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26年的風帆學術節開幕,“六院院士”演講、清華教授出題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朱麗珍 通訊員 夏珍珍

昨天,杭州第十四中學的報告廳座無虛席,師生一起等待重量級嘉賓的到來。

他們中,有手握“六院院士”的教授,一介紹他的身份,就引起了台下同學的一陣轟動;另一位,則是開發春晚“顯眼包”機器人的王興興的大學老師,如何才能像王興興一樣做出最強機器人,同學們也很想取取經。

另外兩位“嘉賓”,更是名副其實的當下網紅——人形機器人和四足機器狗,舉手打招呼、靈活翻跟頭,台下同學驚喜又好奇。

不管是兩位學術大咖的演講,還是機器人和機器狗的表演,這一天的主題,都與當下熱門的人工智能相關,也是見證學校持續了26年的風帆學術節在這個春天又一次開幕。

機器人和機器狗表演

如何研發一款機器人?

答案就藏在同學們的課本中

當天開幕式主題演講之前,機器狗go2和機器人g1來到舞台上,招收、跳躍、倒立……絲滑的表演,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到了機器人的智能與先進。

在人工智能機器人中,今年最出圈的當屬在春晚進行秧歌表演的宇樹機器人,不僅能夠絲滑扭腰,模仿人類的踢腿等動作,而且還丟起手絹,呈現出極其靈巧的動作。

“人形機器人是怎麼組成的?為什麼做人形機器人?怎樣做人形機器人?”來自浙江理工大學的李秦川教授,是王興興在大學時的老師,他圍繞人形機器人的相關知識,為同學們展開介紹。

如今,智能的機器人能跋山涉水,在車間忙碌,真正實現上能“飛天攬月”,下能“翻江倒海”,用科技訴說“現代群俠故事”。在李教授看來,機器人距離同學們並不遙遠,研發機器人所涉及的知識,就在每天接觸的課本中。

比如機器人實現跳躍,要列出力的方程,完成求解計算,得出足底推力,高中物理課本上就有;機器人的具身智能,是指能通過身體與環境的動態交互,實現自主學習和進化,背後涉及函數的擬合,就在高中數學課本中。

通過一場機器人和機器狗的表演,以及深入淺出的介紹,李教授拉近了同學們與人工智能的距離。

當天另一位演講者陳掌星,則從數學建模的角度,介紹他對人工智能的理解。

對於杭十四中同學們來說,在校園裡見到科學家並不是新鮮事,但陳教授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歐盟科學院院士,“六院院士”的硬核身份,還是把同學們震撼到。

陳教授告訴同學們,未來人工智能就會像數學、科學一樣,成為一門基礎課,而數學則是人工智能的靈魂。“人工智能簡單來說,就是用機器模仿人的大腦,而人的大腦里有800億個神經元,1000萬億突觸,模仿大腦思考,實際上就是完成一個個數學模型。” 

李秦川教授演講

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

兩位教授還提到了一個關鍵詞

一場春晚的機器人表演,讓人們認識到了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興興,他和團隊研發的四足機器人已佔全球近7成銷售份額。在不久前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90後”的他還作為代表發言。

同學們很關心,王興興在校園裡是怎樣的狀態,為什麼他能夠開創低成本高性能足式機器人的技術先河。

“興趣是最好的內驅力,從王興興身上,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李秦川教授坦言,面對高中生演講,他的目的是希望激發同學們的興趣,“在很多人看來,搞科研是枯燥辛苦的,但因為熱愛,就能抵消掉生理上的辛苦。”

談到王興興,李教授很感動於他的一次演講,也把這段話送給了杭十四中的同學們——

有些人,只有看見了才相信,而有些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前進的路是一個個“迷思”被打破的過程,我相信,別人能做的事,我們也能做,還能做得更好。為了這個信念,我們沒有一天敢懈怠,持續學習、不斷嘗試,前進的路,也是一次次“快與慢”“長與短”的抉擇。身處“快時代”,我寧可“慢”一點,也不去走捷徑、抄近路,我還是願意下笨功夫,堅持自主研發。我相信,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時代不會辜負長期主義者。

“希望杭十四中的同學們能以此共勉,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在快時代用慢工出細活。”李教授說。

王興興是榜樣的力量,而陳掌星教授當天也以自己的人生經歷,來告訴同學們,哪怕沒有考入清華、北大等頂級學府,但只要熱愛、堅持,人生依舊有精彩的可能性。

陳教授1979年考入江西大學計算數學本科,1983年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數學碩士,成為了杭十四中校友邱愛慈的學生;之後又在美國普渡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完成博士、博士後的學習。

“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方向正確,不去名校也一樣有前景。”陳教授說,自己是來自農村的孩子,進入大學還不會講普通話,語言成為了他當時最大的挑戰,“但人生就像爬山,天賦高的人爬得快,你慢慢爬一樣能登頂。”

陳教授建議同學們,未來工作要跟興趣相關,“絕大多數人的理想沒有那麼宏大,以興趣驅動,做好自己的同時,就是在為國家服務。”

陳教授也告訴同學們,科研是孤獨、單純的事業,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心,還要一副好身體。63歲的陳教授現在每周還要踢兩場足球。“讀好書,保持旺盛的精力。現在的大模型大多是語言類的,垂直領域的大模型還有待你們年輕人來開發。”

陳掌星教授演講

這場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嘉年華”

清華教授為同學們出題

當天的演講,設置了互動環節,同學們也提出了很多關心的問題。

有同學提問陳掌星教授,在人工智能時代,文科生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個問題問到了很多同學的心坎上,忍不住鼓起了掌。

“文科有文科的優勢,現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基本都是語言模型,文科生更能藉助人工智能技術,在報告寫作等方面,進行結合優化,能有更大的提升和幫助。”在陳教授看來,人們在使用人工智能時,發現解決問題的速度越來越快,但人類面臨的問題並不會越來越少,“問題還是存在的,人工智能只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

杭十四中同學提問

類似的問題,潮新聞·錢江晚報記者也提問李秦川教授,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從事人工智能?

“傳統來看,理科男,喜歡數學,愛動手,平時喜歡拼樂高、航模、編程。”不過,李教授也提到,女生同樣也適合,“女生有女生的優勢,比如更仔細。我們團隊就有女生,很受大家歡迎。”

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特長,這也是杭十四中風帆學術節的定位和初衷——二十多年來不斷更迭的項目設置,始終與時代同行。利用風帆學術節的契機,以豐富的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思維和動手能力,在高中奠定厚實基礎,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如今,風帆學術節已經成為杭十四中辦學的一張金名片,涉及數理化生學科類、科技創新、人文藝術等多領域,包含解題挑戰賽、實驗比賽、程序設計等多個項目,是一場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嘉年華”。

學校黨委書記陳利民在開幕式上說,當代高中生要與時代同頻,在當下科技飛速發展時代,以科技賦能學習,在基礎教育階段,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品質,為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風帆學術節就像一片鼓勵創新的肥沃土壤,很多學生興趣的種子在這裡萌芽。

當天開幕式的主持人,是來自高二(5)班的張宇帆,他是一名數學競賽生,在主持領域同樣閃閃發光。“初中的時候就知道杭十四中有風帆學術節,去年參加了數獨、英語和數學競賽三個項目,在數學競賽中還拿下了風帆杯。” 

高二的徐盛同學也是一名理科生,去年不僅報名了信息競賽,還參加了光影中的文學、才藝大賽。“在光影的文學中,選擇了《傲慢與偏見》來進行演繹,藝術創作的同時,能鞏固學習知識。”

今年的風帆學術節中,杭十四中邀請了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的高雲峰教授,為同學們設計了一個趣味比賽項目——太空對接。讓大家動手動腦,利用材料工具,製作飛船和天宮一號模型,實現動態對接,體驗航天的科技魅力。

杭十四中的同學們會如何實現?潮新聞也將持續關注。

圖片來自學校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