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梅雨時間表來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準備

“三秋梅雨愁楓葉,一夜篷舟宿葦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國長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將迎來連綿數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強度大,此時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節,因此民間把這段降雨時期稱之為“梅雨”,也叫“黃梅雨”,又因高溫高濕的特點,很容易導致物品霉變、電器受潮,故而又名“霉雨”。

“梅雨”這個說法最早起源於西晉時期,在《陽羨風土記》中就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但此時只是把夏至期間的降雨稱為黃梅雨,還並未成為一種獨有的氣候現象。一直到唐宋時期,人們對“梅雨”已經有了較為普遍的認識,一些詩人更是借梅雨之景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例如宋代著名詩人趙師秀,就在詩中寫到“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句詩不僅成為了千古絕唱,也使得“梅雨”這一說法更加深入人心。

為什麼梅雨時節降雨會多?這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關。每年初夏時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就會北抬,從而將暖濕的熱帶海洋氣團輸送至長江中下游地區,當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時,就會形成穩定的准靜止鋒,即梅雨鋒,冷暖空氣的長時間對峙,從而導致長時間的陰雨天。

2025年梅雨時間表來了

梅雨時節的開始,稱為“入梅”;梅雨時節的結束,則為“出梅”。

入梅和出梅的時間並不是固定的,每個年份都會有偏差,這是因為入梅和出梅的時間是根據節氣和干支曆法推算得出的。《月令廣義》有云:“芒種後逢丙入梅,小暑後逢未出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芒種節氣後的第一個天干“丙”日就是入梅的時間,即梅雨時節開始的日子;而小暑後的第一個地支“未”日就是出梅的時間,即梅雨時節結束的日子。

今年的入梅時間:今年芒種交節的時間為6月5日,農曆五月初十,乙巳日,而芒種交節後的第二天6月6日就是“丙午日”,其中天干為“丙”,因此今年的入梅時間為6月6日,農曆五月十一。

今年的出梅時間:這就需要看小暑的時間了,今年小暑交節時間為7月7日,農曆六月十三,丁丑日,而小暑後的第一個“未日”則是在7月13日的“癸未日”,因此根據曆法得出,今年出梅的時間在7月13日,農曆六月十九。

為什麼老人說2025年的“入梅”要提前?這個說法源自農村的一些老人,我剛聽到的時候感覺有些疑惑,但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現其中是有一些道理的。入梅的時間和干支歷中的“十天干”有關,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一循環,周而復始。由此可以得出,芒種交節後的十天內梅雨季節就會隨之而來,而每年芒種交節的時間在6月5日至7日之間,那麼每年6月5日至6月17日就是入梅的日子,今年入梅的時間在6月6日,即芒種的第二天,這也是近十年最早的入梅時間了,因此,民間就有了“2025年入梅要提前”的說法。

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要“入梅”了,進入梅雨時節天氣開始潮濕,而且氣壓低、風速小得氣候特點也會導致“悶熱感”加重,因此為了更好適應梅雨時節的天氣,人們就要提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此適應夏季氣候的變化,因此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準備。

一、別忘了“煮梅”

“煮梅”指的就是煮黃梅,這個習俗起源於夏朝,因為古人發現逢梅雨前夕,此時梅子已積蓄“春天的全部生氣”,具備藥用與食用雙重價值,但梅雨前的梅子雖已成熟,可酸澀難食,因此人們就會通過煮制加工來改善口感。

煮梅的過程也頗為講究,首先要選用新鮮、飽滿、無瑕疵的梅子,以色澤均勻、果肉緊實者為佳;其次將梅子洗凈後,要用刀劃個小口以便入味;然後鍋中加水沒過梅子,中火煮15分鐘至酸味析出,再加入白糖或冰糖,小火燜煮3-5分鐘;最後,加入鹽或紫蘇平衡酸甜,放入罈子封存起來,供日後食用。

在古代,人們就會在梅雨時節到來之前,煮一罐梅子並封存起來,到了潮濕悶熱的梅雨時節,就會開始食用這些煮過的黃梅,不僅能開胃解暑,又不會因為過於潮濕而很快壞掉。

二、別忘了“晒衣曬被”

進入梅雨時節,由於降雨增多,天氣也會更為潮濕,因此古人會在梅雨時節到來之前提前晾曬家中的衣被,並妥善存放,以免受潮發霉。

天工開物》有云:“梅雨者,東南風挾濕氣,遇西北冷氣凝為雨。”梅雨帶來的潮濕源於“冷暖氣流交鋒”和“水汽滯留”兩大因素。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梅雨時節會持續長時間的陰雨天。更關鍵的是,梅雨期間氣壓低、風速小,水汽難以擴散,空氣濕度會長期維持在80%以上,從而導致地面、牆壁甚至人體表面均凝結水汽,形成所謂的“返潮”現象。

因此,人們會在梅雨時節到來之前,趁着陽光充足的時候提前晾曬家中的衣物,這不僅可以降低衣被的含水量,使其在潮濕環境中不易滋生黴菌,充足的紫外線還能殺死蟲卵,從而更利於保存。

晾曬後的衣服被子還要遵循“避、隔、吸”三個存放條件:

一要避,指的是避開把衣服防止離地面、牆壁較近的地方,因為這些都是容易生成水汽的地方,長時間放置很容易吸收水汽導致衣被發霉有異味,可以放置木架、高箱櫃中。

二要隔,指的是隔斷濕氣。古人會以油紙、桐油布包裹衣被達到防潮的效果,但隨着科技的發展,現如今人們可以使用密封袋、真空壓縮袋替代。但需注意:天然纖維避免真空包裹,否則很容易導致纖維脆化。

三要吸,指的是吸收潮氣。在古代,人們會將木炭、樟木置於箱櫃中,以便吸收潮氣,但如今人們有了更為便利的除濕盒、活性炭包,但別忘了定期更換。

三、別忘了“定期開窗通風”

進入梅雨時節後,牆面發潮滲水現象可謂是家常便飯,很多人可能認為外面潮濕就會盡量避免開窗通風,但此時更是要經常開窗通風,為什麼?

齊民要術》又云:“梅天閉戶,穢氣生蠹;時啟北窗,氣通則安。”這句話的意思其實總結起來就四個字——換氣防霉 。在梅雨期間,空氣濕度大,人體排汗、生活廢氣易在密閉空間內滯留,形成“穢氣”,經常開窗通風可引入相對乾燥的室外空氣,稀釋室內濕氣與濁氣,減少細菌滋生。而且,長期閉窗,家中的水汽更是無法散去,只有讓空氣流動,才能減少牆面與傢具表面的冷凝水,從而達到延緩霉變的效果。

但並不是說什麼時候開窗都合適,梅雨期間要遵循“逆風閉,順風開”的原則。說的就是如果遇到了東南風(梅雨主導風向),則需減少開窗次數和時間,因為風中的水汽含量較高;若遇西北風(乾燥氣流),則可提高開窗通風的時間和次數。

四、別忘了“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梅雨時節到來之前,同樣也要養成經常運動的好習慣,這對於梅雨期間的人體健康大有裨益。

遵生八箋》對此就有明確的記載:梅月濕重,久坐則氣滯,氣滯則濕生。”這裡的“梅月”就是梅雨時節,此時隨着外界濕氣加重,很容易侵襲人體,若缺乏運動,就會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濕氣便會滯留關節、肌肉,導致酸痛、乏力等不適。而適度運動可促進汗液排出,通過“開腠理、通經絡”的方式將濕氣帶出體外。

但要注意,避免過度運動。因為梅雨時節有着氣壓低的特點,此時空氣含氧量就會下降,如果劇烈運動很容易加重心肺負擔,從而耗傷陰液。因此,梅雨時節運動要適度,達到皮膚微潮即可,避免大汗淋漓。

總結,梅雨時節就要來了,今年的“入梅”時間會相對早一些,以上提到的4件事請大家早做準備,以此提前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安康度過梅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