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空中雁群驚現“人臉”奇觀 專家:是變換隊形時的偶然現象

大皖新聞訊 春天來了!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3月7日上午8時45分,舒城縣春秋鄉深沖村居民章興東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大雁北飛的視頻。視頻中,一群大雁排列成“人臉”的輪廓引發關注。

“我早上在院子里吃早飯,看到了就隨手拍了下來。”章興東說。大雁飛行中排出的隊形為何像“人臉”?大皖新聞記者進行了採訪。

圖為章興東拍的遷徙雁群排列成“人臉”(視頻截圖)

居民:大雁每年有兩次遷徙,當地常能看到

章興東是舒城縣春秋鄉深沖村人,他介紹,當地是山區,每年2月底、3月初,當地經常能看見大雁北飛遷徙的景象。他經常隨手拍下雁群飛過的視頻,“大雁遷徙在我們這裡很常見。”章興東拍的出現“人臉”雁群的視頻長27秒,一前一後有兩群大雁,“大雁也出來了!”“哦!這麼多!”視頻中,章興東讚歎說。

圖為章興東拍的出現“人臉”的雁群(視頻截圖)

章興東表示,根據他的觀察,大雁每年有兩次遷徙,每年秋天11月份,大雁往南飛準備過冬;每年春天二月底大雁往北飛,“秋天大雁飛得比較底,現在(春天)大雁飛得高。”章興東說。有時,大雁會飛經當地的山頂,但是章興東沒見過大雁落地覓食的場景,沒有近距離接觸過大雁。

專家:雁群出現“人臉”輪廓,是變換隊形時的偶然現象

3月7日上午10點半,合肥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桐城動物園園長鄭從容對大雁遷徙的現象進行了解讀。他介紹,安徽常見的大雁品種有豆雁、鴻雁、白額雁和灰雁等。雁群在飛行過程中會根據數量排成“人”字或“一”字,以節省體力。雁群在飛行途中,會有一隻領頭雁,在前面承受大部分的空氣阻力。一些老雁和新生的小雁躲在領頭雁背後,能夠更省力地飛行。領頭雁在飛行過程中也會不斷變換,避免過度疲勞。“視頻中雁群像人臉的輪廓,應該是在變換隊形時出現的偶然現象。”鄭從容說。

鄭從容還強調,鳥類的遷徙並不是浪漫美好的跨國旅行,而是一趟充滿兇險的旅程。大雁遷徙的飛行距離是很遠的,有幾千公里,是候鳥優勝劣汰的過程,只有體質強健的大雁才能成功到達目的地。而安徽作為一個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每年都會有大量的大雁等候鳥在此經過。大雁在長距離遷飛的時候會飛得很高,那裡空氣相對稀薄,阻力小,覓食等短距離活動時飛得比較低。“大雁遷徙時飛行速度約為60公里每小時,以飛行3000公里計,加上中途休息和覓食,從越冬地飛到繁殖地大約要2周或者更長時間。當然這還要看天氣情況,惡劣天氣會影響遷徙的速度。”鄭從容說。

大雁遷移時是怎麼辨別方向的?鄭從容表示有很多種說法,最有可能是因為記憶,但是研究學者中間還有一些爭論。“第一年大雁媽媽帶着寶寶到我們安徽的湖泊越冬,第二年雁寶寶不跟着它父母,它也會來安徽越冬,所以我認為記憶是很重要的一點。”而其他一些比如像鴿子等鳥類,它們是能感應到地球磁場的,它們會根據太陽、月亮或者星星的方向去辨別方向。“每一種鳥的感官也是不一樣的。”鄭從容說。

大皖新聞記者 許佳 實習生 馬玲娜 (受訪者供圖)