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然發現:原來公知們在用這樣的方式“愛國”

文/胡鐵瓜


在全球化浪潮洶湧澎湃的當下,中國,這艘在時代洪流中破浪前行的巨輪,其發展態勢無時無刻不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國內輿論場上,“公知”與“愛國者”的交鋒不斷,宛如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方緊盯着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科技、民生等領域的差距,以一種近乎苛刻的態度進行批判;另一方則滿懷熱忱,對國家取得的成就倍感自豪,卻也在不經意間陷入盲目樂觀的泥沼。


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悄然浮現:究竟是怎樣的時代語境,讓中國被架上了“世界第一”的神壇?是公知們的崇洋心態作祟,還是愛國者們的急切期盼使然?又或者,這背後有着更為複雜的社會、歷史與文化因素交織?當我們被“第一”的執念裹挾,是否已然忘卻了發展的初衷與本質?在這紛繁複雜的輿論漩渦中,讓我們一同撥開迷霧,探尋那些被爭論掩蓋的真相 。


一、“公知”的完美主義陷阱:中國必須“全方位碾壓”才算及格?


在中文互聯網上,“公知”與“愛國者”的爭論從未停歇。但有一個弔詭的現象:看似立場對立的雙方,卻共享着同一種“中國必須永遠第一”的執念。公知們抨擊中國芯片不如美國、醫療設備依賴進口;而部分激進愛國者則對任何承認差距的聲音貼上“漢奸”標籤。這種“非黑即白”的輿論生態,本質上是將國家發展簡化為一場“全球排名賽”,彷彿任何一個領域的落後,都等同於國家尊嚴的崩塌。


這種心態的極端性,在近年輿論場中屢見不鮮。例如,某院士夫婦曾公開宣稱“中國物理學家貢獻為0”,理由是高端醫療設備95%依賴進口。這一言論立即引發軒然大波。但事實核查顯示:低端醫療設備已全面國產化,中高端領域國產化率也已達30%-40%。並且,核磁共振儀等“卡脖子”技術突破後,價格從進口的3200萬元驟降至260萬元,直接打破西方40年壟斷。公知們對數據的片面截取,恰恰暴露了其“以偏概全”的思維定式——他們用顯微鏡放大短板,卻對進步視而不見。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種“完美主義焦慮”甚至超越了理性愛國的範疇。2024年,通信專家項立剛怒斥公知“吃屎長大”,理由竟是美國高鐵落後、超音速導彈技術被中國反超。然而,何祚庥院士隨即反駁:單純比較局部領域的技術優勢,忽視研發投入(R&D/GDP)和基礎科學佔比(R/R&D)等核心指標,無異於“用菜刀評價外科手術水平”。這場爭論揭示了一個深層矛盾:當愛國被異化為“必須處處第一”的執念,反而會模糊對發展規律的客觀認知。


二、數據背後的真相:中國科技究竟是“突飛猛進”還是“虛假繁榮”?


要解開這一死結,必須回歸事實與數據。


根據《南華早報》統計,“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10大關鍵領域中,86%的目標已提前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佔全球60%,光伏組件出口占國際市場80%。更直觀的案例來自“35顆工業明珠”——2018年《科技日報》列出的35項被西方“卡脖子”技術中,29項已被攻克。國產盾構機價格僅為德國同類產品的1/9,壽命卻延長3倍;石墨烯量產技術使成本從5000元/克降至3元/克,直接改寫了全球新材料市場格局。


然而,公知們對此的典型話術是:“這些只是應用技術,基礎科學仍落後美國。”這種論調看似理性,實則暗含雙重標準。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已達2.8%,逼近美國的3.1%,且在5G、量子計算、特高壓等領域的專利數量已連續5年全球第一。即便在傳統弱勢領域如芯片製造,中芯國際14納米工藝良品率突破95%,長江存儲128層NAND閃存技術更迫使三星、美光等巨頭降價30%。“基礎科學薄弱”的標籤,早已無法概括中國科技的全貌。


三、西方濾鏡破碎:為何BBC開始“中吹”?


耐人尋味的是,當國內輿論還在糾纏“第一與否”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心態已悄然轉變。曾被視為“反華急先鋒”的BBC,在2025年推出專題片《中國製造2025如何讓中國崛起》,罕見承認“制度優勢與長期規劃是中國成功的關鍵”。這種轉向並非偶然——隨着中國遊客在TikTok上展示一線城市的機器人餐廳、外國博主用vlog記錄“深夜擼串”的安全感,西方媒體長期打造的“灰暗濾鏡”正在失效。


更深層的變革來自產業端。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佔率突破15%,迫使歐盟放棄碳關稅壁壘;華為5G基站全球市場份額逆勢增長至35%,英國政府甚至被曝秘密採購其設備以替換愛立信。當“中國行”成為YouTube熱門標籤,當“中國標準”開始定義國際規則,公知們仍困在“德國下水道”“日本馬桶水”的陳舊敘事中,自然與大眾認知漸行漸遠。


四、撕裂的共識:誰在製造“愛國焦慮”?


這場爭論的根源,實則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的身份焦慮。


公知群體多為80 - 90年代留學西方的知識分子,其知識體系形成於中國相對落後的時期,因而習慣以“啟蒙者”自居,將西方經驗絕對化。而新生代網民成長於中國崛起期,對“國外月亮更圓”的敘事天然抵觸。兩者衝突的焦點,本質是“中國是否需要複製西方道路”的路線之爭。


但諷刺的是,雙方都陷入了“唯排名論”的誤區。公知們用諾貝爾獎數量否定中國科研,卻無視日本19年零諾獎的“失速期”恰逢其GDP被中國反超;愛國者用高鐵里程嘲諷美國基建,卻迴避其人均航空出行量是中國的5倍。這種“選擇性對比”,讓理性討論淪為立場站隊。


五、超越“第一”迷思:愛國是否需要“容錯空間”?


真正的愛國,理應包容發展的階段性。


中國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師群體(6000萬人),也有芯片光刻機等“最後一公里”難題;醫保覆蓋率超過95%,但部分抗癌藥仍需進口。這些“不完美”恰恰是發展的常態。正如毛澤東所言:“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崛起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當項立剛們用“美國不會造高鐵”證明中國全面領先時,何祚庥院士的提醒尤為珍貴:“科技競爭是馬拉松,暫時的領先不意味終點勝利”。


結語:愛國不是“打榜”,發展無需“秒殺”


中國不需要“永遠第一”的虛名,而是“持續進步”的實績。當公知們用顯微鏡尋找瑕疵,當極端愛國者用放大鏡虛構勝利,我們更需要一副平光鏡——看清差距,但不妄自菲薄;肯定成就,卻不盲目自大。畢竟,國家的尊嚴不在於每一項排名登頂,而在於每個公民能否在發展中獲得真實的幸福感。


正如一位網友的犀利評論:“公知罵中國落後是為了賣弄優越,憤青罵中國不夠領先是為了宣洩焦慮。而真正的愛國者,正在實驗室、車間和田地里,把‘卡脖子清單’變成‘領跑成績單’。”或許,當我們不再執着於“世界第一”的執念時,才是中國真正自信的開始。


本文引用事實與數據均來自權威信源。對於中國發展,你更關注“絕對領先”還是“持續進步”?歡迎在評論區理性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