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海關組織的講台上,她是用流利英文向國外海關官員解析中國自貿協定細則的“原產地專家”;在世紀公園的晨曦中,她是鳥友們親切稱呼的“白鶺鴒”。她叫張玉華,是海關總署稅管局(上海)的業務骨幹,用6年時間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編織出一張獨特的生態觀察網,將專業與熱愛完美融合。
都市裡的鳥類百科全書
清晨7時30分,世紀公園的露珠還未消散,張玉華已經舉着雙筒望遠鏡,沿着鏡天湖畔的小徑開始她的晨間觀察。鏡頭裡,一隻黃葦鳽如雕塑般靜立在荷葉叢中,珠頸斑鳩在梧桐樹上悠閑地梳理羽毛,遠處的鳥島上,幾隻夜鷺剛剛結束夜間的捕食,正閉目休憩。
“很多人以為觀鳥必須深入荒野,其實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可能藏着驚喜。”張玉華輕聲說道,眼神里閃爍着發現者的喜悅。六年前,她第一次在世紀公園注意到這些羽翼精靈時,未曾想到這會成為改變她生活方式的契機。如今,她不僅能一眼辨認出園內200多種鳥類,還能從婉轉的鳥鳴中聽出白頭鵯求偶的羞澀,從尾羽的弧度讀懂翠鳥捕食的機敏。
作為海關原產地領域的專家,張玉華將工作中的嚴謹帶到了觀鳥愛好中。她的手機相冊里,分門別類存儲着9000多張鳥類照片,每張都詳細標註着學名、拍攝時間和地點。這種近乎科研的態度,讓同事們稱她為“行走的鳥類百科全書”。
“觀鳥最有趣的是發現季節性的變化。”她翻開在“中國觀鳥記錄中心”上的個人記錄,上面的一條條記錄揭示了各種鳥類的遷徙規律:4月上旬,家燕準時掠過公園上空;5月中旬,四聲杜鵑的鳴叫從樹林深處傳來;10月一到,北紅尾鴝便陸續南遷抵達。“這些規律比天氣預報還要精準。”
從望遠鏡到心靈顯微鏡
“最初只是想暫時逃離報表和數據分析,沒想到在鳥類的世界裡找到了另一種生活哲學。”午休時分,張玉華常常帶着同事到公園散步觀鳥。在她看來,觀鳥不僅是興趣,更是治癒現代都市病的良方。
“當你在水邊看到小鷿鷈父母不停地潛水抓魚餵養嘰嘰喳喳的幼鳥時,對育兒的焦慮自然煙消雲散——只要孩子健康長大就好;當發現大中午時勤快的烏鶇也躲在樹蔭下休息時,就會明白——累了,歇一歇也無妨。”她笑着說,“人類的生活忙忙碌碌,而小鳥的日常簡簡單單。”
觀鳥不僅適合成年人減壓,也適合孩子和老人。張玉華髮現,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重,很少有機會接觸自然,而觀鳥能讓他們放下手機,重新認識身邊的生態世界。“辨鳥的技能還能遷移到學習中,培養專註力和觀察力,這是課本上學不到的。”而對於老年人來說,觀鳥是一項溫和的運動,既能散步鍛煉,又能預防認知衰退,一舉兩得。
她的這份熱愛還孕育出意想不到的收穫。她帶着孩子參加市民觀鳥大賽,多次獲獎;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繪製鳥類元素周期表,參與生態保護行動。觀鳥,成了她連接自然、家庭和社會的紐帶。
海關人的生態擔當
2023年冬天,世紀公園迎來了一位意外的“北極來客”——一隻黑喉潛鳥。張玉華至今記得初見它時的情景:這隻本該在遠離陸地的大海上活動的潛鳥,孤獨地漂浮在鏡天湖中央,胸前的羽毛沾滿了黑色的油污。
“它不停地用喙啄着胸前的羽毛,試圖清理那些黏稠的污染物。”她的聲音低沉下來,“那場景讓人揪心。”早有熱心鳥友聯繫了野生動物保護站,但遺憾的是,這隻遠道而來的“貴客”最終沒能挺過來。後來,它被製成標本收藏在自然博物館。
“這件事讓我更加理解我國簽署的自貿協定中‘環境保護'議題的價值。”張玉華說。作為海關原產地專家,她深知國際貿易與生態保護的緊密聯繫。自貿協定中的環境條款,正是為了避免類似的生態悲劇,確保經濟發展不以犧牲自然為代價。
與黑喉潛鳥的悲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通秧雞和赤麻鴨的故事。
世紀公園七號門附近有一片被蘆葦環繞的水塘,近兩年的冬天,一隻普通秧雞都會選擇在這裡越冬。然而,公園每年春天都會統一清理蘆葦,可能破壞它的棲息地。在鳥友們的倡議下,園方決定調整清理時間,等秧雞飛走後再行動。這個小小的改變,讓遷徙的鳥兒有了安全的家。
去年秋天,一隻赤麻鴨成了鏡天湖的“明星”。起初,張玉華和鳥友們以為它受傷了,因為它的羽毛看起來殘缺不全。“後來我們發現,它只是在換羽,白色的羽管中慢慢長出橘黃色的新羽。真的太可愛啦!”這隻赤麻鴨出奇地親人,甚至會靠近岸邊接受遊客投喂的麵包屑。
“它讓我想起在青海見過的赤麻鴨。”張玉華翻出手機里的對比照片,“一隻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湖泊,一隻在城市公園,卻同樣自在。”3個月後,當赤麻鴨換上一身嶄新的羽毛準備離開時,張玉華站在湖邊看了很久。“它先是在湖面盤旋三圈,然後義無反顧地向南飛去。”這個場景讓她想起海關工作中接觸的跨國企業,“它們就像候鳥一樣,在全球尋找最適合的'棲息地',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確保這個過程公平有序。”
羽翼之下的城市詩意
傍晚時分,張玉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又來到世紀公園。夕陽將湖面染成金色,一群灰椋鳥從四面八方飛來,準備在樹林里過夜。她靜靜地坐在長椅上,不需要望遠鏡,僅憑剪影就能認出這些老朋友。
“空中那兩隻體型特別大的是蒼鷺,一身白色仙氣飄飄的是白鷺,不時在湖裡潛水、頂着白色禿腦門的是白骨頂。”她如數家珍地介紹着。六年的觀察讓她見證了太多生命故事:黑水雞的領地之爭、小鷿鷈的育兒艱辛、翠鳥的捕食絕技……
一隻白鶺鴒掠過水麵,飛出特有的波浪線軌跡,胸前的愛心形斑紋在夕陽下格外醒目。這個她選擇作為自然名的鳥類,正如同她對生活、對自然的熱愛——簡單而純粹。在這個快節奏的都市裡,這位海關專家用她的方式,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詩篇。
“其實每個人都能成為城市的觀察者。”臨走時,張玉華指着辦公樓的方向說,“明天早上,不妨看看窗外那棵香樟樹,那裡住着一窩烏鶇,它們的歌聲比鬧鐘動聽多了。”
觀鳥小貼士
對於想要嘗試觀鳥的新手,張玉華給出了幾點建議:
“請攝,不要射;請痴,不要吃;請觀鳥,不要關鳥。”
- 觀察地點:城市公園、郊野濕地、河流湖泊等有林有水的地方。
- 最佳時段:清晨6-9點及黃昏15-18點,鳥類活動最頻繁。
- 必備裝備:8-10倍雙筒望遠鏡、深色衣物(減少對鳥類的驚擾)。
- 文明守則:不追逐、不投喂、不攀折花木、不大聲喧嘩。
原標題:《這位海關女專家手機相冊里分門別類存儲着9000多張鳥類照片》
欄目編輯:趙菊玲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郭劍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