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編者的話】

備受矚目的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加註等工作後,順利轉入發射區,計劃5月底擇機實施發射,開啟宇宙之旅。它的前輩“天問一號”出色完成了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等火星探測任務,其繼任者“天問三號”也將開展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啟程在即的“天問二號”,肩負着近地小行星伴飛、取樣、返回以及主帶彗星伴飛探測等多項任務。有評論指出,雖然不赴火星,但“天問二號”將為“天問三號”採樣返回任務進行關鍵技術驗證。一旦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首個實現火星採樣返回的國家。火星究竟哪來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國競相前往?

“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行走 (資料圖)

火星,這顆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之一,自古便激發著人類的想象力。早期,因其顏色偏紅,異於其他星球而引人注意。後來,發現其與地球相似,因而持續吸引人類前往探索。天文學家一直在推測,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是現在有,還是過去的某一時期有?

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各國探測器飛越、環繞火星,並在火星表面着陸和巡視。這些一去不復返的航天器,不僅記錄了技術的進步,也折射出人類探索未知的永恆渴望。如今,火星探測正在向採樣返回、載人登陸方向邁進,未來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的“第二家園”

從神話到科學

■ 望遠鏡觀測終結火星神話

火星在夜空中時隱時現,呈現特殊的紅色。這個神秘的天體在人類文明早期便佔據重要地位。古埃及人稱其為紅色之星”,羅馬人將其與戰神馬爾斯(mars)聯繫起來。中國古代將火星稱為“熒惑”,“熒惑守心”的天象被視為災難將至的象徵。漢代天文學家張衡在《靈憲》中記載了火星的逆行現象。直到17世紀,火星仍被賦予宗教或神話色彩。

1610年,伽利略用自製望遠鏡首次觀測火星,但僅能分辨出模糊的紅色圓盤。1659年,荷蘭天文學家惠更斯首次繪製火星表面草圖,測得火星自轉周期約為24小時。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經過長期觀測,推測火星存在大氣和季節變化,兩極可能存在冰冠。

■“火星運河和文明猜想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夏帕雷利觀測到火星表面的線性結構,將其稱為“canali”(意大利語“溝渠”,指的是各種自然作用形成的水道),在英語世界被誤譯為“運河”,引發“火星文明”的狂熱猜想。美國天文學家洛厄爾進一步推波助瀾:在1906年出版的《火星及其運河》中,宣稱“運河”是智慧生命建造的灌溉系統。洛厄爾為這顆瀕死的行星描繪了一幅熱鬧非凡的圖景:火星居民建造巨大的運河灌溉系統,把水分配給火星赤道附近的人口聚居區。然而,很少有天文學家接受這一推斷,此後的天文望遠鏡觀測也未有證實。儘管如此,洛厄爾這一說經廣泛傳播,仍催生了大量科幻作品,如威爾斯創作的科幻小說《星球大戰》。

美蘇太空競賽

1960年,蘇聯發射人類首個火星探測器“火星1a號”,但因火箭故障失敗。此後十年間,蘇聯11次發射嘗試,只有“火星3號”着陸時傳回20秒信號。

美國後來居上,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1964年,“水手4號”首次成功飛越火星,傳回21張照片,展現出火星布滿隕石坑的荒涼景象。1971年,“水手9號”成為首個火星人造衛星,繪製全球地圖,發現太陽系最高火山奧林匹斯山和長4000公里的水手峽谷。1975年,“海盜1號”和“海盜2號”實現首次軟着陸,分析了土壤成分並傳回氣象數據,在探測有無生命存在的實驗中沒有發現任何高級生命痕迹,結果導致長期爭議。

航天新時代

科學家重新定位火星探測的科學目標,從尋找生命”轉向系統研究火星地質與氣候歷史,取得了一連串的成果:1996年,美國的“火星全球勘測者號”繪製精度地形圖,發現古代河床痕迹。2003年,“機遇號”與“勇氣號”發現赤鐵礦和古代湖泊沉積物,證明火星曾存在液態水。2012年,“好奇號”在蓋爾隕石坑檢測到有機分子,揭示火星可能具備微生物生存條件。2021年,“毅力號”火星車採集岩石樣本、實驗制氧技術,“機智號”無人機完成火星首飛。我國的“天問一號”實現了“繞、着、巡”一步跨越,“祝融號”發現水合礦物,為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證據。

火星探測帶動技術突破

從硬着陸到精準控制

火星大氣僅為地球1%,氣動減速不能只靠降落傘。美國宇航局開發“空中吊車”系統,用於“好奇號”火星車登陸。“毅力號”火星車採用激光雷達與視覺導航,在着陸前實時比對地形,誤差控制在40米內。我國的“天問一號”,則是融合氣動減速、降落傘和反推發動機,實現複雜地形自主避障。

從太陽能到核動力

沙塵暴可覆蓋電池板,導致能量驟降,如機遇號”火星車因沙塵暴失聯。“好奇號”和“毅力號”火星車用放射性同位素鈈-238衰變供能,不受光照限制,但成本高昂且原料稀缺。

原位資源利用

毅力號”搭載的moxie設備,成功從co₂大氣中提取氧氣,效率達每小時10克,為未來人類呼吸和火箭燃料製備奠定基礎。通過在火星極地部署鑽探設備,可以提取水冰,以生產飲用水和氫氧燃料。從火星土壤中提煉金屬,生產各種結構材料,作為建築和輻射防護,都需要原位利用火星資源。

火星移民還有多遠

或許還需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太空探險者在這顆紅色星球上漫步,但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相信,這一天終會到來。

短期目標(2030—2040年)

1)火星採樣返回。nasa與歐空局合作的“火星樣本返回計劃”預計2033年將“毅力號”採集的岩石送回地球,解析生命痕迹與地質歷史。我國“天問三號”計劃2030年前後實現自主採樣返回。

2)載人登陸準備工作。美國宇航局阿爾忒彌斯計劃通過重返月球驗證深空居住艙、輻射防護等技術。spacex開發的星艦計劃2030年運送首批宇航員,建設臨時基地。歐空局尋求exomars任務新合作夥伴。

中期目標(2040—2070年)

1)永久基地建設。科學家計劃利用3d打印技術,用火星土壤(風化層)打印防輻射建築。但銀河宇宙射線(gcr)可穿透現有艙體,需開發新型屏蔽材料(如聚乙烯水凝膠複合材料)。科學家還將通過實驗封閉式農業(如種植轉基因土豆),實現氧氣與食物的部分自給。

2)火星地球化探索。計劃開展大氣增厚實驗,釋放地下co₂或合成全氟化碳(pfcs)增強溫室效應,提升地表溫度。他們還計劃創造人工磁場,在火星與太陽間的拉格朗日點部署磁盾,偏轉太陽風以保護大氣層。

長期願景(2070年後)

利用熔岩管洞穴建造地下城市,抵禦輻射與極端溫度。開採鐵、硅等資源製造工具,減少對地球的依賴。接下來,將火星作為深空跳板,利用其低重力(地球38%)降低前往小行星帶的能源成本。與此同時,低重力導致肌肉萎縮、視力損傷,需人工重力艙或基因編輯干預。

人類文明新家園

從伽利略的望遠鏡到祝融號”的車輪,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史是一部技術與想象交織的史詩。每一次失敗與成功都在重塑我們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未來,火星或將成為人類跨行星生存的試驗場,而這段探索歷程,終將證明文明的邊界,永遠在於超越已知的勇氣。

當第一代火星嬰兒誕生時,人類或將真正成為多行星物種”,在紅色星球上續寫新的篇章。

更多內容詳見5月27日新民晚報第9版“科技前沿”

【作者簡介】

鄭永春,博士,研究員,深圳科學技術館館長、深圳理工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小學地理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兼職教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組成員,主要從事太空探索與科學教育研究。

走遍全國33個省市自治區的500多所大中小學、科技館、圖書館,培訓中小學教師近萬人,青少年科普報告聽眾達數千萬人次,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火星叔叔”。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發表科普文章400多篇,著有《太空探索通史》《從無窮小到無窮大》《神奇的新能源》《科學原來這樣學》《浩瀚的宇宙密碼》《火星零距離》《飛越冥王星》《太空地圖》等20多本科普圖書。被授予首批科普中國形象大使、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有功人員獎、探月工程嫦娥二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獎、全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美國天文學會卡爾薩根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