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為什麼一輩子都吃生肉?基因變異還是另有原因?

愛斯基摩人是人類族群中最奇異的一個分支,他們長年生活在氣溫零下20-30度的北極圈裡,每年一半的時間處於極晝,另一半時間則處於極夜。

愛斯基摩人的生活里,幾乎沒有日夜交替的說法,要不就是太陽一直照射的永晝,要不就是漫長而寒冷的永夜。

愛斯基摩人的食譜里,也從來沒有蔬菜水果一說,食物基本上是肉食,吃法也是直接生吃,儘管現在已經進入21世紀,北極圈裡的絕大多數愛斯基摩人依然保留着這一傳統。

穿着愛斯基摩傳統服裝的婦女

愛斯基摩人不可思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讓全球很多科學家一度懷疑,他們到底還算不算常規意義上的“人”

由於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習性與常人區別巨大,以致於上世紀初一些學者認為愛斯基摩人為了適合北極的特殊環境,在漫長的時光中產生了基因變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於愛斯基摩人的基因研究課題都是分子人類學專家們的最愛。

愛斯基摩人對科學家們研究他們算不算狹義上的“人”嗤之以鼻,他們稱呼自己為“因紐特人”,這個稱呼的意思為“真正的人”事實上根據現代DNA檢測結果,愛斯基摩人的基因很正常,所謂基因變異一說不過是以往一些學者的臆測罷了。

愛斯基摩姑娘

基因檢測結果顯示愛斯基摩人和其他人類族群並沒有什麼不同,但科學家們的興趣並沒有因此減小,反而更濃厚了。他們更想知道愛斯基摩人一輩子只吃肉食卻沒有患上壞血病的原因。

基因上找不到答案,學者們便將目光投向了愛斯基摩人的起源,試圖通過這條線索來解釋一切。

第一,愛斯基摩人起源之謎

無論是誰,只要是到過北極見過愛斯基摩人的,都會驚訝於一點——他們的外貌和中國人長的太像了。


愛斯基摩人全家福,注意和國人長相比較一下


日韓地區也屬於黃種人範圍,但如果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發現日本人和韓國人與中國大陸人群的相貌是存在一定細微差別的。

譬如韓國人臉盤較大、日本人身材相對矮小等等,但愛斯基摩人的外貌和中國人卻基本上沒有差別,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難道愛斯基摩人是遠古時期中國大陸北上的一個分支么?

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考古學家亨利.科林斯冒着零下幾十度的嚴寒在阿拉斯加北極荒原上進行發掘,此次出土器物上的紋飾表明,愛斯基摩人與我國商代青銅器上的紋飾較為相似,一些海象牙上的獸面紋與商代的饕餮紋也存在雷同之處,這些證據彷彿說明愛斯基摩人起源於中國商朝。

但這個說法有個很大問題——年代不對。


愛斯基摩出土器物


商朝存在時期為3600—3000年前,而考古證據顯示愛斯基摩人在北極的歷史可追溯到1.4萬年前,二者之間相差了一萬年之久。因此科林斯教授的“愛斯基摩人殷商起源說”並未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

2018年,美國學者又有了新的考古發現,他們發現愛斯基摩人一些遠古器物上有着較為典型的良渚文化特徵,比如都以同心圓代表眼睛,風格極為一致。於是美國專家們又推翻了愛斯基摩人起源於商代的說法,改口說愛斯基摩人來自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

接着分子人類學專家也對愛斯基摩人進行了DNA檢測,結果更令人驚奇,檢測結果顯示愛斯基摩人的基因與我國藏人高度相似。

這下專家們徹底凌亂了,各種追溯愛斯基摩人起源的研究結果之間相互矛盾,讓愛斯基摩人的真正起源成為一個目前仍無法解決的謎題,但有一點是比較明確的,愛斯基摩人的起源應該和中國大陸有關,這個結論海內外學者還是基本認可的。


良渚文化玉琮,紅圈為良渚文化標誌性的同心圓眼睛紋飾


科學家們本想通過追查愛斯基摩人起源來解釋他們身上那些異於常人的特點,但這條路看起來暫時還走不通,於是生物學家和營養學家閃亮登場,準備從愛斯基摩人的食譜中去尋找答案。

第二、愛斯基摩人稀有而昂貴的食譜

愛斯基摩人的日常食物非常特殊,在人類主體文明接觸他們之前,絕大多數愛斯基摩人一輩子都沒見過蔬菜水果大米長什麼模樣,他們平常吃的食物,更是我們這些普通人難以想象的東西,極其昂貴而稀有。

愛斯基摩人的日常食譜如下:

魚類、馴鹿、海豹、海象、鯨魚,以及下面這位!

趴着的北極熊

這裡面除了魚類外,其他動物無一不是珍稀品種,換我們別說吃,想看一眼都得到動物園去,而且還要花錢買票,而這些動物,卻是愛斯基摩每頓都吃的主糧。

當然,現在世界各國都在保護生態環境,不可能像以前一樣將這些珍稀動物讓愛斯基摩人放開肚皮猛吃,尤其是北極熊、海豹、海象這類稀有野生動物,那更是保護的重點。

因此美國、加拿大這些有愛斯基摩族生活的國家,通常是一邊定期供應相對普通的肉食,同時每年給愛斯基摩部族一定的“捕獵名額”以滿足他們的傳統需求,比如加拿大政府就忍痛給了境內愛斯基摩部族每年捕殺30頭北極熊的“名額”


愛斯基摩勇士捕獵北極熊


愛斯基摩人如此奇異的食譜,自然讓科學家們大感興趣,難道這些動物身上藏有目前我們尚不知曉的某種秘密?

功夫不負有心人,學者們在仔細研究這些“食物”後,果然找到了愛斯基摩人沒有壞血病的真相。

原因就在於愛斯基摩人“吃生肉”的傳統習慣。

愛斯基摩人食譜中的馴鹿肝臟、海豹腦以及鯨魚皮中富含大量的維生素C愛斯基摩人在生吃這些食物時,同時也攝入了足夠的維C,因此他們儘管頓頓大魚大肉,卻依然沒有患壞血病之虞。

愛斯基摩人有一道堪稱絕對原生態的“美食”——馬克塔克(作者君音譯,這東西沒中文譯名),此物是直接將鯨皮連帶皮下3-4厘米脂肪切下來製成,賣相極佳,特別誘人,看起來就像是某種好吃的甜點,但吃到嘴裡,那滋味包您終身難忘。


滋味奇妙的馬克塔克


據某位作者君相識的有幸品嘗過的仁兄介紹,此物是直接蘸着鹽生吃,那位仁兄本以為味道應和刺身差不多,吃到嘴裡才知道不是那回事。

據他描述就像是吃了塊用來熬油的帶皮肥豬肉,還是生雞蛋味的,至於這究竟是種什麼酸爽味道,咱也沒吃過,大家腦補一下吧。

據測定馬克塔克鯨魚皮中每100克中含有30-50毫克維C,事實上人只要每天攝入10毫克的維生素就能預防壞血病。

除此之外,還有一款頂級“美食”,其中也富含維生素,愛斯基摩人一生猶愛,只有來了極尊貴的客人,愛斯基摩人才捨得拿出來分享。

只是這款“美食”實在有點顛覆三觀,作者君猶豫了很久要不要寫出來,後來看了下,這東西居然在國內有直接音譯和相關簡介,只是介紹的內容相對簡略,那此處就講講。

此物學名叫做基維亞克,俗名腌海雀,原料是100-200隻北極海雀,外加野生海豹1隻,只需看這原料的排面,就知道此款“料理”製成後有多麼不凡。


海雀


具體做法是將海雀連毛帶皮塞進海豹的胃裡,據說看海豹大小,最多可以塞進去一百多隻,然後用海豹油封口,這樣可以防止蒼蠅來打擾。

接着將海豹埋進北極的永久凍土層里發酵1-2年(注意這個時間),只在家中有尊貴客人來訪或舉行婚宴時才會取出,可見此物有多麼珍貴。

前文講的那位品嘗過馬克塔克的仁兄也幸運地分到了一隻基維亞克(腌海雀),由於前面的馬克塔克已經給他留下了終身陰影,而他手中的基維亞克也一直散發著某種令人想屏住呼吸的味道,所以他多了個心眼,決定先看看同伴吃下去是個啥情況,再考慮自己要不要享用這道“尊貴至極的美食”


愛斯基摩人的傳統雪屋


他的同伴按照愛斯基摩主人的指導,將腌海雀的尾巴處剪開,學着主人家將嘴湊上去猛地一吸......

據這位勇士後來描述,他當時感覺到一股神秘且詭異的汁水流到嘴裡,味道極其酸爽且難以描述,無論口感還是滋味他此生都不想再回憶。

仁兄見同伴吃下去後的那張綠臉,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基維列克,主人家顯得有點不高興,示意他趕緊吃下去,仁兄堅決地搖了搖頭,表示打死不吃這玩意。

後來我問過這位仁兄為何不吃,難道就不怕主人揍他一頓么。

這位仁兄當時只回了我三個字——命要緊!


遊客“品嘗”基維亞克,注意後面那位大爺的表情


我一直很好奇那位勇士吸出的汁水是個啥,還特意去查閱了一番,查到這股神秘“汁水”是海雀內髒髮酵後融化形成的一種醬汁,其中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蛋白質。愛斯基摩人視之為絕世美味,直接吸其實是最奢侈的吃法,愛斯基摩人都是平常吃肉時才蘸上一點點,相當珍貴。

當然,愛斯基摩人的“美味佳肴”不止以上兩種,還有很多,比如北極熊刺身、生鹿脯等等都是難得一見的珍稀食材,此處限於篇幅就不再一一介紹了。

北極地區生存環境極其惡劣,愛斯基摩人為了適應這種環境,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的飲食文化和風俗習慣。


愛斯基摩小孩


雖然我們現代人看他們這些習慣頗有些“茹毛飲血”的意味在內,但這都是環境逼出來的,畢竟北極的茫茫冰原上並無太多樹木柴禾可供製取熟食,農耕在北極的嚴寒下更是行不通,愛斯基摩人想要活下去,就只能不斷適應環境,唯有如此,他們才能保證族群的延續。

愛斯基摩人是人類社會中極特殊的一個族群,也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它表明人類身為高等智慧生物,無論面對多麼惡劣的自然環境,都從未屈服過,拼搏和抗爭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當我們面對逆境時,堅持下去,終能看到最後的勝利。

冬去之後,便是春來,此為永恆不變的真理!

(謹以此言,送給因這次疫情再次陷入困境的人們)

文/夢醒錦官城


特別說明:愛斯基摩人和因紐特人都是該族群的代稱,愛斯基摩人的稱呼已沿用了數百年,目前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官方文獻和論文,非特殊說明下,仍大部分使用愛斯基摩人的稱呼,此為約定俗成,不含歧義,此處說明後將不會在評論區回復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