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如 | 中國特色數字新聞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思考——《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布會綜述

作者

孫夢如

2024年11 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學“數字新聞業與新聞學”論壇暨《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新書發布會在浙江杭州舉辦。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的38 位專家學者參會。與會專家圍繞着數字新聞學知識體系、新聞實踐和新聞業對社會意味着什麼、新聞學到底是什麼、如何理解新聞與公共生活的關係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新書發布致辭發言

浙江大學副校長周江洪介紹了浙江大學“數字社會科學會聚研究計劃”的發展歷程和浙江大學“數字學派”多年來取得的優異成果。他認為,吳飛教授、趙瑜教授及孫夢如百人計劃研究員的著作《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探討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發展為數字新聞學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有助於理解新聞對社會的意義、新聞與公共生活的關係等重要命題。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常務副院長方興東教授表示,本次會議是學界探討如何振興新聞學的良好契機。他認為,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將會發揮“國際化”和“科技化”兩方面優勢來推動學科發展。

浙江大學出版社副總經理張琛簡單介紹了浙江大學“數字社會科學叢書”,並認為《數字新聞:理念、價值與秩序重構》(下文以《數字新聞》為簡稱)的發布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數字新聞學的空白,能助推我國數字新聞學研究走深走實。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院長趙瑜教授表示,傳統的新聞學以大眾傳播為原型,圍繞職業新聞機構的生產實踐構建學科體系。眼下,數字新聞業需要回應分布式的數字平台對於知識生產以及傳媒業態所帶來的諸多挑戰。這本書的初衷則是為了更好地引領新的技術和社會形構之下傳統新聞學的前進方向。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吳飛教授認為,如何理解新聞業的未來發展及新聞學的價值與意義,是當前新聞傳播領域亟待深入探討的重要議題。近年來,新聞學界與業界的發展背景已然發生轉變,作為一個動態發展的研究領域,既沒有終點,也充滿未知。他期待更多學者能夠圍繞這一主題開展深入探討。

數字新聞學理論發展主題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唐緒軍研究員認為數字新聞的定義與本質可以從兩種視角進行探討:其一,將數字新聞視為傳統新聞業在數字技術賦能下創造的新形式;其二,將其看作是在數字技術深刻衝擊下進行的重構與再造。他以美國大選為例,指出數字技術與新媒體的興起不僅改變了新聞傳播的格局,也對新聞學理論和實踐提出了深刻挑戰。而在新的哲學理念指導下,《數字新聞》這本書不僅是對傳統新聞模式的技術性補充,更是對新聞本質、意義的全方位再思考。

中國人民大學彭蘭教授表示,現代數字新聞業與傳統新聞業相比,其邊界發生了極大的擴展,甚至呈現出某種“無邊界”的特性。這種新型新聞業模式不僅包括傳統專業媒體與內容生產者的參與,還涵蓋了個體用戶、政府機構、企業組織,甚至機器等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這一特性使得數字新聞業成為一個全新的、多元互動的廣義新聞業生態。但彭蘭教授認為,在廣義新聞業之外,仍需要一種“狹義新聞業”的存在,這種狹義新聞業以專業內容生產者為核心,強調專業主義價值觀的堅守,具有較高的門檻。未來,如何在廣義新聞業中引導多元主體實現專業主義價值的共識,同時在狹義新聞業中確保高質量內容的輸出,或將成為新聞學研究和實踐的關鍵方向。

中國傳媒大學熊澄宇教授指出,《數字新聞》一書深入探討了數字新聞學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即“是什麼”“做什麼”“怎麼做”。他引用麥克盧漢“媒介即訊息”與尼葛洛龐蒂“數字化生存”的理論,強調數字新聞所處的虛擬空間不僅是一個傳播媒介的延展,更是一個社會科學的實驗室。在這一實驗室中,秩序的重構成為新聞學研究與實踐無法迴避的核心議題。這種秩序不僅包括新聞生產與傳播鏈條的優化,更涉及整個新聞生態系統的重新配置,即從傳統的產業鏈邏輯擴展到涵蓋上下游環節的生態圈。此外,熊澄宇教授還着重強調技術工具和手段必須服務於內容與應用的目標,而非成為目的本身。

北京師範大學喻國明教授回顧了中國新聞學的發展歷史,認為以往新聞傳播學在學科結構和內容體系上雖引入了傳播學的概念與過程框架,但其總體結構仍較大程度上延續了傳統新聞學的理論邏輯。他指出《數字新聞》一書從技術可供性出發,進一步探索了功能可供性以及價值可供性,實現對傳統新聞學的體系遷移與內在邏輯的深刻變革。喻國明教授認為《數字新聞》一書是一部厚重而紮實的創新之作,不僅填補了理論領域的空白,更為數字新聞學奠定了重要的學術基礎。

復旦大學張濤甫教授指出,在當今新聞傳播液態化發展的背景下,新聞學的邊界和相關變量變得日益複雜,這對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數字新聞》一書延續了吳飛教授一貫的學術風格,將跨學科理論,尤其是將哲學層面的延伸思考系統地融入了數字新聞學的研究,將數字新聞學從表層的現象觀察與討論提升為嚴謹的理論命題。書中對數字新聞實踐與數字文明這一宏觀命題的討論有着紮實的理論基礎和精準的問題意識,呈現出厚重感與深度,這種理論探索不僅是對現有新聞學框架的補充,更是對新新聞學理論建設的一項重要貢獻。

清華大學陳昌鳳教授認為《數字新聞》一書中融入了近年來的新聞業界實踐、政府治理以及部分教育研究成果,具有濃厚的實踐關聯性。例如網信辦對媒體和網站的約談以及胡舒立在輿論監督會議上的講話等。此外,陳昌鳳教授還指出書中通過多維度引用和不同觀點交叉呈現出的包容性,為學術研究提供了一種多元對話的可能。

蘇州大學陳龍教授指出,媒介融合在傳統新聞框架內的推進已逐漸陷入瓶頸,核心原因在於傳播本質的轉變,數字新聞傳播需要從“媒介中心化”的立場,轉向“交往行動”的視角,以社交互動為原點重新思考傳播問題。他認為,數字新聞時代的倫理體系不能簡單地延續傳統新聞倫理框架,而是需要結合數字技術特性與實踐邏輯進行全新的構建,而《數字新聞》一書從“數字文明”的宏大視角出發,正試圖回答數字新聞與傳統新聞在本質構建、功能差異及核心特性上的關係,為數字新聞學的理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可視為學術界的“開山之作”。

復旦大學廖聖清教授認為數字新聞作為當下新聞傳播領域的核心概念,其內涵與外延的界定至關重要。他認為《數字新聞》一書在媒介哲學和新聞傳播學的交匯點上體現了顯著的哲學思辨特徵,是對技術帶來的媒介生態變化的回應。

天津大學陸小華教授結合當前政策環境指出,黨的三中全會決議中明確提出了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構建更高效的國際傳播體系以及建立全球文明交流機制等目標,為當前數字新聞業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思考維度。

浙江傳媒學院韋路教授將《數字新聞》一書的特點總結為三點:站位高遠,填補新聞學相關研究空白,助推構建新聞學的自主知識體系;視野宏闊,旁徵博引、縱橫捭闔,多學科交融與理論整合;思考前沿,涉及情感新聞、人機協作、新聞私有化等多種新聞形態。

上海交通大學李本乾教授認為當下的新聞傳播學往往關注新技術、新現象和新議題,而這些議題容易變得碎片化和短期化,難以形成具有可持續性的理論體系,而吳飛教授在《數字新聞》一書中將新聞學問題置於哲學框架和數字技術時代的宏大背景中,對數字新聞學的學科體系進行了系統性的建構。李本乾教授高度評價了書中對“人與技術”關係的系統性探討,他強調技術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中介,其最終目標應服務於人的發展。

陝西師範大學許加彪教授就新聞學本質與核心問題展開了討論。他認為新聞業的本質特徵在於以人為中心的學科範式——高度關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強調人文關懷與人的主體性建構。此外,新聞業在千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其業態是流動不拘的,但是新聞精神根本性內核仍然是新聞專業主義,一旦其被削弱或替代,數字新聞學將喪失其學科身份,轉變為其他形態。

暨南大學劉濤教授從四個方面總結了《數字新聞》一書的學術貢獻:第一,回歸本體,書中的研究聚焦新聞專業主義等關鍵議題,從學科本質出發進行系統性思考。第二,範式創新,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新聞研究的範式創新已成為不可迴避的重要命題。第三,哲學思辨,該書延續吳飛教授一貫研究風格的哲學思辨特質。第四,強調人文價值,該書關注人的主體性與價值訴求。

上海大學許正林教授認為《數字新聞》一書的突出特點在於對新聞學問題的歷史演進和理論內部邏輯的深度探討,其從受眾立場、政治立場和技術立場等多個維度梳理了學科發展的歷史脈絡,構建了數字新聞學的基本理論框架。同時,許正林教授提出了對未來研究的期待,即進一步融入國際立場以及產業立場。

復旦大學張志安教授認為《數字新聞》的顯著特點在於其研究中蘊含著對數字社會的想象力。同時,從時間維度來說,《數字新聞》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交織,清晰地展現了新聞業的液態變遷;從空間維度來說,其保留了對全球和本土語境的雙重關照,不同於其他地方將中國新聞學的本土實踐與世界新聞學的發展脈絡直接進行耦合與銜接,吳飛教授在書中始終堅持兩者之間相互結合與轉化的關係。

新聞記者》主編劉鵬認為《數字新聞》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仍延續了傳統新聞學的理論路徑,涵蓋規範性理論、經驗性研究以及在中國的研究框架中尤為重要的政策性研究。《數字新聞》開篇提出了“範式變革”的命題,表示這並非熊彼得意義上的顛覆性創新或革命,而是一種漸進的變化。劉鵬主編對這一觀點存有一定保留,他認為從新聞學基礎設施的視角來看,傳統新聞學源自於以報紙為核心的“報學”,而今天的電子化傳播環境已經超越了“報學”的覆蓋性和解釋力。同時,他認為吳飛教授在書中研究採用的交往理性理論框架與以往的民主理論和政黨理論有着本質上的區別。

復旦大學白紅義教授從三 個維度對前面的發言進行了總結與擴充:從時間維度來說,白紅義教授認為20 世紀90 年代中後期,中國新聞業從進入互聯網開始,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技術與新聞的交互演化。伴隨着早期從業者的逐漸離開,關於這段歷史的口述史與深度訪談材料可能逐漸消失,當下關於這一歷史進程系統梳理的基礎性工作仍顯不足,應儘早着手這一領域的研究以保留重要的一手資料。從空間維度來說,白紅義教授認為當前國內學界對國外研究分布不均。受全球新聞學知識生產地域性的影響,國內對於北美與西歐的新聞實踐研究相對較多,拉美、非洲等地區則較少。此外,即使是被研究較多的國家仍然有一定的研究空間,例如路透社對不同國家新聞用戶的消費習慣調查顯示,北歐國家用戶對傳統新聞媒體的忠誠度顯著高於美國等地區,因而北歐媒體成為新技術積極採納者。從理論與實踐維度來說,在中國語境下許多源於西方的理論概念需要進行本土化採納。白紅義教授以“平台依賴”理論為例,表示西方研究更強調新聞媒體依附平台公司進行新聞分發,但平台分發卻無法充分應對中國新聞實踐中的複雜需求。他認為,這種在理論採納過程中的所出現的挑戰恰恰為本土化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