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年增長率將突破30%,張建偉院士:需進一步減輕AI模型的幻覺問題

2025年,人形機器人行業與大模型的融合開始進一步加深。

3月10日,智元機器人剛剛發布了首個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genie operator-1),該模型框架由vlm(多模態大模型) + moe(混合專家)組成。該款模型藉助人類和多種機器人數據,讓機器人獲得了新的學習能力,可泛化應用到各類的環境和物品中,快速適應新任務、學習新技能。

同時,智元啟元大模型還支持部署到不同的機器人本體,高效地完成落地,並在實際的使用中持續不斷地進化。

“2024年9月至今,浙江、北京、廣東等多個省市相繼出台支持政策,人形機器人將逐步進入量產時代,並作為通用化產品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和場景中。”

在2025年具身智能機器人發展大會上,天津大學副校長王天友表示,未來五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年增長率預計將突破30%,到2030年,我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更是有望逼近萬億元規模。

大會展區內,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g1現場以每秒3.5米疾速舞蹈刷新運動性能紀錄,山東優寶特泰山機器狗負重70公斤動態行走展現工業潛力……此外,靈心巧手、巨蟹智能、藍點觸控、瓊琪自動化、清能德創等20餘家公司展示了其最新的具身智能機器人產品和解決方案。

根據長城證券研報,短期內機器人落地的主要場景依舊是進工廠,隨着後續軟硬件的加速發力,人形機器人將逐步走入家庭,實現真正的商業化落地。隨着政策端以及產業端的雙輪驅動下,機器人產業有望加速拓展,2025年將是機器人量產的關鍵年。

談及量產及應用等問題,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規控算法部負責人王博省認為,“1萬台生死線,10萬台爆發點”是人形機器人的量產標準,通用化是規模化生產的前提。

不過,想要實現更大程度的通用化,人形機器人依然要解決與真實世界的交互問題。

“針對於目前這個公認的行業難題,需開發高性能的ai芯片和面向具身智能的ai網絡架構,要讓大模型能在端側平台更效率地部署和實時運算。”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建偉在會上表示,此外,還需利用真實數據和合成數據構建高質量的數據集,進一步減輕ai模型的幻覺問題,以及改進算法讓機器人對真實世界知識有更高效的學習能力。

張建偉認為,人工智能與具身智能技術已進入“雙槳”快速發展期,大模型與機器人正在相互賦能。當前具身智能技術架構可以概括為“肢體+邊緣小腦+雲端大腦”。

其中,肢體部分的研究包括伺服系統、電源系統、傳感系統、關機模組,以及機械結構。“小腦”主要指機器人的操作能力、協同能力,以及運動能力。而“大腦”的研究包括認知交互、行為決策、智能推理、情感識別、以及場景理解。

目前已建立的機器人系統包括無人機、物流助手、搜救、自動駕駛汽車等。“而未來的機器人技術爆發機會在於個人戶外助手機器人、人形家務機器人、多模態機器人製造、建築機器人等。”張建偉表示。(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鍾毅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