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標本追溯至1899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標本館館藏80餘萬號,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量居亞洲首位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標本館都是島城市民爭相打卡的地方。這座海洋生物標本收藏量居亞洲首位的標本館,館藏海洋生物標本總量達87.3萬號,約佔我國海洋生物標本總量的60%。本周六,該館即將對市民開放。近日,半島記者提前對該館進行了探訪。

最早標本追溯至1899年

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南海院區的標本館裡,收藏着各種各樣的標本,它們來自包括整個中國海域在內的5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海,以及南、北極和深海大洋。

標本館副館長王永強介紹,標本館總建築面積為4180平方米,設有模式標本庫、蠟葉標本庫、海藻液浸標本庫、無脊椎動物標本庫、脊椎動物標本庫、極地生物標本庫、深海大洋生物標本庫和超低溫標本庫等。

這些標本主體是1958年全國海洋普查以來的海洋生物調查所採獲的標本,以及1950年建館時從國立北平研究院動物研究所和靜生生物調查所帶來的4000餘號珍貴歷史標本,涵蓋沿岸、潮間帶、淺海至數千米深海自水體到海底在內的各種不同生境。

標本包含了幾乎海洋生物所有類別,如海藻、紅樹等海洋植物,以及海洋無脊椎動物,魚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等都有收藏,對外展出的場館主要是珍貴標本室和極地標本庫。

石鱉標本

王永強介紹最早採集的標本可追溯至1889年。“這是一種叫石鱉的軟體動物,是一位名叫小綢代的日本人在日本三崎採集的。”指着一小瓶標本王永強介紹,小綢代是做世界石鱉研究,他收集了世界各地石鱉標本,曾來到中國進行研究,他離開後這批標本就留了下來,輾轉多次後來到中科院海洋所。和它同一批的標本有上千號。“標本越多,更利於對這個生物的研究。”

“鎮館之寶”來自我國克隆之父

在標本館一進門最顯眼處,有一個用玻璃罩罩住的標本,其通體呈淡黃色,外形整體像金魚,但尾巴有所不同。

童魚標本

“這是我們館非常珍貴的一號標本,叫‘童魚’。是我們所第一任所長童第周院士所做的一項開創性研究成果。”王永強介紹,上世紀60年代,世界範圍內進行細胞核移植只限於同一個物種之間,異種生物之間進行細胞核移植國外也做過試驗,但都沒有成功過,童老當時進行異種生物移植,把鯉魚、鯽魚等魚的受精卵的細胞核移植到金魚的去核的受精卵,並成功培育出這條魚。就此,異種生物細胞核移植有了成功先例。

王永強介紹,細胞核移植也是克隆技術的一種應用,這是一條早期的克隆魚。童老也被成為我國的克隆之父。

除此之外,還有非常珍貴的館藏模式標本,所謂模式標本是世界上其他人沒有報道的新物種,我們進行描述命名的時候要有實物憑證,這個實物憑證就叫模式標本。館藏模式標本有1600多個。

收藏6000餘號深海標本

在海洋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場館,收藏了最近10年海洋所在深海採集的生物樣品。

金柳珊瑚標本

在這裡,一株通體呈鮮艷紅色的珊瑚非常吸睛,它名叫紅擬柳珊瑚,是近期海洋所採集的深海標本,采自1441米的西太平洋,上面還纏繞了許多像海星的生物。此外,還有一種通體呈現金黃色的金柳珊瑚,非常漂亮,也是他們最新發表的新種。在這裡,各種各樣的珊瑚有幾十種,非常震撼。

紅擬柳珊瑚標本

近些年,國家對深海的研究越來越深入,隨着“科學號”科考船的投入使用,深海的研究不斷深入,深海標本越來越多。

王永強介紹,自2014年以來,依託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建立了目前國內最大的深海生物標本庫。他們先後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麥哲倫、馬努斯海區以及我國東海、南海深海的海山、冷泉、熱液等採集了6000餘號超過600種大型深海生物標本,發表110餘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本周六標本館對外開放

“採集標本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王永強說,標本是珍貴的實物憑證,它攜帶大量生物信息,是寶貴的基因庫,為科研提供研究的基礎材料,可用於分類鑒定、地理學研究、生物多樣性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如對海洋生物標本進行鑒定、命名,可以知道海洋里有什麼生物的問題;通過系統演化研究,可以了解海洋生物如何演化、擴散與分布的問題。”

近些年,標本館通過“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標本資源共享平台”,對館藏標本實現了數字化管理,並向國內外用戶提供標本數據共享服務。此外,標本館還積極通過線上直播方式,帶領觀眾走進海洋生物的世界,認識、了解海洋生物,在傳播海洋科學知識、助力全民海洋科學素養提升中發揮重要作用。

5月24日,本周六,中國科學院海洋所標本館對外開放,市民可預約前去參觀。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