫維亞的勝者。雖然意大利擁有眾多高大投手,德國和拉脫維亞也各有各的絕活,但畢竟八強對面的那個半區,是塞爾維亞、加拿大和斯洛文尼亞。

如果美國戰勝了立陶宛,結果就是到這邊報到,能不能贏塞爾維亞都不好說,知根知底的加拿大和擁有東契奇的斯洛文尼亞更是無論如何都不容易對付的強隊。

雖然以美國在國際籃壇的地位,為了挑選弱一點的半區就故意輸給對手顯得很掉價,但在這種明顯輸了更有利的情況下對勝負持無所謂態度最終導致輸球,也不是沒可能——畢竟,現在這支美國隊在實力上並沒有絕對優勢了。

實力有限?內線被打爆
從這屆美國隊開始組建的那一天,就有許多人提出疑問:去打FIBA規則下的籃球世界盃,不帶大中鋒真的好嗎?目前來看,也許對弱旅無所謂,但真正遇上在這套規則下浸淫許久的歐洲強隊,還的確是個大事。

僅就籃板一項來看,數據對比是驚人的27比43,美國隊被立陶宛完爆。具體到個人,瓦蘭丘納斯拿到7個籃板,身高2.06米的小前鋒塞得科爾斯基斯搶到驚人的4個籃板,個人籃板總數達到11個。更離譜的是,美國隊自己的防守籃板總共也只有18個,和立陶宛的進攻籃板數持平。

也就是說,立陶宛每投丟一次,搶回來的幾率高達50%,相當於一次爭球——考慮到立陶宛這天高達50%的出色手感,相當於是無限循環:50%投不中,再刷一次50%搶籃板,再來刷50%命中率……

而美國隊所熟悉的小球打法和極限防守呢?完全看不見。美國隊的三分球命中率只有37.9%,被立陶宛的56%壓得黯淡無光。而壓迫式防守甚至後面的全場緊逼,也被立陶宛在談笑間輕鬆化解。全場比賽美國只有8次斷球,逼迫對方失誤19次——這19次失誤里,還有裁判稀里糊塗給的四五個進攻犯規……如果不是裁判在第三節的極限操作,美國隊還不止輸這麼多。

當然,對熱心看球的中立球迷來說,美國隊輸得越多,越刺激。最好的情況當然是美國隊就此一敗塗地八強墊底,刺激得下一次美國隊精英盡出,那才有意思!
文/湖北日報記者 郭曉明
圖/新華社
視頻編輯/湖北日報記者 胡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