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在2022年青少年網球巡迴賽廣州站中,背着背簍的14歲佤族少年王發,一路過關斬將奪得U14組男單冠軍。因其淳樸的形象和極富特色的個人魅力而被網友親切稱為“背簍少年”。如今,王發的弟弟也走出大山,跟哥哥一起在網球場上上陣“兄弟兵”。這背後既是對天賦異稟少年們能力的認可,更是體育界伯樂將視角致於平民田野間的最好體現,伯樂與千里馬,為中國體育注入了全新活力,也讓無數普通少年能夠追尋自己的體育夢。
“背簍少年”王發
體育並非精英運動,想要挖掘千里馬需將視野更多聚焦於平凡人。儘管世界體育最早以精英文化的形式出現,但中國自1932年加入奧運會以來一直致力於發展大眾體育。隨着全民健身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當前我國也更多以人民為主體來發展體育目標。王發的教練張曉洪用對網球的熱愛,在雲南創辦俱樂部,選拔了20多位網球苗子並無償培養。朱婷也是在世人最不認可時得到郎平的賞識,突破自我,彼此成就了一段佳話。人才的發掘往往歸功於優秀的伯樂,而將視野下沉至中國的平凡田野間也會擁有更多閃耀的人才。
天賦絕非一日之功,千里馬能得到伯樂的賞識離不開自身的磨練與堅持。如今社會中“卷”字已成為青年一代面臨的最大挑戰,要想成為佼佼者就不得不被“卷”字洪流裹挾。王發能取得目前的成績,也離不開他揮灑的汗水和"每天的起舞"。他既不抱怨訓練的苦,也不揮霍成功的樂,始終堅持每天不低於7000次的揮拍,不低於2小時的體能訓練。就連網球絕佳運動員費德勒也強調:他的全部天賦,也需要通過純粹的努力才能達到傳奇的水平。競技體育所產生的成績絕非偶然,不斷的突破與挑戰極限才是競技的最好體現。
想要真正為中國體育注入活水,深耕人才轉變培養方式才是當前的發展之計。如今,王發的弟弟王藝也通過層層選拔走出大山,勇敢追求少年的網球夢。而教練也用二十餘年的經歷,去發掘更多偏遠地區有天賦的孩子。這不僅體現了他個人深耕培養的崇高價值,同時也是當前發展社區體育、鄉村體育的最好印證。想要廣納優秀的苗子,改變中國體育青黃不接的現狀,全社會要共同努力。大到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向鄉村傾斜,小到社會轉變對於體育“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唯有上下聯動轉變當前體育人才培養方案,才會讓更多天賦少年書寫未來中國體育的傳奇。
王發的弟弟王藝
人生不是軌道,而是一片原野。儘管當前社會上出現了太多類似“中國沒有gap year”、“躺平”等說辭,但對於全社會而言,只有從人才培養、制度保障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地提升,才能讓更多“千里馬”走出大山,湧現更多的"背簍少年"。而對於我們自己來講,不被局限、不被定義,在屬於自己的賽道中不斷前行,才能追尋光,成為光。
文字|柳婷
編輯|宋之媛
圖片|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