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5 月 25 日消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 manuel endres 團隊通過“光鑷”(基於激光的鑷子)對單個原子進行精細控制,首次在超冷原子體系中實現 "超糾纏" 量子態。
相關研究成果已於 5 月 22 日發表於在《科學》上(it之家附 doi: 10.1126 / science.adn2618),展示了量子操控技術的新高度,或為量子計算開闢新路徑。
研究團隊將鍶原子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273.15℃)後,使用 39 束定製激光束(光鑷)逐個捕獲原子,構建出規整陣列。然後,科研人員通過特殊激光識別系統檢測出溫度不達標的原子,並進行二次冷卻或剔除。經此流程,陣列中 99% 的原子達到僅比絕對零度高數萬億分之一開爾文的量子基態。
在此基礎之上,團隊同時操控原子的電子態和運動態,突破性地實現雙原子“超糾纏”。這種狀態下,原子即使相隔遙遠距離,其量子特性仍保持多重關聯。
這是首次在大質量粒子(例如中性原子或離子)實現“超糾纏”(此前僅在光子中實現)。傳統方法主要通過改變原子電子態實現糾纏,而此次實驗首次同時操控原子運動態。
“這種狀態下的量子特性關聯將保持穩定,即使原子被分隔極遠距離。”團隊成員 adam shaw 表示,“就像你和地球另一端朋友不僅會穿同色襪子,還自動保持材質差異。”
普林斯頓大學傑夫・湯普森指出,該技術的糾錯機制與現有量子計算體系具有兼容性。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雅各布・考維認為“原子運動態將成為量子科學的重要資源”。
研究團隊表示,超糾纏態僅是量子操控應用的起點。“我們才剛剛觸及表面,這項技術未來可能用於構建高密度量子存儲設備,或成為研究未知量子物質的精密模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